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一時的颱風級核潛艇僅剩一艘正常在役嗎,它有什麼值得我們借鑑和思考的地方?

兵器世界


夕陽下的“颱風級”已經“廉頗老矣”!目前在役的也僅剩下一艘,其他的不是已經拆解就是等待拆解,與基本同時代的“美弟”俄亥俄戰略艇相比,它們的使用壽命實在太短了……這最要原因還是“颱風級”艇體過於“肥碩”!維護保養費用要高於“俄亥俄”,從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就沒有好過,也就沒有能力繼續維護這些“冰海巨獸”了。圖片上是最後一艘在役的:德米特里東斯科伊號。


由於蘇聯時代海軍工程沒有掌握大直徑潛艇耐壓殼體制造工藝,加之蘇聯潛射導彈的設計也不如歐美,使得導彈的彈體“過長”…蘇聯各型戰略艇的“龜背”非常高,當建造“颱風級”的時候由於P39導彈更長,簡單的增高“龜背”會嚴重的影響到潛艇的重心,會使潛艇在航行的時候極不安全……蘇聯設計師採用變通的“品”字型設計方案,就是:將潛艇左右各製造出來一個直徑相對小的耐壓殼體,裡面各安裝一套核反應堆,蒸汽輪機,變速箱…等動力系統和各種其他的潛艇設備,在兩個耐壓殼體之間安裝P39導彈的發射筒,由於發射筒製造採用了與耐壓殼體一樣的材料,就形成第三個耐壓殼體,加之潛艇的指揮塔也是耐壓殼體用鋼…這樣即解決了P39導彈安裝的問題,又有多個耐壓殼體可以支撐“颱風級”龐大的體積。

那麼,“颱風級”這型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潛艇對於我們來說有什麼借鑑意義?前面講的“颱風級”的“品”字型耐壓殼體的設計並不值得我們借鑑,因為我國已經掌握了9米以上直徑的耐壓殼體制造工藝,加之我軍“巨浪–2”戰略核導彈長度適中,完全可以消除明顯的“高龜背”!所以不需要借鑑“品”字型這種變通、複雜的設計與工程。

但是,“颱風級”建造過程中耐壓殼體所使用的HY–130高強度耐壓殼體用鋼的焊接工藝還是值得我們借鑑一些的,由於“颱風級”水下排水量超過了25000噸,這就需要使用比HY–80(當前潛艇最常用的耐壓殼體鋼,適用潛深300米)、HY–100鋼(潛深500米以上的潛艇用鋼)強度更高的鋼材來建造,否則巨大的海水壓力、阻力和“肥碩”的艇體高速航行(包括極速轉彎這樣的機動動作)會把潛艇殼體拉裂的!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颱風級”就相當於民用的“超級油輪”,那麼龐大的排水量使用強度低、厚度薄鋼板建造可不行。
孤零零的,貌似專用碼頭被佔用了,只能在港區的錨地停泊。

既然採用了更加高級的鋼材,那麼在鋼材焊接的問題是就會遇到相當大的困難,焊接工藝在船舶工程當中,歷來是技術難點!一條焊縫沒有焊透會影響到整條船舶的安全,那麼十多萬條焊接線要求逐一合格,這就要求焊接技師的經驗積累是豐富的,而且自動焊接設備要求也很高端,其控制由施工管理中心經過:室內溫度、鋼板溫度測試、焊接的電流密度、電壓…都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控制、評估後方能允許焊接,而不是幾個電焊工蹲在地上就能施工的…甚至還會出現手工焊接的時候左右手也要區分,因為某些地方只能是左手可以伸進去……。而HY–130這種鋼材正因為自身強度太高,在焊接過程中兩塊材料之間的拉扯力也相當大,怎樣消除這樣應力反應,怎樣提前釋放應力……這些都需要長久的對這個牌號鋼的特性有深入的瞭解才行,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絕對不行!


這是俄羅斯建造“基洛級”耐壓殼體的圖片,可以看出這是艇艏那塊地兒,533魚雷發射管的位置已經留出,但整塊板面上有幾個預先切割點,其目的就是先前的應力釋放,等整塊焊接完成後再把這幾個點重新補焊完成。蘇/俄二戰以後發展了20多個潛艇型號,製造了幾百艘常規潛艇和核潛艇,多於潛艇耐壓殼體的製造有著豐富的經驗,有些技術與工藝就連美國也佩服!
我軍09–6級戰略核潛艇的軍迷CG圖,略微有些靠譜。

我國核潛艇建造始於1970年代,毛主席說過:核潛艇一萬年也要造出來!但是,我軍核潛艇規模與數量確實不能與蘇/俄相比,而核潛艇做為工業製成品需要的恰恰就是經驗積累!沒有多批次的實際施工,設計的再先進、圖紙畫的再漂亮,製造工藝落後也不行,沒有經驗的積累更會在建造過程中出現技術難題……借鑑俄羅斯潛艇的製造的某些經驗是非常必要的。


而對於“颱風級”的思考,也就是我們沒有必要舉全國之力建造這樣的龐然大物!颱風級應對的是美國的“俄亥俄級”,這兩型巨型潛艇都是冷戰時期瘋狂軍備競賽的產物!蘇聯在國力僅相當於美國60%左右的情況下,將國內幾乎所有的生產力都用到了美蘇爭霸上面,也就是說:將家裡所有的東西都拿出來燃燒,創造所謂的“蘇聯之輝煌”,結果付之一炬之後蘇聯也解體了!就拿戰略核潛艇來說,可以裝載16枚戰略導彈的與可以裝載24枚的在“戰略威懾”這個問題上沒有區別!用不著人家有,自己也必須有……很可惜蘇聯在斯大林去世之後就沒有戰略家了,國家發展方向的錯誤導致了盲目樂觀進而與美國進行爭霸世界……國防與自己的實力要相稱,沒錢還要砸鍋賣鐵根本就是窮兵黷武。


皇家橡樹1972


我們都知道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中最強的也無非就是核武器,而核潛艇又是衰落的俄羅斯保證國家安全的重要力量,最值得一提的也就是俄羅斯的“颱風”級戰略核潛艇。作為一艘排水量達4.8萬噸的戰略威懾性核潛艇,“颱風”的綜合性能可以說是其他很多國家的核潛艇不能比的9強調的是主要核打擊作戰任務方向),但是遺憾的是由於現有資金和技術限制,俄羅斯已經對其中2艘進行拆除作業,僅剩一艘還能正常服役。

據俄羅斯媒體最新報道,2艘“颱風”級潛艇拆除後,俄羅斯現役的同級核潛艇將僅剩“德米特里”號一艘,考慮到這種潛艇的重大戰略作用和強大威懾能力,俄羅斯絕對不願意再對其進行拆除退役的處理,之所以做出這樣的計劃也是無奈中的選擇,俄海軍繼承蘇聯的龐大遺產已經成為限制俄羅斯國家發展的重要包袱,畢竟俄羅斯的能源經濟一直都不太樂觀。發展軍事力量的同時確保國家經濟正規良性發展是俄羅斯和颱風級潛艇能給與我們最大的的借鑑和思考了。

在此前俄羅斯的實驗中,即使是“颱風”級核潛艇遭到了2到3枚反潛魚雷的攻擊,其雙艇殼設計也可以保證前廳不會遭到毀滅;另外,在50米深的水下它還可以同時發射多達20枚P30型導彈,如果算上每一枚導彈攜帶的10枚分導式核彈頭,一艘颱風級核潛艇攜帶的核彈頭數量可以達到200枚,像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境內每一個城市都可以分到一枚。

值得注意的是在“颱風”級潛艇廢棄的初期,我國還曾有過採購的計劃,目的是用來進行相關研發工作,但是在其他國家的阻攔下,該採購計劃也未能實施。而在094改核潛艇服役之後,這種計劃的必要性也就隨之消失了。但是儘管如此,在技術上這兩者的差距還是很大的,其中,前者的先進性要比中國的094先進很多年。

目前,我國服役的094還沒有超過6艘,而俄羅斯的“颱風”級卻已經要進行拆除工作。由此看來,我國在這一方面的發展空間還是很大的。


利刃巨透社


颱風級潛艇,是蘇聯時代在1976-1989年建造的核動力戰略潛艇。作為蘇聯最為倚重的海基核反擊手段,“颱風”級共建造了6艘。如今雖然還有一艘號稱服役,也只剩下試驗的任務了。

不過,這6艘排水量達到46000噸的“颱風”級戰略核潛艇而言,其強大的威懾力來自20枚P-39型潛射彈道導彈。這種別名“鱘魚”/Sturgeon)的潛射戰略導彈,分導式多彈頭有6-9/10個,各分彈頭核當量20萬噸。不過這型導彈威力巨大,射程達到8300千米的導彈,個頭也是非常可觀,彈長16米,彈徑:2.4米,彈重3500千克。

這款個頭大,導彈大的“颱風”對於中國的最大啟示,應該有這麼幾點。

第一,必須發展可以足以對敵人進行戰略核威懾的核潛艇。這種潛艇由於需要裝載威力大,射程大的戰略導彈,所以其排水量和體積也必然會很大。只不過,需要有多大不要根據實際情況而來。因為,“颱風”之所以能夠如此之大,是因為“颱風”可以藉助北極厚厚的冰層進行隱蔽,而其他國家似乎沒有這種地理優勢。

第二,就是要發展能足不出戶的就可以對敵人進行打擊的戰略核潛艇。“颱風”可以躲在北極的冰層之下,而沒有這種地理優勢的國家。戰略核潛艇無論有多麼先進,由於其基地到深海有很長的距離,即便進行了地庫建設,也難免被敵方的衛星、反潛機發現並更重,到了深海很可能被敵方的反潛艦艇跟蹤。所以,如果戰略核潛艇可以在自己的艦載機保護下,以及其他艦艇的協助下,那麼戰略核潛艇可以在就會在安全的狀態下,發揮自己的戰略核威懾能力。

第三,就是要找到適合的導彈。如今的中國和俄羅斯很多導彈由於體積過大,所以潛艇大多有個“龜背”。這樣對於潛艇的隱蔽性極為不利。所以,為了儘快獲得戰略核力量,可以犧牲潛艇和導彈的兼容性,不過到了後期就應該儘快建造導彈和潛艇兼容的性。


潞州節度


大家都知道颱風級的水下排水量高達48000噸級,幾乎是當今世界上主流的戰略核潛艇15000-20000噸水下排水量的2到3倍之多,但潛艇在水下顯然不是越大越好,過大的體積需要反應堆功率進一步增大,對潛艇本身的水下機動性能(最高航速、戰術靜音航速)、噪音等也有負面影響,比如颱風級的最大水下航速僅25節。

大家可能想問,那麼為何蘇聯人要把颱風級造那麼大?全都是因為它採用了一種世界上最大的潛射洲際導彈——SS-N-20“鱘魚”,俄羅斯人叫R-39,它起飛重量高達90噸,遠遠超過了M51、三叉戟IID5這樣的40-50噸級,雖然比起之前D級戰略核潛艇所用的R-29RM(SS-N-23“輕舟”),“鱘魚”是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提高了反應速度、儲運也更方便,投擲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SS-N-20)

但為了容納這個龐然大物,颱風級在設計上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比如這麼大的耐壓雙殼體艇殼不好造,於是兩個耐壓艇殼並列形成一個奇葩的“品”字形,中間的位置放導彈艙,讓颱風級的體積進一步飆升,要知道颱風級只能裝20枚“鱘魚”,而18000噸級的俄亥俄級卻能裝24枚三叉戟IID5,後者在命中精度方面遠勝“鱘魚”。

(颱風級結構圖,品字形耐壓艇殼很明顯)

現在俄羅斯自己都不走颱風級這種粗放路線了,955型“北風之神”級水下排水量約20000噸級,採用了體積小得多的“布拉瓦”潛射洲際導彈,中國海軍現有的094型體積偏小,“北風之神”或許才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跟烏龍漲姿勢


作為世界最大的戰略核潛艇,有可能並不是一件好事,有些世界之最的排名也不是真的意味著處處都是最好的,就如比說建造於1977年,並於4年後成功服役的這款核潛艇就是完完全全屬於冷戰時期的產物,如此巨型的它到現在只有一艘還在服役。

其實並不是越大就越好的,就好比我們現在講到的這艘核潛艇,在當時總共建造了6艘,配備了兩臺核反應堆,排水量能達到4.6萬噸,在武器裝備上不僅有導彈發射筒和魚雷發射管,還有8枚針式防空導彈。可是當它在真正用於作戰時,卻遠不能和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相提並論。

但是如此巨大的體積也帶來了一個好處,那就是在容納了足足175人的條件下,分佈的19個艙室的整體環境仍是極其優越,不僅有健身房還能蒸桑拿。這種設施配備在當時也是十分強大的。

可惜的是這艘核潛艇只能攜帶20枚洲際導彈,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雖然配備了P39潛射導彈,不過因為這種導彈的長度有16米之長,在製作核潛艇的時候以當時的技術水平並不能提供相應的耐壓艇殼,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運載導彈的能力。

雖然在很多地方颱風級戰略核潛艇並不能真的實現非常高的水平,甚至有些地方顯得有些雞肋,但是在當時的大環境背景下,這艘核潛艇俄羅斯人也是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耗時多年的成果,雖然現在只有1艘還能服役,但是在當時它所帶來的震懾能力還是不容小覷的,至少給了當時的美國不小的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