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深圳是舉全國之力建起來的”這樣的言論?

暴走大螞蟻


有人問“深圳是舉全國之力建起來的嗎?”這個問題問的好。很多人覺得深圳牛,發展的好;也有人覺得深圳能發展,還是不靠全國支持,什麼政策都享受。這個問題要深入探討:

首先,為什麼要選擇將深圳作為特區?深圳被選為改革開放的前線和經濟特區,直接原因就是面對香港,可以在世界產業轉移的大背景下,接受來自香港以及來自華人世界的投資、技術、先進的管理經驗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深圳的發展,首先是得到香港的支持。

其次,深圳得到了全國哪些方面的支持?在深圳被劃定為特區後,深圳可以在全國大政策穩定的情況下,先行先試,從政策的角度來說,是得到了全國的支持,獨此一家嘛。但鄧公當年也說了,讓深圳這個小漁村試試看,失敗了可以重來嘛。也就是說,在享受這政策便利的同時,深圳也面臨著失敗的風險。讓人欣慰的是,深圳成功了!便利的政策和優越的地理位置,保障深圳在吸引國內外資本、技術的同時,還帶來了全國各地人才的持續湧入。這些人才和當年最先進的生產方式、管理經驗相結合,爆發出了巨大的生產力,造就了深圳奇蹟。

再次,深圳今後的發展優勢在哪裡?有人認為,隨著改革的深入,經濟特區也會慢慢地退出歷史舞臺。還有人認為,像珠三角,被長三角超越也是遲早的事,香港也會被上海超過。這些觀點,都有道理,但看上去更像是長期的發展趨勢。就近期來說,假設10年乃至20年內,深圳依然會佔據著改革的最前沿,無論是前海自貿區,還是天安雲谷,依然是國內發展的引領者。

而深圳成熟的創業生態圈,依舊在持續不斷地吸引著國內外頂尖人才的持續湧入。也有很多人擔心深圳的房價太高了,人才會不會留不下來。對於中低端人才來說,確實如此;但對於高端、頂尖人才來說,什麼高房價,那都不是事,看看對面的香港有多高!當然,如果僅僅是在房價上跟香港看齊,那麼,深圳的未來也就不看好了。


單問者


這不叫舉全國之力,而是為全國冒險做試驗品,也就是讓大家在深圳搞實驗,失敗了就扔掉,因此需要投巨資的重大項目不會投給深圳,高精尖人才也不會從全國抽調過來給深圳,談何舉全國之力?相反,當時裁撤的軍工企業,粵北的、貴州的、西安的等等就遷往深圳,這些企業是當時的國家包袱,大家見過國家往上海扔包袱的嗎?就算來自貴州的被裁撤的軍工企業原本就是上海遷貴州的,這些包袱也沒被扔回上海,上海那真是舉全國之力,需要投入巨資的什麼高精尖項目大部分落戶上海。深圳的發展,早期香港投資功不可沒,另外是來了就是深圳人的使命感和包容度,還有,深圳市政府的完全市場化治理及決策是關鍵,能在2000年轉型高科技,奠定了今天的科技優勢。還有,什麼湖北大廈、江蘇大廈、長安大廈這些是各省為了自己更方便接觸港商在深圳建的,目的為了各省自己而挖深圳的牆角,並不是支援深圳,如果這些省招到外商並在深圳大建工業園區,那才叫建設深圳。網上說的舉全國之力建設深圳是錯誤的。


偶爾來看侃


建設深圳初期,幾十萬轉業工程兵功不可沒,三通一平,可以說完全是他們的功勞,而且是全身心付出,廉價的報酬,任正非也是其中一員。後來的基建、工程、改造等等,則是巿場行為。

初期,對深圳真正功不可沒的則是港臺和外資,他們帶來了資金、技術、管理、巿場和窗口。其次是前赴後繼的外來工,他們既有奉獻,自然有一定的收穫。

來了就是深圳人,東莞蘇州就沒有這樣的格局。真正讓深圳騰飛的是紮根深圳的深圳人。開創發展自己的企業尤其是高新企業,不再為洋人打工而自己只賺微薄的點點加工費、低廉的租金,是深圳始終的追求。這是早期深圳的夢想,他們很早就這樣去做的。

厲有為、張高麗兩屆政府打下了基礎,高交會的推出,推動了深圳高新企業的騰飛;基層政府也著重建設高新孵化園,為有想法有項目的人才提供廠房和資金扶持。深圳的很多高技術企業就是那時起步的,畢竟那時可沒有風險投資。

正是打造了優良的營商環境,構造了適於高技術產業孵化、成長和壯大的土壤,深圳自己的企業、產業不斷壯大,所以後期外資出走、富士康出走,深圳並沒有傷筋動骨。而東莞蘇州呢?走了一個萬人大廠就重感冒……

建設深圳初期,國家投了多少錢?後來深圳回報國家多少?外來工歷年匯出多少?我沒有翔實數據,求助……

深圳騰飛了,就說舉全國之力,怎麼珠海、汕頭、廈門怎麼沒有騰飛?

四十年深圳,得全球商賈之助,也得全國之助,這是無庸置疑的。但是深圳也回報了很多很多。

來了就是深圳人,真正讓深圳騰飛的,是前赴後繼、黙默奉獻的深圳人自己。


獨尊宋明


就當時五個特區來看,深圳最大的優勢就是本地人少且弱勢,廈門的地理位置、汕頭的僑鄉優勢、海南的面積優勢、還有珠海等各個都有比深圳更強的方面,但因為深圳本地人少所以全國人民到深圳,來了就是深圳人的感覺也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

關於舉全國之力支持深圳,那就有待商榷了,改革開放初期全國都一窮二白,中央物質方面支援不了就給了些政策,當時全國人才湧入深圳,其實那些人才很多是跟原體制格格不入的,正是那些格格不入的人才造就了深圳的創新基因。


月半叄金


看看中國和深圳發展史。深圳靠的是政策,自己幹出來的。中央沒給一分錢。中國人聰明,只要你有好的政策準能創造出奇蹟。那時候計劃經濟束縛了人們的創造力,一旦放開猶如滔滔江水。現在回想起來都特別激動,那時候人的思想怎麼就那麼固執呢 (78年前),農村養雞養羊這樣發家致富的事兒都不合法。唉!!


鴻鵠之志153093837


說舉全國之力建設深圳特區,這句話也沒有錯,這恰說明,集中力量辦大事,這就是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之一。

十年文化大革命,致使我國各行各業一直處於停滯,國民經濟十分困難,僅依靠廣東、僅依靠政府、僅依靠工人,那顯然不行。

各省市、各地區、各部門,黨、政、軍、工、民,集財力、物力、人力、技術於深圳特區建設,時間花得更短、成效來得更快、機遇也就抓得更及時,這是又好、又快、又省的建設深圳特區最強大的保障。

我們的建設大軍,來之於全國最優秀的精英,他們艱苦奮鬥、忘我拼搏,終於為我國打開了一扇開放的大門,為共和國的改革開放,建立不朽功勳!

社會主義是目前最高效、最科學、最先進、最益民的政治制度!


13242954819


汕頭,珠海,廈門,新疆,四川都是舉全國之力,最重要的是東三省,曾經日本舉全國之力建設東三省,還有香港英國舉全國之力,還有美國抗戰時期,美國舉全國之力,想一想就可怕,這不是強盜邏輯嗎?


街邊行乞


這個說得沒錯呀!

在深圳建市初期,是一窮二白的額,當時的工程都是由基建工程兵負責的,這些基建工程兵可都是外省的。

其次,初期的很多公務員也是由外省選調過來的。

在經濟方面來說,最早也是很多港資前來投資興業,而且很多央企包括內地很多省份都在深圳有投資,中航系、中電系、招商系等等可以在深圳培育了很多大企業,包括中興最高也是內地投資的呀,而且現在還可以在深圳看到很多什麼湖北大廈、江蘇大廈這些,這都是內地投資的。

最後,在深圳大辦工業的時候,大批內地百姓前往深圳務工,奠定了深圳發展的基礎,就算是現在,深圳外省人口也超過50%呀!


小羅說深圳


說舉國之力有點過,但從中央到各省市都對深圳給予了人力物力的支持,以上海為例,深圳建設深惠公路和深南大道時,上海都給予了很大的扶持,人力方面,以電子方面而言,當時第一年中央下派一萬人指標,因各種原因,實到八人,第二年實到一萬出頭,這些都是有據可查的。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在當時不容有失,沒有國家和各省市的支持就沒有今天的深圳,更沒有今天的廣東。


手機用戶61682623022


這種觀點,過於籠統。早期的深圳,企業分內聯企業,外資企業和本地市屬企業。內聯就是中字號的企業,80-90年代比較活躍,相當於各個部委的窗口。在投入方面,國家對於深圳的投入比起後期的上海是微不足道的。深圳的發展基本上是全體深圳人和外來人員的拼搏造就的,舉國之力發展深圳這樣的籠統說法相當膚淺。深圳當初沒有錢所以才有了土地招拍掛,這是土地財政的雛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