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山:應賦予農民實現對土地的財產權利

张晓山:应赋予农民实现对土地的财产权利

在“改革開放40年與農業農村經濟改革”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原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張曉山出席並發表演講。

張曉山回顧了改革開放40年來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後指出,隨著十九大提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體制和政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將進一步向農業農村調整,全國範圍內資源配置格局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將進一步向農村傾斜,城鄉間要素將呈現雙向流動、有機結合的良性互動格局。

改革開放40週年的發展經驗表明:改革是被逼出來的,其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幾十年實施的計劃經濟發出的第一聲炮響。此外,張曉山指出,農民群眾的制度創新只有在思想解放的環境下才能開花結果,“家庭承包經營之所以能從星星之火成為撩火之勢,得益於1978年5月份開始的關於真理標準的大討論。”

“可以看到,中國漸進式改革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原有體制和部門外,生長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部門,如鄉鎮企業、個體經營經濟等,其所產生的經濟增量降低了傳統部門的經濟份額,攤薄了改革成本,使帕累託改進有了經濟支撐。這是中國改革的重要經驗。”張曉山說。

張曉山表示,中國能夠實現經濟崛起,仰賴於兩個關鍵性因素,一是廉價的土地,一是廉價的勞動力。土地來自於農村,通過農地徵用的方式將其作為工業園區、商住房等,勞動力則是農民工。“長期以來,我們勞動力成本低廉的競爭優勢在很大程度上是擠壓了農民工合理的勞動待遇、像樣的生產生活條件和基本的社會保障而形成的。”

張曉山指出,當下農村勞動力供給從無限到有限轉變的新格局使得農民工自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擁有了一定的談判地位。農民工可通過“以腳投票”來捍衛其合法權益,促使勞動力價格向真實價值調整。

另一方面,他指出,面對這一轉變,企業除了產業升級換代、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外,也不得不注重改善工人勞動環境、提高工人工資待遇、加強工人的技能培訓,提供一些最基本的福利,這為我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提供了契機,也為農民工市民化、加速城市化進程創造了條件。

“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張曉山說,“只有通過深化改革,破除造成城鄉二元結構的種種制度枷鎖,全面小康才能真正實現。”他強調,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將在深化農村改革、統籌城鄉發展的大戰略中處於關鍵性的位置。在未來的十幾年間,農村土地資本的分配方式與分配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將左右城鄉融合發展的進程。

為此,張曉山建議,土地要素要逐步市場化,應賦予農民對土地的財產權利的實現權利。這將促進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大調整,也將促進農業人口加速市民化的過程,實現城鄉二元結構逐步消除、城鄉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目標。

最後,張曉山表示,要明確政府在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中的責任。由於市場配置資源的基本規律的作用,生產要素總是向生產率高、回報率高的部門和地區流動。張曉山建議,政府要採取綜合措施,提高農業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生產效率,促使要素向這些地區和產業流動,儘快縮小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

此外,政府還需承擔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的主體責任。“通過財稅政策的調整,在較短的時間內,縮小城鄉之間、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人均享有最基本的公共產品和社會福利方面的差距,政府在這方面有責任,也完全可以有所作為。”

张晓山:应赋予农民实现对土地的财产权利

鄉村發現轉自:搜狐智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