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宜居這道考題大連交出靚麗答卷

美丽宜居这道考题大连交出靓丽答卷

11月初的一天清晨,市民李先生再次來到馬欄河運動公園慢跑,河道水流清澈,沿岸不時可見綠植景觀,下游臨近入海口處,幾名市民正在愜意垂釣。

將時間閃回到七八年前,同樣是馬欄河沿岸,“臭味昭著”讓市民避之不及,河道內汙水四溢,黑泥堆積,個別地段垃圾遍佈。

40年,時光流轉,城市在變,隨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確立,建設美麗中國的理念轉化為鏗鏘行動,一座重工業城市實現向美麗宜居城市的華美轉身。曾經汙水直排“三龍”入海,如今水清沙白岸綠景美;曾經頻頻遭遇霧霾籠罩,如今藍天白雲成為常態……在其背後,凝聚的是大連這座城市40年愚公移山一樣追求美好生態環境鍥而不捨的努力。

難聞的氣味將許多樹木都燻死了

日前,大連市環境科學設計研究院院長劉鳳喜向記者回顧起自己的工作經歷,娓娓道來大連的環境保護史,表情時而急迫,更多的還是欣喜。

1985年,剛剛大學畢業的劉鳳喜進入大連市化工局環保監測站工作,從此33年的職業履歷全部紮根在環境保護一線,對城市生態環境變化有著非常切身的體會。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大連的石油、化工、冶金、機械、印染等行業飛速發展,汙染物排放量增多,且呈無序狀態。全市每年排放的工業廢氣達數十億立方米,工業廢水排放量達1億多立方米。市內多處海濱浴場的沙灘上油跡斑斑;市內馬欄河、春柳河、自由河被汙染,變成臭水溝。大連鋼廠、大連化工廠、大連染料廠、大連油脂化學廠、紅星化工廠等是造成汙染的主要企業,甘井子工業區成為汙染物重點排放區。八九十年代,寺兒溝、甘井子、解放廣場一帶異味頻發。比如寺兒溝地區,由於大連染料廠、大連油脂化學廠兩個汙染大戶的存在,“難聞的氣味將周邊的許多樹木都燻死了”。對於工業汙水直排入海,那時候在化工系統有“三龍”入海的說法:位於工人村的紅星化工廠是“黑龍”,大染是“黃龍”,大化是“白龍”。這些工業廢水未經處理或者僅經過簡單處理,含有催化劑、鹼渣、油性物等有毒有害成分,給海域生態環境帶來極大破壞。劉鳳喜所在的化工局環保監測站,就設在紅星化工廠院內。“監測站以及整個廠區味道刺鼻,令人無法忍受。”

當時國家及地方也投入了巨資進行環境治理,先後實施了“524工程”和“一控雙達標工程”,環境雖然有所改善,但由於侷限在汙染源末端處理,始終難盡人意。

兩次決定性戰役

回顧改革開放40年以來大連環境的整治歷程,劉鳳喜認為決定性的大戰役有兩次:第一次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到2010年前後,遍及全市的大規模企業搬遷改造;第二次是近幾年來大連實施的大規模拆爐併網、城市汙水廠建設及中央環保督察案件整改。

“其中,治理力度最大、效果最好最明顯的是第二次。第一次戰役中,大量汙染企業搬離讓市區擺脫了工業汙染的困擾。第二次戰役將目標鎖定在燃煤鍋爐、生活汙水、黑臭水體等非工業汙染源,讓大連實現了向美麗宜居城市的華美轉身。”劉鳳喜說。資料顯示,在劉鳳喜所說的第一次戰役中,先後有數百家企業關閉、搬離。

“當然,對城市環境帶來最深刻變革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確立。”劉鳳喜說,“這幾年,我國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行動成效明顯。以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為例,從2013~2015年,全市監測數據呈逐年惡化趨勢,而到2016年,實現強勢觸底反彈。”

大連“氣質”北方第一

“現在在朋友圈曬大連的天空,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讓外地的同學朋友非常羨慕。”劉鳳喜說,“這一成績的取得均來自近三年來,大連展開的一系列的大氣汙染治理行動。”

2015年,大連空氣質量省內排名在朝陽、丹東之後。2016年,大連奮起發力,深入實施“四控一調”藍天工程,共拆除燃煤小鍋爐1416臺,提標改造1377臺,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輛42663臺,報廢數量位居全省第一。這兩項工作使大連採暖期二氧化硫排放同比下降21.4%,PM2.5排放下降27.5%,二氧化氮下降9.1%。主要汙染物的大幅減少,使2016年大連收穫299個藍天,比2015年整整增加了一個月的好天。同時這還是2013年以來,大連空氣質量連年下降後的首次反彈,也是四年來首次在全省排名第一。

2017年大連再接再厲繼續攻關。市委、市政府將“藍天保衛戰”納入重點民生工程強力推進,繼續拆除燃煤小鍋爐,淘汰黃標及老舊車輛,完成電力、石化等重點行業汙染源達標改造工作,對全市所有裸露地面進行防塵管控,同時加快淘汰落後產能。2017年大連收穫300個藍天,在北方重點城市中排名第一。2018年前9個月,大連成為全國169個重點城市大氣環境排名榜中,唯一進入前20名的北方城市。

與上世紀80年代比較,對比大連市區大氣環境質量改善,劉鳳喜認為有兩個指標不得不提。一個是空氣中二氧化硫含量,80年代前期是60微克/立方米,2017年均值只有17微克/立方米;另一個是自然降塵,80年代中期是28.99噸/(平方公里·30天),“走在外面不到兩小時,鞋面上肯定全是灰土”,而2017年均值只有6.5噸。“從這兩個數據看,大氣環境質量的改善不僅具體可感,而且有數據支撐。”

躋身首批

“美麗山水城市”

2017年,大連接受中央環保督察,解決了1600多個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對整體環境質量改善形成巨大的推動力。截至2017年底,中央督察組交辦1685個信訪案件已完成整改1625個,整改完成率達到96.4%,遠遠高於國內其他地區60%左右的平均水平。

2017年12月,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年會舉行,首次發佈“2017美麗山水城市”名單,大連、杭州等12個城市同獲此殊榮。“具有山、海、島、城和諧共生的城市風貌,2016年以來城市環境質量實現大幅改善,在東北亞地區具有很高的認可度”,這是與會專家對大連的一致認可。

躋身國家首批“美麗山水城市”,是全社會對大連市城市環境治理成效的極大認可。在城市水環境治理方面,大連市按照“水十條”要求標本兼治,新建16座汙水處理廠,城鎮日汙水處理能力從2016年的124.3萬噸增加到198.9萬噸,提高60%;完成13座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城市建成區6條8段黑臭水體得到徹底整治,2018年通過生態環境部、住建部黑臭水體專項督查,是遼寧省第一個全部通過兩部委專項檢查的城市。41個超標入海排汙口中,40個完成整治,剩餘1個已基本完成整治,為黃渤海水質改善提供了保障。2017年,全市6條主要河流7個國家考核斷面全部達標,全市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面積佔比達87.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