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泰太陽能步步為營 在產能輸出中實現國際化

正泰太阳能步步为营 在产能输出中实现国际化

正泰太陽能在意大利投建的光伏電站。 正泰供圖

溫州網訊 今年10月15日,印度新德里,總理府邸,應邀考察的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向印度總理莫迪表示,正泰計劃五年內投資16億美元於印度能源領域,建成若干座太陽能發電廠。

事實上,作為全球最具潛力和吸引力的能源市場之一,位於陸地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交匯點的印度,早已被正泰納入全球佈局的版圖。2011年,正泰中標印度NVVN光伏項目,並以51%份額成為最大控股股東,由過去向印度出口電氣產品轉為在印度建電站收電費。

這個變化,濃縮著正泰集團旗下的浙江正泰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正泰太陽能”)挺進“一帶一路”的基本軌跡——從賣產品轉型升級為賣服務,繞開行業陣痛期;把電站和工廠開到境外,衝破了貿易壁壘,輸出了產能,也贏得新的更大發展空間。

前不久,“正泰電器”股票復牌,新能源板塊併入上市公司,標誌著這家溫州民企離“打造能源互聯網,成為全球領先的智慧能源開發運營商”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內外交困

“這是最好的年代,這是最壞的年代。”有人這麼形容最近十多年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

彼時,受投資新能源美好前景吸引,各地紛紛上馬光伏項目。2008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生產國。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主要原材料硅價的暴跌,光伏產品價格一落千丈,而盲目跟風、一哄而上導致的產能過剩亦開始顯現。

更致命的是,2011年開始,歐盟各國逐漸取消了太陽能發電補貼政策。2012年,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而美國決定對中國光伏產品徵收關稅。這使得90%產品依賴出口的中國光伏業從黃金期迅速切換到“寒冬”模式。內外交困之下,一些企業為了回籠資金,開始慘烈的價格競爭。其結果是,有的破產倒閉,有的苦苦掙扎在生死線上。

起步於2006年的正泰太陽能,經歷了這個大起大落的過程。

當初,正泰以二代薄膜太陽能技術為“看家武器”進入光伏產業。與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相比,它具有成本低的優勢。2009年,第一片薄膜電池下線;2011年,第二條生產線投產……太陽能儼然成為正泰產業集群裡一顆耀眼的新星。

但是,此後的市場萎縮和行業震盪,令正泰的薄膜電池優勢不再。

以歐洲為例,他們規定,中國出口的光伏組件,價格不得低於每瓦0.56歐元。“這個價格,跟當時歐盟生產組件的價格持平,卻遠遠高於國內企業銷往歐洲的價格。”正泰太陽能總裁助理黃海燕說,這樣一來,中國產品的價格優勢就沒有了。

“和其他企業一樣,正泰太陽能一路驚濤駭浪,付了不少學費。”南存輝坦陳。

另闢蹊徑

近日,在墨西哥城西南100多公里處,一座體量巨大的光伏電站宣告竣工。這個由正泰太陽能與當地電力企業合建的項目,是目前墨西哥最大的地面電站。

而在此之前,正泰已在美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韓國、泰國、南非、印度、日本、意大利等國家和地區開發建設光伏電站。

“這讓我們避免了紅海中的低價拼殺。”正泰太陽能常務副總裁陸川告訴記者,有了組件和電池產能,假設不去做電站,很可能製造出來的產品沒人要,所以2008年正泰就開始涉足下游電站的建設,他們承擔的寧夏石嘴山10兆瓦項目是我國首批併網的光伏電站。

於是,就在光伏業一片慘淡中,正泰太陽能憑藉先發優勢,果斷加快戰略調整步伐,以開發運營電站帶動光伏產品銷售,進而盤活整個產業鏈。從東部沿海到西部古絲路,一座座由正泰打造的“太陽城”拔地而起。

然而,大部分光伏電站一年可開工時間集中在2-3個季度,如何避免市場需求的季節性波動呢?“走出去”成為必由之路。

幾年來,正泰太陽能在全球佈局投資建設光伏電站,利用不同洲區和南北半球的天氣差異,實現一年四季均衡排產。目前,他們的電站總裝機容量已逾1200兆瓦。今年1至10月,其新能源業務收入同比増長79.4%。

另闢蹊徑,不僅讓正泰太陽能找到了可持續的盈利模式,在短短几年內從行業“新人”躍升到“第一梯隊”,還帶動了正泰其他產品的輸出。陸川說,電站中90%以上產品來自集團相關產業公司,投資海外電站成為正泰集團從產品銷售轉型升級為發電服務與電費收入的重要戰略落腳點。

佈局全球

一臺有著十多隻黑色小觸角的機器手,從高處銜起一塊長方形透明玻璃薄板,旋轉180度後穩穩放下……這是正泰太陽能德國工廠裡的一幕。

這家位於法蘭克福奧登市的工廠,是正泰去年3月從德國知名光伏企業Conergy手中收購的,主要服務於歐洲客戶,提供高品質的光伏組件產品,並承擔部分研發測試任務。經過重組,目前,工廠5條產線均滿負荷生產。由於訂單井噴,他們還在歐洲發展了兩家代工廠,完全逆轉了中國企業替國外品牌代工的歷史。

“歐盟和美國針對中國光伏產品已分別採取貿易保護措施,可以預見,隨著中國光伏製造的競爭力不斷增強,類似的貿易保護摩擦還將長期存在。”陸川表示,收購德國工廠,可以規避貿易壁壘,有利於拓展高端新客戶,也是實現企業全球化製造佈局的重要步驟。

憑藉推行“本地化”和供應鏈改造、組織架構調整等一系列工作,德國工廠保持平穩的同時實現降本增效,並贏得當地政府和民眾的充分認可。去年,奧登市議會將工廠附近一條道路命名為“正泰大道”,這是德國曆史上第一條以中國企業命名的道路。

如果說此前的探索源自溫州人特有的“敢為天下先”,那麼“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正式實施,則讓南存輝心裡多了一份篤定,“這是一個重大舉措,不僅可以化解國內產能過剩,也將促進我們的企業走向大市場。”

陸川告訴記者,“一帶一路”上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是轉移國內勞動密集型和產能過剩產業的理想目的地,目前他們已在馬來西亞和越南,通過合作實現兩個光伏組件製造的佈局,並正在調研泰國、印度等國設立區域工廠的可行性。

記者手記

在產能輸出中

實現國際化

觀察正泰太陽能在新絲路上的探索路徑,我們可以清晰梳理出這樣一條經驗: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是不分國界的,與其在國內產能過剩的紅海中拼殺,不如主動求變,闊步“走出去”,闖出一片藍海。

而“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實施,正是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和平臺。正泰太陽能及時預判到產能過剩的潛在危機,率先向下游拓展,並在全球“洗牌”時,憑藉國內開發電站的經驗積累,先人一步“出海”投資,有效化解過剩產能,搶灘新市場,再造產業發展新優勢。這種順勢而為的“先行”,是企業“走出去”佈局“一帶一路”中必不可少的戰略眼光。

一個企業真正的國際化,就是要不斷推進產能國際合作,變“中國製造”為“中國創造”。掘金“一帶一路”的窗口期已經打開,包括溫企在內的中國企業邁向國際化,大有可為。

記者潘秀慧

通訊員張小媚

本文轉自:溫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