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保”,火了!

“相互保”大賣!簽約者已超過一千萬!

初出茅廬、未見經傳的“相互保”,為什麼會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短時間裡創造的銷售奇蹟,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須知,所有金融產品都是基於一定算法而生成的產品,它發揮的是槓桿作用。作為金融產品的銀行貸款壓縮了時間,對於買房者來說,他用支付貸款的利息撬動了時間。

“相互保”,火了!

商業醫保產品也是一種金融產品,它發揮的也是槓桿功能。

一個人看不起病,但是讓大家一起幫著看,就看得起了!

商業醫保是讓一個人的患病風險轉嫁為所有參與者的患病風險。因為,不是每個人的得病概率都一樣。所以,被轉嫁的風險也是被稀釋的。

但是,商業保險要能成功,必須解決兩個問題:

第一,參保人數要足夠多;

第二,參保者並不確切知道自己會不會患病。

所以,理論上來說,保險公司都希望購買保險者越年輕越好!因為,得病率/預期得病率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

“相互保”,火了!

問題在於,個人的收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的。所以,年輕人並不願意花很多錢去買保險產品。

“相互保”反其道而行之,沒有動用銷售人員,甚至都沒有投什麼硬廣,就讓一千多萬人參與了!

怎麼做到的?

實質上,是公共服務網絡化所帶來的衍生結果。

“相互保”,火了!

須知,保險是基於各種算法生成的產品,其依賴於基礎數據的採集,包括各種醫療數據、信用數據、日常生活數據。

對於保險承保人來說,數據越清晰、越具體,風險越可控。

傳統保險公司在設計保險項目的時候,其收集數據的方式就三種:

政府公佈的官方數據、從特定數據公司購買數據以及公司內部統計部門的數據。

但,三種數據來源各有利弊:

第一種數據編制得太過寬泛,保險方案制定時若依賴的數據過於寬泛,那麼就需要引更多的人參保;

第二種數據編制的成本太高,便宜的就要幾十萬,貴的要上百萬;

第三種數據編制主要依賴於公司內部的積累,所以數據範圍太過狹小,不利於公司新業務的開展。

“相互保”,火了!

傳統保險公司通常是多渠道綜合數據,但不同渠道獲得的數據可能因故導致結論相反。所以,數據校正就成了一大難題。

為了克服這個問題,保險公司會確立一個模型,同時分析、處理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的數據,大幅度降低不確定性。

政府部門內部達成的方式是多對多,但政府和支付寶達成的方式是多對一,從多對多模式變成多對一模式,能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帶來三贏:

一是對於老百姓來說,提高了等待的效率,以前看病掛號、交罰款都需要去窗口排隊,現在只需要網上點擊就可完成;

二是對於政府來說,提高了服務的效率,以前要僱傭大量人員受理表格、敲章,現在網絡實名、指紋、臉部識別等技術替代了簽名;

三是對於支付寶來說,成為了終端,它能綜合分析各種非消費類的數據,這些數據幫助支付寶瞭解社會分層、疾病狀況等。

“相互保”,火了!

如果說第一步是測算出了個體的信用能力,第二步就是測算出了個體的抗風險能力。因為前兩步建立起來的評估系統——信用評估系統和抗風險能力評估系統——都是即時的且同時涵蓋了微、中、宏三個層次,外加人群基數足夠大,所以支付寶既不用擔心拉來的投保人是某些特殊的高發病率群體,也不用擔心這些人會臨時退保(因為對於個體來說,最終承擔的費用少於打一次車),進而就順利邁出了第三步,推出了“相互保”。

“相互保”成功的例子給我們的啟示是,行政部門想做一些事卻又因各種限制做不了的時候,或許交給市場來做反而更容易。

道理很簡單:

市場能更有效地配置資源!

摘編自18.11.12出版的《中國經營報》,原標題為“從相互保看公共服務網絡化”,原作者為青年經濟學者 陶力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