“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十年煙雨999


以水為喻,旨趣各不相同。水,當然不止一性一能,不限於一功一效。各取所需,為我所用而已。比如伶玄《飛燕外傳》發明“禍水”一詞,意在水能滅火,恐其禍害自稱擁有火德的大漢王朝。比如今人所謂“水貨”,似乎則是取水不能堅固之意。告子與孟子辯人性,也拿水來作比喻。告子以為,人性如同迴旋之水,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的不分善與不善,如同水的不分東西。孟子說,水誠然不分東西,但要分上下哦。人性之善,如同水之就下。人性無有不善,如同水無有不趨下。水的搏激跳躍,那不是水的本性,只是形勢使之然罷了。孔子也對水發過感慨:

《論語 · 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宋儒以為,孔子這是在論述道體的本然:天地之化,往者過,來者續,無一息之停。君子見川流不息,而思自強不息。

老子論道,也以水為喻:“上善若水”。為何最好的人如同水一樣呢?因為水溫和柔靜,滋養萬物,從不爭奪,甘於卑下,匯聚在人們厭惡的低窪之處,這近於大道。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情厭惡低窪之處,而老子則言此地有大道,不免被一些人譏笑。老子說,這些人都是“下士”:“下士聞道,大笑之。”自古聖賢皆寂寞,不被譏笑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世俗“下士”,總是不懂得天地間萬事萬物變化不居、相反相成的常理。更不懂得為人處世要合乎自然的常理,才能全身避禍。知常,才能叫“明”,不知常,妄作,兇。老子有一個重要的常理:“

反者,道之動。”“反”,有兩個含義:一是正反之反,一是往反(返)之反。反正是反,反反為正。由這個常理,可以引申出不爭、無為等思想,可以明白不爭而天下莫可與之爭,無為而無不為等等道理。

老子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彎曲才能保全,委屈才能伸直,低窪才能盈滿,一個人想要成事,最好把自己放在成事的對立面。一個人想要保持任何事情,就要認識到事情中已經有了它自身的對立面。比如,一個人想要強大,他最好先把自身放在卑弱之地。知其雄,守其雌。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有道之人,要像水一樣,柔弱自守,謙下不爭,清靜無為,慈愛真誠。受垢才能為社稷主,受難才能為天下王。


莫安排


上善若水這一觀念出自老子,意為做人應該如水那般面對名利時不爭不搶,擁有高尚的品格,一切隨緣隨遇而安,學會以淡然的心態面對生活,面對人生路上的一切波浪曲折。

我想在你的身邊,肯定又這樣一類人,他們表面上看似愚鈍,實際上是大智若愚;他們表面上吃虧,實際上是吃虧是福。這一類人,他們看淡紅塵但並不是刻意的與紅塵拉開距離,這一類人,他們甚至是你我身邊的“老好人”,無論做什麼都答應別人,也可能會成為被別人“欺負”的對象,但又恰好是這一類人,他們吃得了虧,知方圓,也擁有“上善若水”的精神。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上善若水”的精神品格並不單單形容那些德高望重的人,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也應該多多學習老子說的這句話裡面的含義精髓。道家的智慧總是一語中的,讓你豁然開朗,這些話裡面蘊藏著古代哲學的深廣文化,告訴你如何提高情商,教會你做一個善良溫柔、感恩謙卑但又充滿智慧的人。

“上善若水”四個字看似簡單,實際上深刻。現在的年輕人容易浮躁,但是,如若我們把這四個字裡面的含義精髓用來指導我們的生活,你會發現,當你以善良的心態去感恩生活,你收穫的,也是感恩;當你適時的以低頭謙卑的心態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你收穫的是一種虛懷若谷的精神,是一種獲得別人稱讚與敬仰的美德;當你以水的力量去悅納生活中的一切波浪曲折,以水的力量和柔軟去包容生活中的磕磕絆絆,你會發現,這些一切外表看似柔軟,實際上蘊含著深刻的力量,讓你做人不卑不亢。

所以說,在這個迅疾發展的時代,我們能夠以古代哲學們的觀點來指導自己的生活,那麼收穫的不僅僅是對美的鑑賞,也能收穫一種智慧。願你我都能夠做一個“上善若水”的人!


沈善書


“上善若水”,字面簡單,但對於理解,很多人的解釋都不盡相同。我覺得,要對原文做一個翻譯,翻譯的通順了,才是真正願意。今天呢,我翻譯給朋友們看,請指教。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我的最新解釋:最值得稱讚的就是水,水對萬物都有好處,卻從不跟萬物索取什麼或者要求什麼。這種心態和做法,是眾人所不願意自己這麼想這麼做的。可水呢恰恰因為這麼想並這麼做了,而得到長存和被萬物所在乎,跟“道”一樣長存不息。

老子為什麼會說到水呢?因為第七章裡,說到長存的問題,說到如何才能長生才能永久的問題,所以老子想起水來了,才拿水的屬性進一步闡述。其實,只要大家看下去,第九章依然是在說這個問題,都是在告訴人們,要如何才可以平安和諧長久。我的解釋,應該是當今世界上,最符合老子思想的,我完全可以這麼吹牛的說。誰能按照我的思路去讀《道德經》,誰就能窺視《道德經》的奧秘。

“上善若水”道理其實很簡單的,但是真正懂的人,確實不多。我希望,從今以後,不僅是“上善若水”,包括整部《道德經》,人人都懂。打破古人曾經說的,研究《道德經》的人很多,真正讀懂的人,沒幾個。【我是命理師陳一宏,汕頭潮之陽人士,歡迎交流切磋關注】


命理師陳一宏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是怎樣一種境界?

上善若水,這是一句出自古人老子的道德經,悟出的心得和智慧語句,在這裡我只談我的理解和自由想法,為什麼講善要有水呢?應該理解人修為要有大善普愛,以柔克鋼鋼柔相濟,胸懷大善如水美……

那是一種靜入止水,動似行雲虛無飄縹的無界胸懷,水柔無常式似有形而化為無形,力如千軍萬馬洶湧澎湃之勢,奔湧入江河湖海為水,其心胸寬廣能水柔入無限無界,可上天入地可留可去可來,可化霧露冰雹雨霜雪為水,滋潤世間萬物生靈,能硬能軟能化氣霧為雲,雲含雨水細柔潤萬物無聲,動有排山搗海之勢……


似神通虛無無形而又有形,無堅不摧以柔克剛,天長地久水滴石穿,水蒸為汗上天為雨,其堅心永恆有永不捨的柔美之力,讚美水的心胸能與天地比美,曾讓聖人感悟其大智若愚善美如水,權釋了曾有天降河水以包容氣度,有高尚善美寬廣之心,潮漲潮落進退有度,是一種胸懷若谷大愛無疆,盡人善之美的高尚氣度……


肖哥180461167


“上善若水”語出自《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它的意思就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善於幫助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讓自己停留在人們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水是很接近“道”的。

那咱們先來說說,水都有什麼特質呢?

有書君認為:水是無色透明的,最卑微也最不起眼,但一切生物都不能離開它而存活。

水以柔弱為品德,不與人爭。隨物就形,順從引導,該流則流,當止則止。它默默地滋養著萬物,卻從來不求回報。

水,避高趨下是一種謙遜,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耐,海納百川是一種胸懷,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汙穢是一種奉獻。

這不正近似於老子所說的“善”嗎?“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真正懷有善心的人,總是能把自己放得很低,他們做了好事從來不希求回報;他們胸懷寬廣,內心沉靜安寧,知世故而不世故;他們仁慈友愛,真誠守信;他們語言平實,從不矯揉做作;他們管理人、事總是柔和有序,大公無私;他們做事量力而行,不好高騖遠。他們總能在合適的時候做最合適的事情。

由老子的“上善若水”,我們也想到,善行是不分大小的。高尚的品德,更應該來源於生活中一點一滴愛心的積累。

忽然想到一個故事,有書君每次讀起,都能流下感動的淚水,在這裡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那就是《一碗陽春麵》。

故事發生在日本一家叫北海亭的麵館裡。除夕夜,過了十點後便少有顧客。店老闆正準備打烊,卻來了三位不速之客。

他們是一個穿著不合時宜的媽媽,帶著兩個孩子,一個約十歲,另一個六歲左右。

那女子怯生生的問:三個人可以要一碗陽春麵嗎?兩個孩子更是害羞地躲在媽媽身後,不敢言語。

店老闆原本完全可以以要關門為理由拒絕他們。但善良的夫妻倆看出了他們的窘困,決定幫他們一把。

老闆娘於是熱情地把他們領到靠近暖氣的二號桌旁,不但可以溫暖他們的身體,更讓人的內心也暖融融的。

掌勺的老闆下麵條時,不動聲色地在一份中又加了半份一起煮,讓母子吃得酣暢淋漓。

送客時,老闆娘還送上熱情洋溢的新年祝福,讓他們感受到人間的美好,由此也更增強了戰勝困難的決心和信心。

第二年除夕夜,穿著舊衣服的女子又帶著兩個兒子來了,還是要一碗麵條三人共享。老闆照舊偷偷地給了一碗半的份量。

雖然對老闆夫妻來說,半碗麵的幫助實在是微不足道,他們也希望讓母子每人吃上一碗,但他們更能設身處地的替他人著想,因此儘量小心翼翼地維護著別人的自尊。

一碗小小的陽春麵,給了窮困中的人生活的勇氣和希望,更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追求美好生活的種子。

隨著麵館生意的興隆,又迎來了第三個大年夜,夫妻倆從九點半開始就心神不寧,翹首以盼。

雖然麵條價格已經漲價,但為了不讓母子尷尬,他們故意把價格改回原樣,還特地在二號桌放上“預約席”的牌子。

這一系列的舉動,做得那麼不著痕跡。相比社會上許多人做了好事就大肆宣揚,而不顧受助者心理感受的做法,老闆夫妻這種關愛、同情、善良的品格,正如水一般,不張揚,卻默默地滋潤著他人的心田。

其實,他們的善因,也結下了善果。店裡的生意越來越好,一再裝修,擴大經營。可他們卻捨不得扔掉那張舊桌子,這對他們來說,應該寄託著一份美好的祝福。

接下來的除夕夜,老闆夫妻哪怕生意再火爆,也要特地把那張桌子留給母子仨。但之後的十多年,卻一直沒能盼到這一家人。

又是一年除夕夜,正當老闆夫妻和朋友們半是期望、半是失落的看著那張放著“預約席”牌子的二號桌時,母子仨來了。

原來,正因為他們的善舉,讓孩子們的夢想開了花,實現了自己的理想,特地過來道謝了。

這種溫情,久久地溫暖著讀者的身心。有書君認為,這應該也是對“善"的一種極好的詮釋吧。

善良,不是掛在嘴邊的一絲虛假的微笑,不是言不由衷的話語,更不是一種廉價的賣弄行為。

它應該源自於內心,無關身份、地位,無關學識、經歷,它如水般於無聲處見真情,於無形處顯摯愛。

善良的人,更懂得善待生命,熱愛生活;善良的人,也一定會擁有更豐盈的人生。

作家梁曉聲說:“善良不是刻意做給別人看的一件事,它是一件愉快並且自然而然的事,就像有時候,善良就是為了心安理得”。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讓我們都試著以一顆感恩的心,以似水的柔情,對待周遭的人和事吧。


你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是在成全你自己。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說到水,那我講一個淨空法師說過的關於水的實驗。

將兩組人分別置於不同的密閉空間中,對第一組人進行謾罵、激怒,讓這組人特別生氣,然後將這組人周圍的空氣收集,然後壓縮,最後冷凍稱晶體。對第二組的人進行鼓勵、稱讚,讓第二組人處於高興、積極的狀態,同樣對收集他們周圍的空氣,壓縮、冷凍。

最後觀察這兩組結果產生的晶體,有個驚人的發現。被激怒,生氣的那組,產生的晶體非常混亂,完全沒有任何秩序。而第二組受到鼓勵讚美,充滿正能量的那組晶體則是呈現出了完美的晶體,形狀規律,成雪花狀,非常好看。

然後又做了很多同類型的實驗,最後得出一個結論,但凡處於正能量、陽光的一組的,晶體都很漂亮很規律,反之則混亂。

因此可以說,我們的狀態可以影響我們周圍的能量。而呈現這個狀態的就是水。

上善若水一般是形容一個人心地善良,如水流一般。

水可以說是最神奇的東西了。你用規則的器皿盛它,它就規則。你用不規則的來裝它,他就沒有形狀。可以說這正好說明了世間萬物發展的規律了。任何事物都是出於變化的過程中,而水則是根據外物的變化而變,可以說是謀定而後動了。

還有人用君子之交淡如水來形容兩者的關係,可見水是古人最為看的東西。


老王語錄:親愛的讀者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評論。別忘給老王點個贊哦~關注老王,老王分享世界給你!


老王偵查記


從前看到“上善若水”這個成語時,有書君雖不能名狀,心中卻實在感嘆這四個字組合在一起真的是奧義非凡。微信時代我們經常看到的“上善若水”,已然變身為太多年長一輩們的御用網名,不知道在各位的通訊錄裡是不是也靜靜的存在著幾個不長練聯絡的“上善若水”們。究竟“上善若水”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呢?今天,有書君仔細查了一查,並結合自身感悟,來和大家來說一說。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矣。”

有書君用自己的語言給大家翻譯成大白話,煩請大家不要笑話,多多包涵。以上原文大致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樣,水之善,妙在滋養萬物、恩惠萬物卻又不爭名利和高低。世人皆好清而惡濁、好高而惡下,水呢?則是清他物而濁己身,這種至柔至微卻有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才是我們應該去追求的做人之“道”。

古代文人墨客向來崇尚自然更看重水的深意。孔老夫子也曾讚美水有五德,即有德、有義、有道、有勇、有法,是故君子逢水必觀。因水常年川流不息,滋養萬物,被視為有德;它順流而下、遵循規律,意為有義;浩大無盡、隨遇而安是有道;無論流向萬丈深淵還是逼仄小澗都無所畏懼,就是有勇;它毫無保留、傾瀉而出,不隱瞞、不趨附,是謂正直。孔子說,水有這些好的德行,所以君子遇水必觀察、體悟並且效仿。有書君在想,人們常說“智者樂水”是不是也來源於此呢?

兩千多年過去了,輕輕地一句“上善若水”至今還可以被作為我們為人處事的最高法則。老子簡直可以堪稱“水哲學之父”,他頌揚水的精神,其實是在宣揚一種處世哲學。老子將水的特性融合於“道”,把人生哲學賦予此進行闡述,恰恰又與孔老夫子的“水有五德”相輔相成。所以啊,當你在人生路上遇到疑惑和不解時,水可以告訴你答案。

我們一個個塵世中的大俗人大概真的很難做到“上善若水”般的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但起碼我們可以選擇擇善而行,讓這個世界變得柔軟而溫暖。大家想想,當所有人集體向善的時候,我們的時代是不是會變得更好?而且,善是有循環的,你行的善最終一定會回到你身上。

有書君曾在身為小白的實習期時遇到過一個領導,平日裡她從沒對人笑過,對人要求也極為嚴苛,對於初入茅廬的我們來說很是怕她。有一回,辦公室只剩下我倆在加班,在異鄉闖蕩的有書君接到家裡打來的電話,不知是被哪句話觸動到了敏感的神經,情緒一下上來,一個大男人居然忍不住趴桌子上淌起了熱淚。

半小時後,領導說她先走,我還怕她看出來遮遮掩掩地沒怎麼抬頭。沒想到過了一會,有個麻辣小龍蝦的外賣送來了。同時我收到了領導的微信,只說了簡單的一句話:沒有什麼是大吃一頓過不去的。

身為堂堂七尺男兒的有書君,覺得不好意思又很是感動。怎麼也想不到這個鐵面領導會在不經意時給予身邊人最大的善意。正因為有書君體驗過善意帶來的力量,所以要下定決心做一個善良的人,它真的可以使人得救於無助的泥淖。

當你被善良對待過,就不會把“人性本惡”這種認知刻在腦子裡,自然也會做出善良的回應。因為善良,會讓普通變成奇蹟。

有書君曾經有一個在一起培訓過的同事,自己平時營營役役、精明算計,卻總是在感嘆這個世界是多麼的黑暗和偽善。話說如果我們對別人一直很惡劣,卻總想著收割別人的善意,試問天底下哪有這樣的好事。有書君始終認為,善良是有感應的,我們不能一身刺的站在那裡,卻埋怨別人都繞過你卻不肯給予你一點點溫暖和善意。

去培養自己的“善意”吧,先從觀察這個世界開始。驅除自身的戾氣,我們便會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很多良善的時刻,比如幾乎沒有交集的前同事看見你朋友圈提出的問題熱心為你解答;坐公交沒零錢時身後的陌生人只是笑笑默默為你投入一枚硬幣……我們始終要善於發現這個世界的融情時刻,仔細體味身邊的善良和幸福都是什麼樣子,然後用心將它傳遞出去。

有書君覺得,雖然我們做不到“上善若水”般高尚,但至少我們沒有與冷酷、刻薄的世界同流合汙呀。記得,心存良善,必能途遇彩蛋。


有書快看


上善若水一句,應該是被誤讀最嚴重的一句,也流傳最廣。通常的理解為好人就像水一樣溫柔。如果沿著這樣世俗人倫的脈絡闡釋下去,哪《道德經》就成了心靈雞湯了,而不是萬世流傳的不朽之經典了。

上善若水

上,最高的。善,高明的方法和行為。在道德經全書中,所有的善字,幾乎沒有一處是單純的指人倫意義上的那種善良,好人好事。 道家思想應天,講的是天之自然之道,遞推到聖人以天道自然管理天下,行不言之教。

這句話的真實含義是說,在聖人看來,最高明的做事的方法和行為,就像水一樣。





華夏盛世,有你,有他,有每一箇中國人。喜歡《道德經》的朋友關注我,一起學習進步。


崇儒


上善若水,是無爭,還是有爭?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和水善利萬物而有爭,這是兩種對立的觀點,但在不同版本的《老子》中都出現過。

通行本《老子》原話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這句話的意思翻譯成白話就是說:最大的善就像水,雖然萬物都受到水的滋養,但水卻不去爭這份功勞,它身處人人厭惡的下位,這一點接近於道。

老子的思想和莊子不同,也和儒家不同。儒家強調文質彬彬,也強調守之以質,對於古代的中道更為重視,這一點上莊子也一樣,所以講求齊物,要然不然,可不可。老子的思想則重視後、下、卑、黑、雌、詘,所以水身處下位的特點便近似於老子心中的道,並且,水雖然利萬物卻不去爭功勞,也符合他心中的道。

另一個版本中則認為聖人有爭,是根本上否定不爭的,一般認為屬於黃老學派的思想,是對老子不爭思想的拋棄。


肥嘟嘟的小不理


這四個字是中國最高的道德標準。

沒有人能夠理解得深,只不過人云亦云,我也是。

越有爭議的,越為深奧。

1 出自老子《道德經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幾於:幾乎於,接近於。

無尤:沒有憂怨怒懟。其中還有個故事《孔子問禮》,

孔子適周問學於老子,

臨別,老子有話說,你要學習水之大德啊!

孔子像個小學生,為啥呢?

老子說,水利萬物而不爭,至謙至柔,攻堅克強,無所不能,這就是所說的,不言之教,無為之益。

2 從孔子問禮的故事中,老子還進行了解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

“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

“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

老子強調水利萬物,不爭!

水利萬物,不爭不言,可貴。

若人也無爭,效法水德,則安享太平,無憂無慮。

老子強調水利萬物為善,不爭為上善!

水,利萬物,施不求報,為善。

水,因勢利導,順勢而流,不衝撞,不停滯,無為而應萬變,無所爭,水之性,為上善。

所以,老子說這句話是為了,

提倡萬事萬物皆有其道(事物內在規律,本源),順道而行,無為而作。

“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

“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

可見,老子所說的上善,不僅僅是善,還有道,是最高的境界與道德,利物不言,順勢不爭,弱強皆能,無為應萬變。效法自然,依道而為。

這與老子的主張“無為而治,不言而教,不與人爭”是一致的。

顯然老子在教導孔子,不為更重要。

孔子游歷各國,說敎佈道,施政謀策,做得太多了。

“有為”不能過度,物及必反,“無為”之下“有所為”。


3 千百年後,這句話仍有深遠的意義。

為善,為人之根本。

孟子提倡,“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利於他人,與人為便,不張揚,不圖報,發自內心,這是基本的道德。

孔子認為,“無伐善,無施勞。”

不炫耀,不爭名,不為利,這是為人的善性,本性。

此外,還有更深的一層。

順道而為!

很多時候,很多事情,人只能順應規律,而無法改變規律,順應而有所作為!

莊子《皰丁解牛》有這樣一段話,

“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異曲同工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