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問世近50年還不過時,你怎麼看?

伽利略視野


M1坦克始終不落後,源於它不斷“舊瓶裝新酒”式的升級。


美軍對M1坦克的態度,一直都是:

研發-裝備同時-研發。

一代還沒有完全裝備,新的研究就已經推出,

有強大的科研能力做後盾,不斷升級的M1怎麼會落後呢?

現在的M1坦克與1970年代立項的,或者海灣戰爭上發飆的那些戰車,

完全就不是一個東西,所以最好不要對等看待。

艾布拉姆斯坦克雖然不錯,但它是1970年代的立項產物。

美軍此前的主力裝備是M60坦克,他們想顛覆這種脆皮,

於是產生了XM1坦克研發計劃。

XM1計劃由克萊斯勒和通用汽車競標開發。

1976年,雙方原型車出爐,並進行了後續的測試,

結果是克萊斯勒的產品勝出,被軍方定名為M1坦克。

XM1原型同年與豹2原型也比了一場,

結果是性能不分伯仲,防護略勝一籌。

但直到1978年,美軍才對外公佈M1坦克的存在,

到1979年,才開始真正量產。

部隊的訂單有110輛,但只有一輛進入美軍服役。

到1981年,經過部隊實驗的M1坦克獲得了一致讚譽,

同年2月,陸軍一口氣下了7058輛的大單,

由此開啟了M1坦克的王朝。

但1982年克萊斯勒發生經營問題,軍工被通用收購

所以M1坦克依然成了通用的產品。

隨著部隊的不斷追加訂單,大量的M60坦克被淘汰,

截止1984年,已經有7467輛M1坦克的訂單數。

同期美國並沒有放棄對M1坦克的改進計劃,

尤其是面對蘇聯T64和T72洪流的威脅。

美軍在1981年開始在量產型M1的基礎上謀求升級,

最顯著的改裝是換裝了120mm M-256坦克炮,

這門炮是購買的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的專利

——Rh-120 120mm/L44,也就是豹2上面那門,

但美軍不滿萊茵的細節設計,進行了一些調整和修改,

改成直立楔式炮閂,改掉了熱護套、改抽菸裝置和炮口校對裝置。

新炮稱為M-256坦克炮。

M1A1炮塔上增加了80mm的均質鋼板,

使用了英國進口的原版喬巴姆裝甲,

這些被改造的坦克被稱為M1A1,

一些附加了貧鈾金屬裝甲的被稱為M1A1HA,屬於重裝版。

此後美國一直在進行裝甲的結構調整,並未中斷改良。

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

薩將軍使用了大批蘇系坦克對付美軍,

其中大批都是兩伊戰爭期間的C系,最新銳是購買自蘇聯的T72.

但這些T72都是縮水的猴版,從彈藥到裝甲無所不縮。

在加上M1坦克針對T72做了許多針對設計,

美軍擁有信息化優勢和戰場主動權,

伊拉克的坦克在美軍M1A1打擊下如土雞瓦狗,潰不成軍。

這是M1坦克有生經歷的最大的坦克戰鬥,

伊軍坦克給M1坦克部隊造成的損失一個巴掌都數的過來。

M1A1一戰成名,風頭無兩,

夾在蘇聯解體的大背景下,被西方宣傳機器吹成了神器。

在海灣戰爭還沒爆發之前的1988年,美軍就在進行新的改型工作。

新改型被稱為M1A2,

1991年時,M1A2只有10輛實驗樣車,

到1992年時,第一輛樣車交付,

1993年,進行了基本戰鬥測試,

1995年,M1A2初始版本開始裝備部隊。

但這些M1A2並沒有真正定型,

美軍吸收了大量海灣戰爭經驗,對A2型進行了長期的實驗和改造。

這裡美國又點了個科技線,

1994年,美軍進行了M1A2 SEP計劃,

所謂“SEP”即:System Enhanced Package(系統增強組件)

也稱為“艾布拉姆斯系統改進計劃”。

通用動力獲得了2240萬美元的合同,對111輛M1車型進行SEP升級。

SEP主要進行的模塊化和軟硬件升級,以適應現代戰爭。

直白點,舊瓶裝新酒,換湯不換碗。

坦克的探測能力及態勢感知能力全面提升,升級了處理器和運算能力,

車載顯示器更新換代,電子系統全部做了生存防護及空調冷卻。

甚至加裝了一個“輔助動力模塊”,

即便坦克被打癱,動力全失,

輔助動力模塊也會繼續維持坦克的基本運作。

即便在冷車狀態,它也可以持續為電子系統和空調供電、電瓶充電,

從而形成真正意義上的“靜默警戒”狀態。

到2005年7月30日截止,這項工作全部完成,

這批M1A2 SEP坦克成為系列中最先進的部分。

2015年的AUSA防務展中,美軍直接展出了M1A2 SEP V3的樣車,

這條科技線走的是可編程空爆彈藥和彈藥數據鏈方向,

新熱像儀再加上搭配的遙控武器戰,完全是為了側重巷戰而設計。

但M1A2 SEP 還有個V2 版本,

這個版本直到2018年才在波蘭的“軍刀打擊”聯合軍演上亮相。

V2版本源於美軍招標的“坦克主動防禦系統”,

2017年以色列拉斐爾公司的“戰利品”系統中標,開始了改造。

安裝“戰利品”的M1坦克被稱為M1A2 SEP V2,

整個改造計劃到2019年完成,耗資1.9億美刀。

“戰利品”由4個專用相控陣雷達和2個攔截彈裝置構成,

與“梅卡瓦Mk4”的安裝並無二致,

可以通過雷達搜索並攔截導彈、火箭彈、迫擊炮彈等目標。

在M1A2中,還有個分支科技樹,名為:兔斯基,

哦不,應該叫“TUSK”。

它是SEP之後的升級方向,但與SEP並不衝突,就是個搭載問題。

通常全稱為 M1A2 SEP TUSK。

TUSK加裝了“巷戰生存模塊”,

TUSK的全稱是“Tank Urban Survival Kit”(坦克城市生存模組)

可以理解為M1A2的城市戰版本。

許多設置都是為為了防禦不對稱作戰而設計,

比如增加反應裝甲和格柵,

以強化對反坦克導彈、聚能裝藥武器的防禦,

增加M151遙控武器站

(這個武器站區分了TUSK 1和TUSK II)

可以不露頭的完成大火力掃射。

多個死角部位採用聚碳酸酯和金屬網的加強防護,

即便遭遇燃燒彈攻擊也形同撓癢。

整個坦克成了近戰機器,

迴歸了一二戰那種“步兵坦克”的內涵。

為此,坦克的屁股後面還加裝了一臺電話,

可以讓步兵與車內人員更加良好的聯繫。

這些M1A2 TUSK 坦克也被一些網友稱為:“M1A3”

但很顯然美軍還暫時沒有這個意思,

對他們而言,現有的SEP到TUSK,

都不過是M1A2的改型而已,還沒有強到稱為A3型的地步。

那麼到這裡就告一段落了,

M1坦克其實早已不是原來的樣子,

美軍多年一直在進行升級和改造,雖然平臺沒換,

但M1的裝甲、動力、火力本就不落後,

馬力巨大的燃氣輪機賦予了優秀的機動性,

強悍的120mm坦克炮和無堅不摧的貧鈾彈,

歷經考驗的正面裝甲以及60多噸的噸位,

這些東西單獨拿出來,在世界上都屬於拔尖的性能。

美軍的思路很明確,改進內部硬件,調整外部細節,適應現代化戰爭,

這樣M1就始終是一輛好坦克。

我們常說美國人喜歡堆裝備,

實際美國人最講究人本主義,

他們的科技無不以為人服務為核心,

M1坦克也是一樣,始終圍繞著如何發揮人機功效為主旨,

而不是硬性強調某一方面強悍,造成裝備與實際使用脫節,

這樣的東西,越升級越圓潤,很難被淘汰。

因為士兵們喜歡用它,用它能更好的發揮戰鬥力。


王司徒老百科


坦克被譽為“陸戰之王”,以其平射火力猛,越野不受地形限制行進速度快等優勢成為陸軍作戰主力武器裝備。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系列是美國通用動力系統部門專門為美國陸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設計製造的第三代主戰坦克。據說M1主戰坦克雖然性能先進,在3公里外擊中摧毀目標,但是有個令人吃驚接受不了的問題那就是非常耗油,在平地行駛中是其它坦克的2倍,如果爬坡更高4倍耗油量。所以只有美軍有能力使用,別的國家根來吃不消。M1作為美軍陸軍主戰坦克經過了這麼多年,一直沒有更新換代而且還在服役?它最主要的是M1裝甲防護強大,一般火炮對它穿不透,而如果對方在3公里範圍之內發現是逃不出它的火力射程。更因為美國還沒有更好的主戰坦克來代替M1系列主戰坦克。過去每次大的軍事行動中都會派出M1主戰坦克參加突擊行動。所以說目前M1系列主戰坦克仍然是全球主戰坦克最佳之一地位,也同樣是美國陸軍的主要裝備捨我其誰?M1艾布拉姆斯系列主戰坦克在未來還將存在,除非設計出超過M1主戰坦克性能的話。





喀秋莎61589681


一輛坦克設計之初,坦克底盤設計決定一輛坦克的潛力,坦克底盤就是一個平臺,平臺設計餘量充足,他的改進潛力才充足,服役時間越長,M1在設計之初就在底盤上下足了功夫,大功率航空發動機,充足的空間,為後來的各種改進型留下了足夠的設計空間,可以說炮塔上的設備再好看,沒有個強有力的底盤,也發揮不出全部的戰鬥力,這也是歐美坦克要大一圈的原因。像二代坦克的底盤裝上三代坦克的火力,也難發揮出應有的火力,俄T72T80系列坦克由於在底盤設計之初留下的設計餘量小,到今天,俄羅斯在該系列坦克的潛力已經挖盡,所出就出現了更優秀的T14,想對來說,T14底盤巨大,也是這種設計思路,擁有優秀的底盤,T14,M1這種潛力巨大的坦克才能不斷的運用新技術,不斷的改進,未來二十年這些坦克還是主力,所以M1服役時間會超過50年


相心千重草


這個沒有什麼的意外,現代主戰坦克都面對這個問題,服役幾十年了都沒有過時,今天的T90就是T72的升級版,豹2也發展到A7型,M1坦克也一樣,設計在不斷的進行改進,服役以來,已經發生了多次的升級改進工作,性能也在穩步的提高。如果這些坦克都處於服役狀態,沒有說那款已經落伍了,不得不淘汰掉。

這主要原因就是現代坦克技術的停滯不前,目前各國主要的現役坦克,其設計理念都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現有多款型號者是那個時期研發的,包括:M1坦克,後期進行了大量的改進,實際上不管是哪款坦克,實際只有兩種風格,一個是,俄式風格,另一個是美式風格,它們之間的區別雖然不小,但是從總體來來說技術水平都是相當的,只不過走了不同的技術思路。

目前各國的新一代坦克,實際上都是這種老舊坦克型號的升級版,技術上已經做到了極限,比火炮來說,125毫米和120毫米已經是現有坦克火炮的極限水平,不可能有更大口徑坦克炮了,不是沒研究過,而是研究後認為沒法用更大口徑的。發動機到了1500馬力也差不是一個瓶頸了,沒法再有提高,所以現在坦克技術的原則就遇到了這個情況,所有的技術都進行了一個瓶頸期,改進可以,但是想進行質的提高太難了,更新換代沒有進行,現在這種情況是正常的情況。


麥田軍事觀察


還能怎麼看,用手機看唄



回家吃飯11


新武器的面世一般都是上一代產品已經無法滿足實際的作戰要求,必須重新研發一款全新的武器來應對更大的威脅或是實現更強大的性能。

戰爭時期或者冷戰時期,武器的升級換代速度很快,前者是有實戰的要求,不盡快升級武器的話,就將被對手的新式武器碾壓,這樣的後果將會讓己方遭受很大的損失。因此必須要儘快升級,或者是為了達到擁有遠超對手武器的先進技術,這樣會提高己方部隊的戰勝率。後者呢,其實也是與前者一樣的要求。只不過冷戰時期大家輕易不會開火,因此主要是靠公開的武器性能來進行威懾。當然,也可以通過代理人戰爭來檢驗武器的實戰能力,從而對其進行不斷的改進和升級,這樣才會一直保持強大的戰力。

所以我們看到二戰到後來的冷戰時期,兩大組織北約與華約的主戰武器更新頻率就特別高。雙方為了壓制對方,在這方面的投入相當的不差錢。然而,冷戰結束後刀槍入庫。對武器的性能PK需求斷崖式下降,因此武器的更新速度也就慢了下來。

M1“艾布拉姆斯”坦克就是一個典型。冷戰後,M1坦克的對手突然消失了。沒有對手自然對更新要求就降低。因此美軍砍了許多全新的武器項目。以節省軍費,甚至研發全新的坦克都無法順利拿到撥款。美國陸軍只能利用升級的名頭來向國會要錢。但是實際上,M1坦克現在已經升級到SEPV3級別,光從性能上來看完全是全新的坦克。自然不會過時,另外,現在M1面對的威脅可以利用硬性防護,主動防護等措施來進行抵擋。因此美軍對於新坦克的迫切性並沒有那麼高。哪怕是俄軍最先進的T-14出現也沒有對現有的M1產生跨代的威脅。另外,由於差錢原因俄羅斯已經減緩了T-14的量產數量和時間,開始大量升級現有的T80與T90坦克。而對於這些威脅,經過升級的M1A2系列坦克是完全可以應對的。

當然,對於下一代的坦克平臺,美軍也在發展中。大概會在2030年之後問世,而到這個時間點之前,改進型的M1系列還將是美軍的主力戰車。


陶德中士


由此可見,M1雖然已經出現了將近40年,但是其改進一直都在進行,最新型的M1A2SEP,從研製完成到列裝不到20年,和冷戰之後各國坦克的情況差不多,如俄羅斯的主力坦克也仍然是脫胎於上世紀6、70年代的T64/T80和T72/T90系列坦克,歐洲使用的是豹2系列,中國使用的是99系列。畢竟冷戰結束後,大規模裝甲集群正面對戰的可能性大大減少,世界主要國家對研發新一代主戰坦克的迫切性也大大降低。因此目前都是對已經列裝的主戰坦克進行改進升級。


古風93814281



星空下的凱旋歌


如果你看一下幾十年前的武器更新速度就應該明白怎麼回事了,冷戰結束後直接影響就是對軍工的投入減少了。這裡包括對新一代產品的研發經費。武器的更新換代的速度自然也就降了下來。

相比冷戰時期從50年代到70年代主戰坦克的代數就從一代升級到了三代,90年代後美國先後下馬了一批原計劃對付蘇聯的先進武器,比如科曼奇武裝直升機,十字軍戰士自行火炮,特別是陸軍的經費被進一步壓縮,原先部署於中歐的重裝部隊也大部分被裁撤。目前的M1A2型可以說是世界上頂尖的先進戰車,而且改進空間還很大,還沒有迫於研發新一代的情形。鷹醬目前還是獨步天下的狀態,夠用就行了,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


歷史與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