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勞務費,諾獎得主為何願意去德國“擺攤”?

近年來,邀請國外諾獎得主來華出席的會議、論壇日益增多,有的乾脆冠以“諾獎”,如“諾貝爾獎得主醫學峰會”“2018全球諾獎獲得者大會”(後改稱為“2018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等。這些冠冕堂皇的“諾獎大會(論壇)”遭到越來越多的科學同仁質疑,多是有名無實的面子工程、政績工程,有的甚至淪為中介機構賺錢的工具。

在萬里之遙的德國,有一個名副其實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因為其舉辦地在德國博登湖畔的小城林島,所以又稱林島會議。自1951年,至今,林島會議已舉辦68屆,最多的一年有60多位諾獎得主參加。

自2004年起,由中德科學中心遴選中國博士研究生赴德參加林島會議。

德國的諾獎得主大會怎麼開?其效果如何?本刊專欄作者李晗冰日前採訪了三位親歷者,聽他們說說自己眼中的德國諾獎得主大會什麼樣。

今日刊發的是原中德科學中心德方常務副主任趙妙根的自述。趙妙根從2004年至2017年,連續組織中國博士研究生參加德國諾獎大會,對這一會議非常熟悉。

講述 | 趙妙根(原中德科學中心德方常務副主任)

採訪整理 | 李晗冰(《知識分子》專欄作者)


沒有勞務費,諾獎得主為何願意去德國“擺攤”?


趙妙根近影。

參會的許多博士研究生成為青年科學家

我1964年在上外附中學習德語,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1980年到德國海德堡大學學習德國語言文學和哲學。當時在德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很少,我多次受中國駐德使館邀請做翻譯,也經常為德國外交部和一些企業、機構做翻譯。畢業後我先在海德堡大學教書,後來開始做專業的諮詢和翻譯,與相關各方建立了良好關係。

1998年,德國科學基金會和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共同決定,在北京成立一箇中德科學中心,我有幸參與了籌備工作。2000年起我擔任德方常務工作副主任,一直做到2017年中退休。

2003年,林島會議基金會換了一個主席,他希望林島大會國際化。我和他是很好的朋友,就從中牽線搭橋,最後商定由中德科學中心負責中國派遣博士生參加林島會議的項目。從2004年起,中德科學中心每年都會選拔25—35名優秀博士生參加林島會議。


沒有勞務費,諾獎得主為何願意去德國“擺攤”?


2006年,我帶領中國博士研究生參加林島會議。

截至今年,已有400多名博士生參會。他們普遍反映:參加林島會議獲益良多,有的甚至是受益終生。其中的許多博士生後來走上了科研之路,並已成為優秀的青年科學家。

設立於危難之際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整個德國處在廢墟之中。當時德國人的生活非常艱苦,整個學術界百廢待興。由於戰爭慘敗,德國各個階層都非常缺乏自信;同國外的交往,尤其是科學方面的交往,也因戰爭而中斷。

在這種情況下,當時位於德國博登湖畔林島小城的兩位醫生萌生了一個想法:在林島舉辦世界醫生大會。他們找到生活在博登湖畔的瑞典皇家伯爵伯納多特,他對此鼎力支持,並建議會議改為諾貝爾獎得主大會。伯納多特的曾祖父是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並於 1901年頒發過世界上第一枚諾貝爾獎章。他用自己家族與諾貝爾基金會的特殊關係,力排眾議,使諾獎大會落戶林島。

舉辦林島會議的初衷,是邀請各國諾獎得主來此與德國青年科學家交流,以重振德國科學界的信心,同時加強戰後德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學術交流。自1951年至今,一屆又一屆,林島會議辦得越來越成功。

後來,林島會議也邀請世界各國的學生和青年學者參加,並得到了積極的響應。中國是派遣博士研究生參加的。截至目前,每年有60多個國家的青年學者參加,出席的諾獎得主從自然科學擴大到經濟學,最多的一年是第66屆大會,共有66位諾獎得主和660位青年學者參加。

目前林島會議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諾獎得主與青年學者的交流平臺,對國際學術交流和世界科技發展產生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影響,在國際上廣受讚譽。

我連續14年帶領中國學生參加德國諾獎大會。從我自己的經驗看,我覺得世界上還沒有哪一個學術會議能與之媲美。

參會學生要過“三關”

德國諾獎大會為期一週,從每年6月最後一個星期天舉辦的開幕式開始,7月初結束。

中國學生每次去兩週,除了參加諾獎大會,還用一週時間走訪德國的科研機構、高校和相關企業。


沒有勞務費,諾獎得主為何願意去德國“擺攤”?


2014年,中國團隊參加林島會議期間走訪柏林洪堡大學。

參加林島會議的中國博士生從全國遴選,通過公開、公平、公正的方式層層選拔。

首先,我們聯繫各高校研究生院,同時通過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德科學中心的網站等,提前發佈通知、廣而告之;

然後,先由高校或科研機構內部挑選,之後向中德中心提交相關材料、書面申請;

申請材料收齊後,我們將這些材料交給中德兩國的評審專家,由他們打分、排序。根據排序結果,我們選擇70到75名同學參加面試,遴選出25—35名優秀的博士生研究。

此外,我們還會在出發的前一天——也就是每年6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五,對參會的同學進行一整天的培訓,介紹中德兩國科研機構和資助機構,德國文化歷史,外交禮儀等。晚上會舉辦聯誼會,邀請歷屆參會的同學、老師與他們交流。

其宗旨是“教育、啟發、聯絡”

林島會議的宗旨是“教育、啟發、聯絡”,主要是給青年學生提供一個平臺,讓青年學子和諾獎得主能夠面對面地深入接觸。通過深入交流,讓各國參會的博士生、碩士生、大學生了解諾獎得主的科研經歷、人生態度和世界的前沿課題,進而培養他們有一個從事科學研究的良好心態,並在比較年輕的時候就參與到國際科學交流中來。這也是當初我們將這個項目引入中國的原因。

林島會議每年都有不同的專題,一般邀請不同研究領域的諾獎得主,至少有二三十位。

它的日程安排是這樣的——

第一天下午三點鐘是開幕式,參會的諾獎得主、學生、青年學者、政府官員、主賓國的代表、聯邦政府的領導、歐盟的官員等都會出席;

星期一到星期四,每天上午是報告會,涉及各種不同的主題,除了學術主題外,也涉及社會、環保等熱點問題,甚至偶爾也會有諾獎得主笑談人生。每位報告者做半小時左右的演講,主持人一般是大會所涉領域的著名科學家;

下午則會分不同的細分專題、不同的場次。比較形象的說法就是“擺攤”,每一個諾獎得主都設一個“攤位”,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和諾獎得主面對面交流。

早餐會安排同學們和某位諾獎得主共進早餐;午餐邊吃邊聊,非常隨意,同學們可以找諾獎得主或者年輕學者交流。

星期五是全體大會,在瑪瑙島上召開。上午是像論壇一樣的報告會,每年的方式有所不同,一般會有五六個人在臺上演講,包括諾獎得主或社會名流,下面的人可以和他們互動討論。當天下午,大會結束。


沒有勞務費,諾獎得主為何願意去德國“擺攤”?


2006年,我和中德科學中心副主任陳樂生(二排帶領帶者)帶領中國學生參訪慕尼黑工大時與Prof. W.A. Herrmann合影。

林島會議的組織工作做得很好,每一個報告都存有影像資料,大家可以隨時查閱,非常方便。

純屬公益,經費大部分來自企業

林島會議是純公益性質的,其經費來源非常廣泛。

經費主要來自企業贊助,德國聯邦教育科研部及巴伐利亞州和巴符州政府也都提供資助。會議設有專門的基金會,吸納各種資助,提供資助的公司包括微軟、奔馳、寶馬、保時捷、德國電信、拜爾、通用、瑞銀等,一些中小企業也參與資助。

各國參會的老師和同學的旅差費用,一般由各個選派國家自己承擔。中國第一年是免費,第二年之後負擔一半的費用。

諾獎得主沒有“出場費”

由於林島會議是公益性質,對於前來參會的諾獎得主,除了承擔他們的旅行費用和會議期間以及會議結束後在林島停留一兩天的相關費用,不再承擔其它任何費用。

儘管沒有“出場費”或“勞務費”,但受邀的諾獎得主一般都會欣然前來。他們認可會議的宗旨,願意做出自己的貢獻。

我覺得這個大會是一個非常公開、平等的交流平臺,尤其注重對年輕科學家的扶植。大會組織者忠實地執行了林島大會的宗旨,使這個學術會議充滿了教育性、啟發性,給參會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在這方面,我覺得世界上沒有其它機構能夠做得如此之好。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email protected]

商務合作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