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單反相機攝影中光圈越小成像越好嗎?

太行一木影視


大家看下面的對比就能看出來了:

那麼光圈是越大越好嗎?也不是,光圈越大並不是說畫質越好。畫質最好的光圈是鏡頭的最佳光圈,下面好好給大家解釋一下什麼叫最佳光圈。

鏡頭的每一檔光圈,其成像能力都不一樣,簡單來說就是不同的光圈畫成像素質不同。但是在某一光圈範圍內,其成像素質、銳利度、色彩等等方面都是最好的,所以我們這一範圍的內的光圈稱為最佳光圈。

一般來說一隻鏡頭的最佳光圈為該鏡頭最大光圈縮小2-3檔,比如:一隻鏡頭的最大光圈為f/2.8,那麼它的最佳光圈就是f/5.6-f/8。

所以光圈越小成像不一定越好,光圈越大成像也不一定越好,只有鏡頭的最佳光圈成像才是最好的。

那拍照都要用最佳光圈進行拍攝嗎?

不是的,對於光圈的選擇需要根據我們的拍攝需求來。比如:你在拍攝人像時需要虛化背景,拍出朦朧感的背景,那麼你就要使用大光圈拍攝才行。在拍風光題材時你需要景深盡開,需要整個畫面都是清晰的,那麼你就要用小光圈拍攝才行。

另外,在光線不好的環境下拍攝時,如果無法通過調整感光度、快門速度來獲得足夠的光量,那麼我們就要加大光圈來獲得足夠的光量。反之也是一樣的。

雖然說鏡頭最佳光圈的成像最好,但是其它光圈的成像也是非常好的,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點差距絲毫沒有影響。


攝影初級班


這個問題是頭幾天看到的,在以往個人的經驗裡,也認為光圈越小成像越好,國外還有專門玩風光的專玩f16,所以大部分人還是認同這個觀點的。但是要在這兒回答這個問題,覺得還嚴謹些好,自己抽時間做一下試驗。

這不,一直就等到了週末。

星期天上午,在自家餐廳拉開架式,準備拍幾張試驗片。

地點:自家餐廳

時間:上午10點30.天氣晴朗。

環境:右側是陽臺落地門,左側遠處是進戶門,光比右亮左暗。

拍攝物:一個水培植物。

拍攝設備:相機D850,24-70mm一代,三角架。

拍攝設置:鏡頭長焦端也就是70端,光圈優先(A)模式,無閃無補,全自然光,曝光補償+1/3,全程關閉目鏡遮板,採用延遲10秒自拍,點對焦,點測光,自動白平衡,ISO100,全程未對對焦點和測光點進行改變,JPG格式,未對照片做任何調整。

本次共拍攝照片張七:

F2.8 1/25s

F4.0 1/13s

F6.6 1/5s

F9.0 1/3s

F14 1"s

F18 1.5"s

F22 2.5"s

因為上傳原因,圖片要進行壓縮,並且壓縮的還得很小,哈。在這些原片,估計除景深上明顯的變化外,看不出其它什麼變化,好吧,下邊我們把它放大200%,順序同上:

其實並沒有發現太大區別,你們有發現區別嗎?好,下邊繼續放大,400%,順序仍同上:

我仍然沒有看出多大區別!!!

隨後我對F2.8和F22的又放大了些,同樣也沒有發現多大變化,唯一有變化的是焦外,但我認為那景深問題了,不是清晰度問題。

所以我認為,光圈的大小對清晰度並無多大影響。如果有興趣的可以私信我拿原片觀看。


南方之南


按照道理來講確實是這樣!一般鏡頭都是在F4光圈左右成像是最好的!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小光圈的鏡頭恆定光圈都是以4來定位!

成像好並不代表畫質好!

就拿一些套機頭,18-55來看,這是我以前在7D上用過的鏡頭,當光圈開到4的時候整體畫質感覺都是比較舒服的,而且銳度也非常適中,細節部分可以很好的體現!
光圈大了的話,拿1.8的虛化效果就比較強烈,主體就比較突出,但是,畫面就比較柔,也稱肉。這跟小光圈比的話就沒有那種銳度的感覺!整體感覺是大光圈虛化之後畫面整體效果好,光圈小了之後沒有那麼大虛化效果,細節銳度等都能夠很好的體現!這就是為什麼光圈小了成像好,一般在影樓的照片內景的照片為什麼細節處理的很好,因為他們根本沒必要開最大光圈來拍攝,燈光那麼多,基本上都在5以上光圈以上!



關注“光圈與快門”,更多精彩資訊等著你!


光圈與快門


在可變光圈的鏡頭中,光圈的大小會影響畫面的銳度和反差,即照片的畫質。很多初學者認為光圈越大畫質越好,或者光圈越小畫質越好,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觀念。

光圈越大越好嗎?

在使用大光圈拍攝時,照片的畫質表現往往並不理想。由於鏡頭的光學設計不可能達到完美無缺,因此光線通過鏡片中央的成像質量要好於通過鏡頭邊緣的成像質量。光圈越大,便意味著有更多的光線要從鏡片的邊緣通過,照片中就會出現銳度下降、暗角或色散等問題。這就是大光圈導致成像質量下降的原因。

光圈越小越好嗎?

同樣,也不是光圈越小畫質越好。當光圈過小時,通過鏡頭的光線太少,光線會發生衍射現象,導致照片分辨率下降。

那麼光圈多大的時候畫質最佳呢?

一般來說從鏡頭的最大光圈處收縮一兩擋光圈就能得到最佳畫質,此時的光圈值稱為最佳光圈。因此,恆定大光圈鏡頭在光圈很大的時候就可以獲得最佳畫質,而普通變焦鏡頭需要在中等光圈的時候才能獲得最佳畫質,可見恆定大光圈鏡頭貴有貴的道理。那麼,既然最佳光圈時照片成像質量最佳,是不是拍攝照片的時候都使用鏡頭的最佳光圈拍攝呢?答案是否定的,由於拍攝題材和環境的不同,在實際拍攝時,大光圈、小光圈、中等光圈都會用到,不同的光圈會影響畫面中前後景的虛化程度,所以是拍攝場景和拍攝意圖來決定拍攝時所用光圈的大小,只能說盡可能避免使用最大和最小兩個極端的光圈值。


鏡I界


不講理論不講參數。說點實際的。光圈越好成像越好嗎?答案是:不一定。



公認成像最好的是f8。但是要看具體情況。每款鏡頭的最佳光圈都不一樣。佳能鏡頭普遍用f5.6到f11成像最好的光圈。

我在拍攝中一般會縮小兩個檔位,比如35f1.4的鏡頭我最大隻開到1.8或2.0來使用。而且我儘量把拍攝的主體控制在距離鏡頭2米至8米之間。一般這樣拍出的照片會發揮出這款鏡頭的最好實力。

不同的鏡頭就如同不同的茶葉,對每款鏡頭都要像品茶一樣去品它的味道。慢慢的就可以發現什麼樣的沖泡方式味道最可口。


犟犟的犟


這個應該沒有那麼絕對,個人認為每個鏡頭都有它的最佳光圈,只有在這個範圍之內,拍出來的才是最好的照片。




秋水閣主人


成像質量包括銳度(清晰度)、色彩還原、色散控制等,一般情況下,在出現光學衍射之前,同一鏡頭小光圈下的畫質確實會好一些:



一、光圈越小,銳度通常越高

對同一枚鏡頭而言,最大光圈往往銳度不是最佳的,縮小兩級左右會更好:



需要提示的是,在光圈縮小到一定程度後,會出現光學衍射現象,反而使成像銳度降低,從經驗來講,一般在f16左右:



二、光圈越小,色散控制通常越好

蔡司55/1.4:

f1.4:

f4:

三、結論和建議

在出現光學衍射之前,光圈越小,畫質越好是基本成立的,所以在其它條件一定的前提下,適當縮小光圈,確實可以獲得更好的成像質量:



當然,在實際拍攝中,還要考慮景深控制情況,在二者之間做一個平衡:

所以對風光等大景深題材拍攝,適當縮小光圈更常見一些,個人經驗一般f5.6至f11左右,實際根據有無角架等穩定措施具體確定。

愛攝影,我們是認真的👍歡迎關注“小k印像”,瞭解更多攝影常識和技巧,共同學習進步🙏


小k印像


理論上如此,但都用最佳光圈拍攝拍出來的東西會是畫質不錯但會少了些個性。有時失去一些畫質得到意外驚喜。如大光圈背景虛化和小光圈的景深會豐富畫面的主題和層次及光芒。




一般般369




高處宜賞景


通常情況下,使用小光圈拍攝,可以獲得大景深、較高的銳度以及星光效果,但是,每隻鏡頭都有它的最佳成像光圈範圍,光圈數值低於這個範圍(大光圈)成像會偏肉,焦外出現色偏、紫邊等問題;高於該範圍(小光圈,如16-22),則會產生衍射,很大的破壞成像質量。

另外,就是不發圖,啥時候成為“部分用戶”才發!立此貼為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