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未捷身先死,歷史上差點統一中國的三大君主

自古以來中國的局勢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古代既有強漢盛唐的治世,也有南北朝、五代十國的動盪亂世,統一和分裂就成了中原大地歷來紛爭的主題。統一中原、稱霸四方的雄圖霸業往往隨著時局的變幻莫測而轉瞬即逝,在這裡我們就列舉出為了統一中國而功敗垂成歷的史上有名的幾位君主。

出師未捷身先死,歷史上差點統一中國的三大君主


魏武帝三國魏之曹操

赤壁之戰

通過官渡之戰,曹操一舉擊敗當時的勁敵袁紹家族,隨後又遠征烏桓基本上統一了中國北方。此時只剩下東南的孫吳政權和劉備尚未歸順,於是為了完成統一大業,曹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進軍江南欲統一中國,於是雙方在赤壁爆發了大戰。

出師未捷身先死,歷史上差點統一中國的三大君主

真三國中的曹操形象

建安十三年(208年),開闢玄武池訓練水軍。六月,曹操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漢朝丞相。基本平定北方後,兵鋒轉而南向。七月,進軍南征荊州劉表。八月,劉表病死,其子劉琮接任荊州牧。九月,曹操大軍進至新野,劉琮以為無法抵擋,舉荊州之眾投降曹操。

這時,官渡之戰後投奔劉表的劉備屯駐於樊城(今湖北襄樊),聽說劉琮投降,便率軍向江陵(今屬湖北)撤退。江陵為荊州重鎮,存有大量軍用物資。曹操聽說,怕江陵落入劉備之手,遂親率五千騎兵從襄陽(今湖北襄樊)疾馳三百里,在當陽長坂(今湖北當陽東北)將劉備追上,大破其軍,隨後進佔江陵。

出師未捷身先死,歷史上差點統一中國的三大君主

曹操在擊潰劉備後,乘勢想一舉鯨吞江東,孫權、劉備兩家在魯肅和諸葛亮等人的努力下,組成聯盟,孫權命都督周瑜率軍三萬,與劉備的兩萬人馬組成聯軍抵抗曹操。曹操自江陵東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與孫、劉聯軍接戰不利,暫駐軍於烏林(今湖北洪湖縣東北),與對方隔江對峙。周瑜用詐降之計,命大將黃蓋率小戰船十艘,上裝柴草,灌以膏油,船頭釘上大釘,假稱投降,向北岸而進,至離曹營二里之處時,各船一齊點火,然後藉助風勢,直向曹軍衝去,曹軍大敗,舟船被燒。

出師未捷身先死,歷史上差點統一中國的三大君主

老三國中的曹操形象

曹操率軍從華容道(今湖北監利西北)陸路撤回江陵。撤軍北還。

影響

由於此役曹軍大敗,實力受損。曹操自知若再度強徵必促使孫劉結盟遂再無統一東南、西蜀之心,為後來三國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礎,此戰也被稱為三國中的三大戰役之一(另有官渡之戰、夷陵之戰)。

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當時曹操仍為漢相,魏武帝是魏文帝曹丕登基稱帝后追封的,但後世也多奉曹操為魏之始。


南北朝前秦之苻堅

淝水之戰

出師未捷身先死,歷史上差點統一中國的三大君主

當時時局形勢圖

前秦大將王猛於公元375年(建元十一年)去世,臨死時說:“晉室現在雖然立於偏遠的江南地區,但承繼正統。現在國家最寶貴的就是親近仁德之人以及與鄰國友好。臣死以後,希望不要對東晉有所圖謀。鮮卑、羌虜都是我們的仇敵,終會成為禍患,應該將他們除去,以利社稷。”

希望苻堅先解決國內鮮卑和羌族等其他少數民族對前秦政權的暗藏問題。不過,苻堅在統一北方後仍未聽從王猛之言,著力解決國內民族問題,而且於公元382年(建元十八年)更下令派呂光等應車師前部王彌窴及鄯善國王休密馱征伐西域不服前秦者的要求,領十萬大軍征伐西域,並於次年正月出發。另外苻堅亦將注意力轉移到東晉。

出師未捷身先死,歷史上差點統一中國的三大君主

公元382年(建元十八年),苻堅在太極殿召見群臣說:“我從繼承大業以來,將近三十年了。四方大致平定,只有東南一角,還沒有蒙受君王的教化。我粗略計算了一下兵力,能有九十七萬。我準備親率大軍東伐。你們以為如何?”面對苻堅的主張與發問,秘書監朱肜表示支持,尚書左僕射權翼及太子左衛率石越卻都以東晉君臣和睦,且當時為重臣的謝安及桓衝都是人才,皆予以反對。而當時群臣亦各有意見,未有共識。苻堅見此,就說:“像在道旁建房子去問意見,就因聽太多不同的議論而一事無成,我心中自有決斷。”群臣退下後,苻堅留下其弟苻融繼續和他討論,然而苻融亦以天象不利、晉室上下和睦以及兵疲將倦三點為由反對。苻堅因而大怒,苻融後哭著勸諫,並重提王猛死前的話也未能說動苻堅。後名僧釋道安、太子苻宏、苻堅寵愛的中山公苻詵以至寵妃張夫人皆反對伐晉,苻融等人亦屢次上書表示反對,苻堅仍然不肯放棄出兵東晉的計劃,可見苻堅當時其實下了決心。相反,慕容垂向苻堅表示支持出兵東晉,苻堅聽後十分高興,於是嚮慕容垂說:“與我平定天下的人,就只有你一個呀。”更賜其五百匹布帛。

出師未捷身先死,歷史上差點統一中國的三大君主

公元383年(建元十九年)五月,東晉荊州刺史桓衝出兵襄陽、沔北及蜀地。桓衝於七月退軍後,苻堅便下令大舉出兵東晉,每十丁就遣一人為兵;二十歲以下的良家子但凡有武藝、驍勇、富有、有雄材都拜為羽林郎,最終召得三萬多人。八月,苻堅命苻融率張蠔、梁成和慕容垂等以二十五萬步騎兵作為前鋒,自己則隨後自長安發兵,率領六十餘萬戎卒及二十七萬騎兵的主力,大軍旗鼓相望,前後千里。十月,苻融攻陷壽陽(今安徽壽縣),並以梁成率五萬兵駐守洛澗,阻止率領晉軍主力的謝石和謝玄等人的進攻。當時正進攻晉將胡彬的苻融捕獲胡彬的所派去聯絡謝石的使者,得知胡彬糧盡乏援的困境,於是派使者向正率大軍在項城的苻堅聯絡:“晉軍兵少易擒,但就怕他們會逃走,應該快快進攻他們。”苻堅於是留下大軍,秘密自率八千輕騎直抵壽陽。

[18] 然而,晉將劉牢之及後率軍進攻洛澗,擊殺梁成,前秦軍隊潰敗,謝石等於是率領大軍水陸並進,與前秦軍隔淝水對峙。苻堅和苻融此時從壽陽城觀察晉軍,見其軍容整齊,連八公山上的草木都以為是晉軍,於是說:“這也是勁敵,怎能說他們弱呀!”由此悵然失意並有懼色。苻堅及後答允晉軍要他們稍為後撤,讓晉軍渡過淝水作戰的要求,並認為能待晉軍半渡淝水之時進攻晉軍,獲得勝利。但當前秦大軍一退就出現全軍潰退,苻融騎馬入亂軍中試圖統率亂軍,但墮馬被殺,晉軍於是追擊潰敗的前秦軍,令前秦軍傷亡慘重,連苻堅亦中流矢受傷,單騎逃到淮北。

影響及結果

此戰之後,前秦國力大減內亂不斷整個國家因此分崩離析,東晉則又得以延續了幾十年的時間,而苻堅本人在隨後的憤懣征戰中被部下殺死在新平。可以說淝水之戰不僅救了東晉,也毀了前秦和苻堅,徹底改變了當時的時局形勢。

此戰是歷史上有希望統一中國的戰爭之一,我記得初中歷史課本上都有些許介紹。


五代十國後周世宗柴榮

出師未捷身先死,歷史上差點統一中國的三大君主

柴榮(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即後周世宗(954年—959年在位),是五代時期後周皇帝,在位六年。邢州堯山(今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人,祖父柴翁、父柴守禮是當地望族。

柴榮從小在姑丈郭威家長大,因謹慎篤厚被郭威收為養子,又稱郭榮。年輕時曾隨商人頡跌氏在江陵販茶,對社會積弊有所體驗。史載其“器貌英奇,善騎射,略通書史黃老,性沉重寡言”。廣順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後周,委任柴榮治理澶州,其境“為政清肅,盜不犯境”。顯德元年(954年),郭威駕崩,柴榮繼位為帝。

柴榮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他又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4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在商議取幽州時病倒,不久去世,年僅39歲,廟號世宗,諡號睿武孝文皇帝,葬慶陵。

出師未捷身先死,歷史上差點統一中國的三大君主

影響及後世評價

在當時中原紛繁複雜的形勢下,北宋僅用了20年便完成統一。這固然離不開趙匡胤的英明決斷,但更重要的是他接手的後周政權國力強大,統一之勢已不可阻擋以兵變方式奪取後周政權的趙匡胤,只不過延續了柴榮的統一進程,延續了後周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宋朝對待商業的態度、優遇文人的政策,均與這位商人出身、勤勉務實的君主有著直接關係。柴榮處理宗教問題的策略、發展商業和城市等方面的做為,不僅深深影響了有宋一代,而且開啟了中國走向商業文明和市民文化的先聲。。

柴榮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他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稱帝,不僅精明強幹,而且節約簡樸,贏得了廣泛的擁戴。

可能是天妒英才,如此強有力的人物如果能多活幾年統一中國勢在必行,估計就沒有趙匡胤什麼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