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銀行理財划算還是買保險划算?

萊茵湖花園


其實保險和銀行理財不能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因為保險是用於轉嫁風險的,而銀行是用來獲得收益的。

從資金的流動性來說,銀行的理財在流動性上是高於保險的。收益通常是短期的。

而保險,哪怕是理財型保險,其實在收益上也是不太高的,很多萬能險可能會到7%,但通常是在4%左右,很多年金型保險的收益是在3.5%左右。歸根到底,保險獲得的穩定收益,而且是通過複利來實現的。複利最大的特點在於時間的積累。短時間內看不出,但長時間是可以看到的。

從槓桿作用來說,保險要比銀行理財好。保險的最大價值在於風險的轉嫁,通常是以較低的保費來獲得保額,在規定的情況下可以獲得高額的理賠。這才是保險。

所以,如果你需要的是資金的流動性,那麼請選擇銀行; 如果是實現風險的轉嫁,那麼選擇保險。但可以確認的是,保險和銀行理財是並存的,不能單純的只選擇一種。合理分配資金很重要。


心理學讓生活更美麗


先說結論當然是買銀行理財划算。


首先我們需要搞清楚的一個概念是:保險不等於理財,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買保險的初心是保障,為了防止大病讓生活突然負債累累。很多人覺得單純買一份重疾險、大病醫療不划算,如果自己不生病,這錢就等於白交了,所以特別鍾愛帶有投資理財性質的保險,比如分紅、返還型型保險,往往這些保險的金額也很高,而且市場上大部分理財類保險的年化利率也就在3%左右。不信的話,你可以用EXCEL裡面,用IRR工具測算利率。


那麼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呢?有數據顯示,受貨幣政策寬鬆影響,上週銀行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57%,雖然創2017年10月以來最低收益水平,但是相比分紅型保險的收益還是高出不少。


再像那些買保險當理財的童鞋們囉嗦兩句,前些年,確實有不少人靠買保險掙了不少錢,但是今非昔比,且我有提到帶有理財性質的保險,金額很高,一旦日常家庭生活急需一筆錢,現金流變緊張,那麼這些高額的保費就會成為拖累,斷繳可能之前都白交了,不斷繳又拿不出錢,出去借錢又很尷尬。


最後我們再提一次,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通常是把家庭資產分為四個賬戶,“10%必須花的錢”、“20%保命的錢”、“30%生錢的錢”和“40%保本升值的錢”。



其中,20%用來保命的錢主要指保險,為自己和家庭購買一些適合的重疾險、意外險、大病醫療保險等;30%的錢用來錢生錢,即投資理財,如果你是保守型的投資者,可以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或者寶寶類的貨幣基金,國債等等,如果你偏愛高風險可以選擇股票、期貨等。


大貓財經


買銀行理財還是買保險各有益處、功能不同。買銀行理財產品能夠使財富增值;買保險為了養老、健康、醫療方面的保障。兩者之間到底哪一樣比較划算,其實沒有可比性。


買銀行理財屬於投資範疇,買保險屬於保障系列。雖然現在各大保險公司推出了養老、醫療、以及意外和儲蓄四位一體的綜合性保險品種,但是,購買保險是無法跑贏物價的上漲。但是,保險的保障功能,卻不是銀行理財產品能夠比擬的。

雖然保險的儲蓄收益,肯定跑輸“通貨--膨脹”。但是,它能夠鎖定保戶的資金,使之能夠在需要的時候享受。至於消費型醫療保險,如果沒有大病絕症,確實“顆粒無收”。但是,如果遇到住院開刀或者癌症化療等等,醫療保險的的優勢就得到了極大的體現。其性價比很高,非但能夠減輕醫療費用,而且在心理上能夠得到很大的安慰。


由此可見,購買保險其實也是一種投資,只是方式方法不同而已。至於哪一個划算,還是留給讀者自己去理解吧!

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敬請點贊關注,順祝國慶節期間生活快樂!


陸燕青


請結合自身財務需求規劃。是否划算優先考慮3個維度:安全性 靈活性 保值增值。

銀行理財如果是承銷保本基金類的話風險小,一般短期較多,約定0.4-0.6左右;保險年金+萬能賬戶注重長期規劃,複利增值,安全性都高。靈活性上,保險至少3年的連續繳存,返還需要滿5年後,適合教育金養老金等定向儲蓄,專款專用,抵禦通脹,複利增值,關鍵有身價保障,活可用最後也可給家人一筆財富,可保兩全。保增值的年金產品的利率可在0.55,是正常可以達到的。

附加功能上,保險特點是可以有機會附加住院醫療等,對中老年人算是福音。現階段保障發展須向歷史政策欠賬傾斜。


博一波


保險≠理財

“理財”和“保險”本質上功能不同,我覺得用划算不划算作比較不是特別恰當。

“理財”主要是為了讓我們的資產增值保值,在現在這個物價高漲,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我們的資產都能抵抗通脹,最好還能在保本的情況下有大幅的升值。是幫助我們抵抗通貨通脹的,是讓你快速實現財富增值的。幫助我們積累財富的,你就想如果你只靠工資賺錢,那麼你想累計到一定的財富是非常難得,但是如果你用錢來賺錢,那就相對容易了。其實理財就是一種幫你財富增值的工具,讓你的財富從少到多,快速實現原始財富積累的過程。

而“保險“”顧名思義是一種保障。將未來發生重大意外、重大疾病的損失降到最低——這就是保險最直接的作用,用一定數額的保費博弈若干年內發生重大損失的概率。換句話說保險就是為了解決衣食住行、娃兒的教育、我們幸福的退休生活以及讓我們擔心一生的談病色變的醫療等等問題。如果把我們自己看作一個1,我們辛勤工作賺的錢看作後面的0,那麼如果那個一沒有了,後面的零就沒有意義了,所以保險就是保障零前面的那個一,也就是保障人,保障人的身體。如果你身體沒有問題,那你自己掙錢,然後儲蓄,然後投資,然後解決生活、學費、退休養老還有醫療等等問題;如果你身體不行了,就由保險公司給你的家人一筆錢,這筆錢同樣可以解決生活,房貸,教育,退休養老以及醫療等等問題。

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選擇保險的時候應該謹記一條:我們所需要的保險,是我們有可能遭遇的巨大的不幸,無論概率多小你都應該購買。但是一定要擯棄全部的花裡胡哨的內容,比如那種有理財功能的保險,因為真的很貴而且非常不划算!


愛投資官方


  沒有劃不划算的說法,只有適不適合的說法。不同類型的投資者對不同產品的適合程度不同,不能一刀切,至於進行銀行理財還是買保險要看個人的具體情況。

  保險並不等於理財,理財也不特指中低風險的銀行理財。

  買保險不一定產生收益,比如購買純保障型的保險,它並不存在現金價值部分,也就不存在收益。

  而購買理財型人壽保險更多注重的是理財而非保險,反而人身保障成了附加產品,也就造成保費的大多數資金進入現金價值部分,保障費用支出極少。

  理財型人壽保險主要包括分紅保險和年金保險,投資連結和萬能人壽佔比較小。它的保費主要分為兩部分,保障費用和現金價值。

  保障費用既不發生條款中的事故該費用由保險公司收取,包括銷售人員的佣金,如發生條款中的事故則進行賠償。而現金價值部分即是扣除保障費用剩餘部分,該部分資金進入理財賬戶。

  年金保險的現金價值部分好如保本保收的銀行表內理財,在固定的期限支付固定的利率,然後按年返還,該類保險收益不如分紅保險收益。

  分紅保險的現金價值部分好如銀行的代客理財(表外理財),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銀行理財,有相應的預期收益率,但具體的收益率要看具體的情況。而投資標的也如銀行理財,通常為中低風險,收益也與銀行理財類似,目前在5%上下。

  也就是說,銀行理財與理財型保險的現金價值部分差不多,但是保險存在相應的保障費用,致使保險現金價值部分不是全部資金,在總體收益上不如銀行理財。

  如果追求收益,而非追求人身保障,那麼自然是選擇銀行理財,而不是去購買理財型保險。而如果追求人身保障的同時,要追求穩健收益,那麼應當選擇保險,因為保險兩樣兼顧。

  任何產品都有它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雖然理財型保險人生保障和理財兼顧,但是其流動性極差,短則十幾年,長則幾十年。而銀行理財流動性較強,通常在一年以內。

  因此,是進行銀行理財還是買保險不能一刀切,也不具備有好壞之分。但是最好兩樣都投資,或者有投資經驗,買保險就買那種純保障型保險,而不去購買理財型人壽保險。

  至於具體的配置資產,可以參照標準普爾家庭資產配置來配置資產,具體的投資比例可適當的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調整。


三人聚眾


事實上,這兩者沒有可比性,因為本質上功能就不同,也沒有所謂的劃不划算,具體看我們自己的需求。

要知道,選擇銀行理財是為了保值增值,而保險特別是長險則是既能做資產投資又能保障自身,兩者兼顧能帶給投保人更多保障。更別說現在銀行利率越來越低,通過銀行理財等到期後得到了利息可能還比不上保險,並且買保險的費用只佔一小部分。

當然了,如果在配置好基本保障的基礎上,沒有其他更好的理財方式,還是可以選擇銀行理財的,畢竟銀行的風險相對來說更小一些,更為穩妥。


梧桐樹保險網


這兩者不能相比,銀行理財是解決財富增長的問題,健康保險是解決因為風險的發生對家庭財富造成損失的經濟補償問題,年金保險是解決安全現金流的問題和以後養老問題,兩者之間不能互相替代。

從家庭財富管理角度來講,一定是分賬戶管理,多資產配置,做到專戶專用,既要有進攻性資產配置,又要有防禦性資產配置,同時要有對沖性資產配置,這樣才能進可攻,退可守,在風險來臨時,家庭財富不會因為風險發生而損失。


華夏保險家庭財富管理


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要是換以前銀行理財比較安全!而現在全球金融化危機,銀行理財風險較大!不適合投資!而保險是一個長遠的規劃!不能用簡單的划算不划算來衡量!要依據自身實際需求而為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