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進博會」魏尚進:擴大進口或將增加中國的貿易盈餘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正在上海舉行之際,亞洲開發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金融及經濟學教授魏尚進在Project Syndicate撰文稱,如果進博會能增加中國進口,中國的出口部門也將受益。

以下內容翻譯自世界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11月6日刊登的魏尚進文章《為何促進進口會增加中國的貿易盈餘》(Why Import Promotion Could Increase China's Trade Surplus):

國家通常會將公共資金用在促進自己商品和服務的出口上,但是,將資源用於促進進口——像中國日前剛剛在上海開幕的國際進口博覽會一樣——則實屬罕見。

進博會將成為中國整個進口促進戰略的一部分,它吸引了全球數千家公司參會,這些公司希望能從中國公司獲得大額訂單。

如果進博會能夠成功增加中國進口,有人可能預期,中國的貿易盈餘將減少,但情況並不一定如此。

中國是一個勞動力充裕的國家,不僅是在人口的絕對數量上,從與資本和其他資源的關係上也是如此。儘管這種相對關係已經改變,但中國的平均勞動力成本依然是世界平均水平的約85%。如果中國降低進口壁壘,資本密集型產品將佔增加進口的很大一部分,取代國內生產的資本密集型產品。

此前用於生產這些產品的銀行貸款、勞動力、土地和其他資源將需要重新配置,很有可能分配到中國真正具有競爭優勢的部門,包括出口製造業。換句話說,旨在促進進口的政策可能最終也將促進出口。

我與Ju Jiandong和Shi Kang所做的研究顯示的情況更甚於此:當一個勞動力相對充裕的國家降低進口壁壘時,出口的增長實際上會超過進口。額外進口的資本密集型產品能有效擴大該國的資本存量,降低國內資本回報。這會刺激企業和家庭將更多的資本送到國外,而貿易盈餘擴大是促使其實現的方法。

這聽上去似乎違反常理。的確,在一個資本更加充裕的國家,比如美國,進口更多(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的商品)將提高資本回報,刺激國際資本流向美國。這種情況下,進口增加就與貿易赤字擴大聯繫起來。如果一個人慣常於考慮相對富裕國家的經驗,他就不會意識到同樣的進口增加會導致貿易平衡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間出現相反的運動。

中國過去的經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要求中國對其進口機制實行自由化。中國將其平均進口關稅從1990年代末的15%下調至2006年的約5%,同時還減少了許多非關稅進口壁壘。結果,中國的進口飆升,以美元計價每年增長超過15%,快於國內生產總值(GDP)在2001-2007年間的增速。但是期間,其貿易盈餘也大幅擴大。

儘管通常將貿易盈餘擴大歸咎於實際匯率被低估,我們的研究卻顯示,中國的進口自由化項目可能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同樣,儘管中國的貿易盈餘在2007年之後下降通常被認為是源於全球金融危機,但我們的研究顯示,中國實施的多階段進口自由化項目結束可能也是因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中國總體貿易盈餘上升,中國可能依然會減少其與任何一個貿易伙伴之間的雙邊貿易盈餘。即便進博會擴大,而不是減小中國的整體貿易盈餘,它可能還會帶來其他好處。比如,降低進口成本將增加中國家庭的購買力,使他們獲得能夠改善生活質量的產品。

中國的企業也能夠因外國生產的商品部件、設備成本降低而受益,這將增強他們的全球競爭力——這是降低進口壁壘可能最終會促進出口的另外一個渠道。

最後,進博會將對中國其他市場自由化措施相補充,包括,降低外國金融公司的准入門檻。

中國市場巨大且正在增長,其他國家希望獲得這一市場。無論其進口促進措施對該國貿易盈餘的整體影響如何,世界都有充分理由來歡迎諸如進博會這樣的舉措。

專題: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