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選擇使用抗生素?

餘日力


下面這5個原則也是醫生日常的用藥原則,請大家務必遵循醫囑!

1. 嚴格把握用藥指徵,有相關感染的依據才可用藥,用藥前需要查血常規+CRP(C反應蛋白),CRP可用於細菌和病毒感染的鑑別診斷

2. 用藥應劑量適宜,療程足夠。因為即使抗生素有效,也不可能一下子殺死所有細菌,療程不足就停藥,可能給部分苟延殘喘的細菌復活的機會。

3. 部分局部感染,應該局部用藥,減少全身用藥。(如:結膜炎,多數可使用滴眼液,而非口服或輸液)

4.口服給藥永遠是最自然的給藥途徑,有安全,依從性好,給藥方便,多次給藥便於維持穩態血藥濃度等優點。一般的感染性疾病以口服為主,較重者宜肌肉注射用藥,嚴重者可靜脈輸液。

5. 病毒性感冒,請不要使用“頭孢”、“阿奇”等抗生素!是否需要抗病毒藥物治療,應根據患者感染情況而定,多數病毒性感冒是不需要抗病毒藥物的。

特殊病毒感染、重症病毒感染,應該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抗病毒治療。


兒科醫生鮑秀蘭


如何正確使用抗生素,下面這張圖或許會給你解答。


魯南製藥用愛解凍


今天我將教大家一些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一般方法。當然啦,要說使用抗生素的主力人員,主要還是醫生,醫生在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關於醫生該遵循的抗生素使用原則,筆者按下不表。今天我主要是想教大家在醫生救大家之前,自己先不作死的方法。

抗生素使用必須得有指徵。什麼叫做指徵?就是得有證據。感冒了,咳嗽咳痰,咽痛頭痛,甚至於發燒都不是使用抗生素的證據。只有血象才是證據。感冒了想吃抗生素?可以,上社區醫院查個血,血象高了再吃。如果一個感冒連血象都無法調動,那它還能成什麼氣候?犯得著用抗生素這把牛刀對付嗎?再說了,針對的病原體不同,也沒用啊。

發熱不超過38.5℃,時間不超過3天,都是小兒科,沒必要上趕著去醫院查血,在家多喝喝熱水,多半也能好。

發熱不超過39℃,沒有必要吃退燒藥。發熱是人體調動非特異性免疫和各類酶的重要過程,是人體試圖抵抗微生物的一種防禦機制。盲目退燒對身體的康復無益(燒燒更健康~)。你要相信自己的身體,先讓子彈飛一會兒。

當然,話是這麼說,身為經常發燒的人,我也能理解發燒的難受。為了避免大家盲目吃別的藥(比如說抗生素),允許大家在扛不住時偷偷吃一顆解熱鎮痛藥~就一顆哦~

另外,藥要少吃,水必須多喝!人在感冒發熱時代謝和蒸發加快,會比平時更需要水分,如果無法及時補充水分,將會有脫水的風險。而脫水,是很危險的,會要人性命。

感冒發燒時,維生素C也可以適當補充。請注意畫一下關鍵詞——適當。請不要因為泡騰片泡的水好喝就把它當飲料喝,喝多了一樣中毒。對於維生素C,我的建議是,儘量以新鮮的蔬菜水果補充,胃口太差實在吃不下再去吃泡騰片。雖然我對維生素C泡騰片不感冒,但綜合維生素片我還是支持大家吃的,生病不生病都支持大家吃,不為啥,就因為它難吃,不容易吃過量。好吧,我開玩笑的,因為綜合維生素片比較均衡,較少出現某一種營養元素的過量中毒。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感冒了就別出去浪了,好好待著歇會兒吧。過度疲勞不僅不利於身體康復,還會增加其他微生物合併感染的風險。感冒好不了事小,得個心肌炎心內膜炎啥的,還不得後悔一輩子!


婦產科的陳大夫


對於這個問題,我作為一個呼吸科醫生還是比較有發言權的。

自從人類發現了抗生素,很多疾病就不再是奪人性命的惡魔。但是,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高檔抗生素層出不窮,對於抗生素的依賴也越來越重,並且,濫用抗生素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現在就連普通老百姓都有這樣的想法:感冒了,吃點消炎藥(抗生素)就好了。



抗生素不是這樣用的!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有細菌感染的依據。抗生素的作用主要是殺滅各種細菌,以及支原體衣原體等特殊類型的細菌。每種抗生素都有各自不同的抗菌譜,有的殺菌範圍大,有的殺菌範圍小。

選擇抗生素首先要看感染髮生的部位,不同部位的感染,其常見的致病菌不同,比如上呼吸道的細菌感染多以革蘭氏陽性菌為主,泌尿道感染多以革蘭氏陰性菌為主,因此選用的抗生素也是不同的。

其次,選用抗生素要儘量明確病原菌,可以通過標本培養來獲得,但這個時間相對偏長,所以我們一般會根據經驗來先使用抗生素,如果症狀改善,藥敏試驗也符合的,就無需換藥;如果症狀不改善,藥敏試驗提示對所用抗生素耐藥,那就需要及時更換抗生素了。

再者,使用抗生素時不能隨便聯合用藥,聯合用藥需要達到一定的指徵,比如雙肺散在感染,血象高的患者,我們會考慮使用兩種抗生素聯合一起消炎,一是為了增加療效,二也為了避免耐藥的產生。


總之,為了減少耐藥細菌的產生,為了避免以後“無藥可用”,我們是嚴格管理抗生素的使用,在這裡,我也倡導大家,不要隨便使用抗生素。

注:以上配圖均來自網絡,如有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愛健康更健康


作為一個臨床畢業的學生和一個孩子的母親,談一下對抗生素的看法。

先從母親說起吧,母親是40年代出生的,剛出生的時候,得了百日咳,那個藥品匱乏的年代,普通老百姓平常接觸不到抗生素的,只能做些艾條拿來熏熏,後來咳嗽越來越嚴重了,姥姥就四處託人,買來了兩支青黴素,打完針咳了幾個月的母親居然就好了。

母親說我小時候有次腹瀉,脫水的身體跟麵條似的,沒有一點力氣了,都快昏迷了,那時候醫療條件也落後,沒有好的抗生素,鄉村醫生的母親沒有辦法就拿個兩支鏈黴素,靜脈推注,沒想到立竿見影,很快痊癒。

那時候醫療條件差,抗生素很少,屈指可數,常見的也就是青黴素,鏈黴素,慶大黴素等幾種,比較單一,感冒發燒也是以休息為主,以抗為主,記得小時候我有次感冒發燒頭疼,難受的只哭,母親卻說哭什麼哭,忍忍就好了,那刻我都懷疑是不是親媽,結果呢,藥都沒吃,過了兩天自己好了。

然後等我2000年從學校畢業的時候,在醫院實習,就已經有很多新的抗生素了,像青黴素,鏈黴素這些副作用大的,醫院基本不用了,除非特殊要求,取而代之的就是頭孢類的,品種多樣,副作用小,還有紅黴素,林可黴素,螺旋黴素等等。

這時候大家經濟條件也好了,都是獨生子女,孩子更嬌貴了,再加上市面上琳琅滿目的小食品,小零食,好多孩子都不好好吃飯,缺乏營養,生病的孩子也越來越多了,抗生素這時候被普遍廣泛的應用了,尤其在一些鄉村,不管孩子什麼病,上來就是抗生素配著,吃兩天見效慢,打針就隔過了,直接輸液上吊瓶,抗生素一輸就是一週。導致後來有些孩子一生病就是7天吊瓶,如果這種抗生素見效慢,立馬再換別的。孩子抵抗力越來越差了,有的孩子幾乎每月都要輸一次抗生素。

等自己09年當上母親後,來到了北京,每次去兒童醫院的時候,都會驚歎,怎麼會有那麼多生病孩子,人山人海,一個內科一上午就要看上千個孩子,今天這個流感來襲,明天還要預防手足口,到了秋天小心秋季腹瀉,病毒和細菌變異的越來越強大,孩子生病的時候不吃抗生素,很少有自己能痊癒的,治療不及時還會有併發症,這種情況下,抗生素越來越高級,好多都是進口的,或者說我們已經開始嚐到了濫用抗生素的惡果了。

後來自己有一次下雨著涼,再加上前段孩子生病日夜照顧,得了肺炎,長這麼大第一次得肺炎,喘憋的難受,吃了好幾天藥,買的自然是好的藥可不管用,輸了幾天液不見效,沒有辦法只能在家休息,不停喝溫開水,居然慢慢好了,可見人的抵抗力才是最重要的。前兩天看微信上《流感下的中年人》,看了後怕,要是自己傳上那種病毒,估計也就掛了。


從那以後,我就開始加強鍛鍊身體,不熬夜,飲食清淡,最近幾年都還好,很少感冒過。即使有時候生病,我也是以休息為主,避免濫用抗生素。

所以,生病的時候肯定要去正規大醫院看,現在醫院對抗生素應用也是比較謹慎的,如果不太嚴重,就要多休息,不要動不動就亂吃抗生素,平常加強身體鍛鍊,不熬夜,注重身體營養,體質好了,不生病了,自然就遠離了抗生素。


飛鳥5706


英國人弗來明於1928年發現了青黴素。隨後各類抗微生物感染的藥物相繼出現,統稱為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為人類戰勝感染性疾病開闢了一條捷徑,以至於人們在感冒、頭疼時都不由自主的想到抗生素。一個普遍的現象是,很多人都把抗生素當普通消炎藥使用。

抗生素的濫用已開始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的調查結果表明,73.6%的受訪者認為身邊有濫用抗生素的現象。《美國醫學會雜誌》也指出,2010-2011年間,美國約有7800萬門診患者接受了不合理的抗生素治療。在中低收入國家,每年有超過21萬新生兒由於抗生素耐藥性造成的血液感染而死亡。世界衛生組織發出預警,認為抗生素耐藥性感染將成為未來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

那麼我們該如何正確使用抗生素呢?(1)抗生素都有對應的適應症,必須明確病原菌,對症下藥,對不明原因的發熱或病毒感染,不要亂用抗生素;(2)熟悉藥物的抗菌作用和藥代動力學,最大限度的確保患者對藥物的依從性;(3)最好選用單一抗生素,不得已時才選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抗生素,以增強療效。(4)按藥代動力學參數制定用藥方案,力求給藥途徑、劑量、療程和病情相適應;(5)務必遵醫囑,不能隨意增量或減量,更不能隨意改藥或加藥。

應對抗生素耐藥性,離不開全球的共同努力。相信終有一天,科學家將研製出新型、不易引起病原菌耐藥性進化的抗生素。但在此之前,人們只能通過規範抗生素的使用來延緩抗生素耐藥性不斷擴大的問題。杜絕濫用抗生素,就是為人類的健康和未來爭取時間。


歪瓜叔叔


(特邀回答:山東省千佛山醫院平原醫院臨床藥學室 高麗麗)

抗菌藥物包括抗生素和化學合成抗菌藥物,對微生物(如細菌、真菌等)具有抑制或殺滅作用。根據患者的症狀、體徵、實驗室檢查或放射、超聲等影像學結果,診斷為細菌、真菌感染者才有指徵用抗菌藥物;由結核分枝桿菌、非結核分枝桿菌、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立克次體及部分原蟲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也得有指徵時才可用抗菌藥物。那麼,如何才能正確選擇使用抗生素呢?

首先,可根據病原種類及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用抗菌藥物。

抗菌藥物品種,最好是根據病原菌種類和藥敏試驗(病原菌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結果而選定。臨床診斷為細菌性感染的患者,應在開始抗菌治療前,及時留取相應合格標本送病原學檢測,以儘早明確病原菌和藥敏結果,並據此調整抗菌藥物治療方案。

其次,可按照藥物的抗菌作用及其體內過程特點選擇用藥。

各種抗菌藥物的藥效學(抗菌譜和抗菌活性)和人體藥動學(吸收、分佈、代謝和排除過程)特點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臨床適應證。須根據各種抗菌藥物的藥學特點,按臨床適應證正確選用抗菌藥物。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選擇易通過血腦屏障的藥物如頭孢曲松;泌尿系統感染選擇經腎排洩的抗菌藥如喹諾酮類;膽道感染選擇頭孢菌素類等在膽汁中濃度較高的抗菌藥物;骨組織感染選擇骨組織中濃度較高的克林黴素、環丙沙星等;腸道感染選擇口服難吸收且腸壁血藥濃度較高的藥物如呋喃唑酮。

再者,在未獲知病原菌藥敏試驗結果前或無法獲取培養標本時,可根據經驗選用抗生素。

臨床診斷為細菌性感染的患者,在未獲知病原菌藥敏試驗結果前或無法獲取培養標本時,可根據患者的感染部位、基礎疾病、發病情況、發病場所、既往抗菌藥物用藥史及其治療反應等推測可能的病原體,並結合當地細菌耐藥性監測數據,先給予抗菌藥物經驗治療。待獲知病原學檢測及藥敏結果後,結合先前的治療反應調整用藥方案;對培養結果陰性的患者,應根據經驗治療的效果和患者情況採取下一步用藥方案。

參考文獻:

1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年版)[J].

2熊薇等.醫院感染與預防控制指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66-67

3黎沾良.外科感染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60


醫患家


我們通常指的抗生素是包含在抗菌藥物裡面的。抗菌藥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藥物(如磺胺類和喹諾酮類)。對細菌具有抑制或殺滅作用。

抗菌藥物種類繁多,每一類都有不同的抗菌譜,也就是不同的抗菌範圍,能夠殺滅或抑制的病原菌不同,如果選用不合理,不但起不到抗菌作用,還會加速細菌耐藥,產生不良反應。所以正確選擇使用抗生素至關重要。

首先,確定診斷為細菌、真菌感染才有指徵使用抗菌藥物。病毒引起的感染,應用抗菌藥物無效。

其次,通過確定病原菌種類,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在患者出現症狀時,儘早從其血液,體液,痰液、感染部位等取樣,進行體外藥物敏感試驗,根據藥敏結果有針對性的選擇適宜的抗菌藥物。在獲取病原菌藥敏結果前或者患者病情較重,無法獲取培養標本時,可在臨床診斷的基礎上預測可能的治病菌,根據細菌對各類抗菌藥物的敏感性及耐藥情況,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進行經驗治療。

再次,根據藥物在體內的藥效學差異,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抗菌藥物控制感染必須在感染部位達到有效的抗菌濃度。一般藥物在血液豐富的組織器官濃度高(如:肝、腎、肺),在血液供應低的器官濃度低(如腦脊液),對於藥物分佈較少的器官組織感染,應儘量選用在這些部位達到有效濃度的藥物。如治療腦膜炎,選擇能夠通過血腦屏障,在腦脊液中濃度高的青黴素。

另外,要考慮治療目的及患者情況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比如:一名8歲兒童患者,雖然檢測結果是大腸埃希菌感染,但我們仍不能選擇敏感的喹諾酮類,而要選擇第三代頭孢菌素,因為喹諾酮類能引起軟骨損害,兒童用藥可出現關節疼痛和水腫;患者腎功能減退,應該避免使用主要經腎排洩,對腎臟有損害的抗菌藥物,等等。

總之,正確選擇使用抗菌藥物是多方面綜合考慮的結果,建議患者發生感染性疾病,儘早去醫院確診,在醫師和藥師的指導下合理選擇抗菌藥物,避免細菌耐藥和延誤病情,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藥事健康


關於抗生素的問題,我不是專業人員,我給不出比較靠譜的回答,但是我可以說一點我們普通人聽到抗生素的想法~

可以用聞風喪膽來形容,很排斥。特別是打吊瓶什麼的,就會感覺是抗生素不能用。一樣有專業的人事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都學習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