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沒有夢想

常州,簡稱“常”,別稱“龍城”,是蘇省13個省轄市之一。位居長江之南、太湖之濱。處於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與上海、南京等距相望,與蘇州、無錫聯袂成片,構成了蘇錫常都市圈。現轄溧陽一個縣級市和金壇、武進、新北、天寧、鐘樓五個行政區。全市面積43.85萬公頃,常住人口471.7萬人。

常州沒有夢想

智能製造|撐不起常州的夢想

常州沒有夢想

常州自身正在喪失創業能力和城市創新精神,變成一個高密度的製造業城市。

當下,常州正處於發展的轉型期和關鍵時期。面對瞬息萬變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常州整體給人的感覺明顯落後於滬寧沿線以及周邊具有強競爭力的城市。當然這和常州的城市定位和整體規劃有關係。常州想努力把智能裝備製造和以石墨烯為代表的先進碳材料打造成領跑全國的產業地標,打造全國一流的智能製造名城。

但當下製造業一片狼藉,像常州這種製造業城市一如既往的把重心放在製造業上面,可以說是墨守成規,沒有大的城市產業創新和升級轉型,最多也就是往高端、智能製造領域去發展,製造業、哪怕是高端智能製造業所帶來的就業崗位也是稀缺和高門檻的。一般非對口、非專業的人士也無法從事。但僅靠這些領域無法帶動整個城市的崛起和質的發展,創造的就業崗位有限。這也就造成了人才和經濟的死循環。再加上中美貿易局勢不斷升級,這才剛開始,我想未來製造業的日子不是很好過!

缺失互聯網|吸引不了共通性人才

常州沒有夢想

相信大多數年輕人(包括常州本地)大學畢業以後,都不太願意回到常州工作。很直接的一個原因,常州職場機會少,可供選擇性少,大多數為製造業和酒店服務業崗位。基本沒有互聯網企業,但是現在大學生畢業以後基本都去了不同領域的互聯網企業,為什麼?互聯網行業待遇相比傳統行業略優,傳統行業具有壟斷、高門檻性,對於從業者來說,機會成本會很高。互聯網行業具有開放、共通性,對於從業者來說,機會成本相對較小並且也比較容易跨界。

回看製造業,毋庸置疑,有製造就會帶來環境汙染,環保的壓力變得很大,環保監察嚴格,企業產出比降低,利潤下降,效益不好,工人工資降低,加上產業結構單一。大體量、高營收、高收益、無汙染的第三產業和企業稀少,很少見到中興、華為、阿里巴巴、百度、騰訊、京東包括TMD這樣的大型知名企業入駐,產業層級對人口的吸引和匹配力度都太弱。這也造成常州平均工資比較低和少有互聯網從業者回歸的重要原因。

基礎教育紮實|高等教育薄弱

常州沒有夢想

基礎教育處於省內的領先地位,江蘇省唯獨的二所援藏中學,其中一所在常州(還有個在南通)可窺見一斑,有省常中(江蘇省四小花旦)、前黃中學、第一中學、華羅庚中學這樣的名校。

但是高等教育較為一般,相當薄弱。局指可數:常州大學、常州工學院、江蘇理工學院等,一所985、211重點大學都沒有。另大型企業和前沿領域企業的偏少造成整體薪資水平相對較低,無法吸引高層次高水平的人才,與之相對應的,為匹配常州產業結構而配套的教育更多是培養各個製造業領域的藍領人才(這也是為什麼常州的職業教育比較好的原因)。這樣也就造成人才缺失和斷層。

錯失先機|如今吃力

常州沒有夢想

八十年代,由於漠視了外資企業的招商引資,反而蘇州、無錫相對具有戰略前瞻性,打磨城市頂層設計,進行了超車,其中的典範屬全國排名第二的新加坡工業產業園(現在蘇州)。

土地超發|供需失衡

常州沒有夢想

常州土地成交量從2006年的37幅一路增加到了2010年的204幅,2011雖然成交量有所下降,但也達到195幅。

由於當時常州當地提供的優惠政策,眾多開發商的進入。開發商在常州密集拿地蓋樓,城區面積越擴越大,樓盤越來越多,但是,需求並沒有跟上,後面的鬼城也就形成了。

想要拉動一個城市和經濟的發展,投資與消費的匹配程度,一定是得契合的,二者需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如果嚴重背離,常州很可能真的沒有夢想了!

(以上圖片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