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西籍革命烈士 吳必先:為革命寧死不屈

吳必先:為革命寧死不屈

閩西籍革命烈士 吳必先:為革命寧死不屈

吳必先(1903-1935),長汀縣宣成鄉羅坑頭村人。1927年隨張赤男組織農民協會。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參加汀南農民武裝暴動,任寨背鄉蘇維埃政府主席。1932年任長汀縣蘇維埃政府主席、中共長汀縣委書記。1933年冬任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主席。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後,留守蘇區堅持遊擊鬥爭。1935年4月被叛徒出賣,不幸被捕,在獄中堅貞不屈,同年8月在江西九江英勇就義。

吳必先,1903年出生於福建龍巖長汀縣羅坑頭村的一個貧農家庭。其父是一位私塾先生,因此,吳必先從小在家念私塾,後曾到鄰村唸了二年私塾。

輟學後,吳必先到本村深山中紙槽伐場做工烤紙二年。1925年,他到上杭的“以昌站”當船工,撐船往返於上杭、汀州之間,靠微薄的工錢維持生計。

1928年冬,閩西農民武裝的領導人之一張赤男在家鄉領導農民暴動,吳必先在張赤男的影響下與本鄉貧農子弟一同加入了鄉赤衛隊,積極參加農民武裝鬥爭。由於吳必先積極參加革命活動,不久便由張赤男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擔任赤衛隊文書。不久,任畲心區蘇維埃政府主席。

吳必先擔任領導工作後,以其旺盛的鬥志和果敢的魄力,將各項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他率領赤衛隊多次擊退了國民黨反動派對蘇區的進攻。1933年春末夏初,他任長汀縣委書記。時值蘇區紅軍正處於緊張準備第五次反“圍剿”的時刻,為了配合紅軍的反“圍剿”鬥爭,吳必先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擴紅運動中去。他深入到各村進行擴紅的宣傳,併到自己的家鄉坑頭村發動青年參加紅軍,使僅有150多戶人家,700多人口的小村莊,一次就有100多人踴躍參加紅軍。

當時長汀縣委、縣蘇維埃設在河田,吳必先又深入到河田區的中坊鄉,將該鄉的擴紅工作做得十分出色,超額完成擴紅計劃。1933年11月,為了表彰中坊鄉擴大紅軍的先進事蹟,福建軍區獎給中坊鄉一面題有“為保衛蘇區而戰”的獎旗。

1934年1至4月份,正值第五次反“圍剿”鬥爭進入緊張階段,為前線輸送紅軍的任務日趨加重。在此情況下,吳必先知難而上,又一次在全縣掀起了擴紅高潮。在4月之內,縣擴大紅軍3214名,大大超過了中革軍委規定的864名的擴紅任務。緊接著,又在紅五月的擴大紅軍運動中,長汀縣在13天內擴大紅軍800餘人。

長汀縣如此的擴紅成績得到了中革軍委讚揚,因此榮獲了中革軍委授予的“獎給五一擴大紅軍的模範長汀縣”獎旗,並在《紅色中華》報上予以表彰。在紅軍長征前夕,長汀縣又掀起了擴紅高潮,超額完成擴紅計劃,送到補充團的新戰士多達1292名,並繼續為達到2000名的新指標而努力。據《紅色中華》報的統計,從1931年至1934年的4年間,長汀共有1.72萬餘人參加紅軍,為中央紅軍補充了兵源。

吳必先自幼出身於貧苦農的家庭,深受地主階級的壓迫,所以深知農民翻身解放和當家作主的意義,倍加重視蘇維埃政權的選舉工作。1933年10月,在中央蘇區南部18縣的選舉運動中,他四處奔走於鄉村之中,做廣泛的宣傳,使廣大農民知曉蘇維埃政權是自己的政權,要推選出代表農民利益的人來掌握政權。在此基礎上,他召開蘇維埃主席團、各區內務部長和鄉的選舉委員會主任的聯席會議,佈署檢查和推動選舉工作。由於選舉工作做得充分,選出了窮人自己的代表,從而建立起為蘇區人民當家作主的紅色政權。

1933年冬,吳必先任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主席。這時,因中央紅軍準備撤離中央蘇區,進行戰略大轉移,所以,中共福建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省軍區等單位,共計三四千人,先後遷往梁屋頭,陂溪、元口、四都等山區。11月1日,國民黨軍佔領汀州後,接著,對福建省黨政機關和紅軍進行了第一次、第二次“清剿”。

1935年初,省級機關幹部和紅軍僅剩300餘人,分成三支游擊隊,向武平、永定、龍巖方向突圍。

當吳必先帶領一支游擊隊活動到燕子塔時,本鄉反動民團頭子廖樟子逼迫吳必先的兄弟和吳必先的妻子去傳話,叫吳必先放棄共產黨,脫離革命,帶隊伍投降,可以保證他的人身安全。吳必先嚴詞拒絕道:“我吳必先,生是在紅旗下,死也是在紅旗下,叫反動派別作夢!”

當游擊隊處境十分危急時,吳必先主持把一部分槍支彈藥分散埋藏,不讓一槍一彈落入敵手。不久,因叛徒出賣,吳必先和省蘇維埃幾位同志在長汀濯田園當南坑隱蔽時,遭敵捕獲。敵人對他施以嚴刑拷打,逼他交出埋藏的槍支彈藥和黨的組織情況。他寧死不屈,毫不畏懼地回答敵人:“要槍沒有,要命即可!”

敵人無奈,只得把吳必先押送長汀監禁,後轉押江西瑞金監獄,隨後又把他押送到江西省監獄,最後押往九江監獄。1935年8月,吳必先在江西九江市英勇就義,時年32歲。□

(摘自《紅色文化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