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縣:“五個三”模式提升城市黨建水平

會寧縣按照“創特色、立標杆”的工作思路,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建強隊伍、搭建平臺、創新載體,全面提升城市黨建工作水平。

做好“三類整合”,強化服務功能。整合黨務資源,按照地域相鄰優勢,將社區所屬行政區域劃分為單個的“格”,逐級逐格連成網,進一步健全“片區黨小組”、“樓宇黨小組”、“行業協會組織黨小組”等橫向地緣型組織管理體系,整合社區黨組織、駐社區單位黨員幹部組建服務團隊,為網格內服務對象提供全覆蓋、多元化、精細化、個性化服務。整合部門資源,開展“大黨委制”和“兼職委員制”試點工作,吸納轄區單位黨組織負責人、居民黨員代表進入社區黨組織領導班子,形成全方位廣覆蓋的區域性管理格局。通過聯席會、評議會等形式,完善社區與轄區單位、各類組織之間雙向互動、同頻共振機制。整合社會資源,在樓院建立以黨支部為核心,樓院長為主體,社區民警、物業、城管、環保、司法等職能部門協同參與的“六位一體”管理模式,將社會管理服務工作捆綁打包,變“單一”服務為“多元”服務。

抓牢“三個重點”,堅定服務理念。把靠實書記責任作為重點,建立社區黨組織書記“三張清單一張報表兩個項目”責任體系,分季度由縣委組織部、縣民政局和鄉鎮黨委共同督促落實,年底,對照責任清單和述職情況進行考核,真正把“抓書記、書記抓”的要求落到實處。把規範組織生活作為重點,嚴格落實“1+11+X”黨內組織生活制度,探索駐轄區單位黨員與社區黨員共過組織生活做法,有效解決社區黨員教育管理失之於寬、失之於軟的問題。通過抓在平常、融入經常,發揮黨支部主體作用,引導廣大黨員堅定理想信念。把“兩個覆蓋”作為重點,堅持“有黨員抓組建,無黨員抓發展,有組織抓規範,無組織抓指導”的工作思路,選派黨建指導員,切實加強轄區內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黨建工作,黨組織覆蓋率分別達到66.67%、81%。

抓好“三支隊伍”,提升服務能力。配強黨組織書記隊伍,結合社區換屆,採取組織選派、公開招考、競爭上崗等方式,將一批政治素質好、組織協調能力強、熱愛社區工作、熱心服務群眾的優秀年輕黨員幹部選拔到社區黨組織書記崗位。目前,全縣社區黨組織書記平均年齡38.5歲,大專以上學歷佔75%。建強社區工作者隊伍,按照專業化和職業化的要求,明確社區工作人員的資格條件、招聘程序、崗位職責及工資待遇,採取從大學生中招聘、鄉鎮機關選派、公益性崗位安置等方式,先後選拔130多名優秀年輕幹部充實到社區,有效增強社區工作力量。培育黨員志願者隊伍,組織轄區離退休老幹部黨員、復轉軍人黨員、社區居民黨員建立幫學助殘、政策宣講等黨員志願者服務隊,廣泛開展助學、助貧、助殘、扶持下崗職工再就業“三助一扶”活動。截至目前,建立社區黨員志願者服務隊50多支,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800多場次。

搭建“三個平臺”,夯實服務基礎。打造便民服務平臺,依託社區服務大廳,將社區辦理的黨建、計生、民政、社保、信訪等30多項惠民事項全部納入窗口統一辦理。對於社區能辦理的事項,到指定窗口即時辦結;對於超出社區權限的,聯繫相關業務部門協調辦理,不斷提高服務群眾工作水平。開通微信公眾平臺,採取“互聯網+”方式,以社區為單位,開通微信公眾號,重點發布家政服務、事務受理、生活諮詢三個方面的服務內容,制定嚴格規範的管理運營制度和服務標準,24小時全天候為群眾提供便捷優質服務,切實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創建信息發佈平臺,在社區設立電子顯示屏,全天候滾動宣傳政策信息、公佈辦事流程、公示惠民政策落實情況;建立社區居民QQ群、微信群,發佈通知,互動解答疑難問題;設立公告欄,及時公開公佈各類信息;建立短信發送平臺,每週發送1條涉及國家政策、短信黨課、重大天氣預報等內容為主的手機短信,著力拓展信息發佈渠道。

開展“三項活動”,拓寬服務領域。開展老年人居家養老活動,在社區建立“日間照料中心”,每天為需要幫助的空巢老人、無子女、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的群眾提供便捷服務。開展未成年人校外教育活動,招募志願者按時接送轄區內留守兒童,依託社區活動室互聯網,通過“線下”開設興趣小組、“線上”與遠在他鄉的父母聊天、交流情感等方式,既幫助留守兒童排除心理障礙,又為家長解除後顧之憂。開展“在職黨員社區先鋒行”活動,組織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主動認領1—2個服務崗位,採取設點式、組團式、開放式、菜單式“四種服務”,建立黨員信息採集卡、認崗登記卡、活動紀實卡、評議反饋卡和崗位活動記錄臺賬“四卡一賬”,引導在職黨員“工作在單位、服務在社區、奉獻雙崗位”。目前已為群眾認領辦理實事2300多件,參與黨員達到8000多人次。(馬快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