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多地“國資馳援”火速進場,“拆雷”提速共謀雙贏


救市!多地“國資馳援”火速進場,“拆雷”提速共謀雙贏

進入10月份以來,資本市場波動加劇,上市公司股權質押、債務違約更趨頻繁,解決流動性問題成為上市公司的燃眉之急。江北嘴財經發現,目前,包括深圳、山東、福建、四川、河南等十餘個省市的國資,均已加速入場接手民營上市公司股權、提供流動性支持。

一時間,國資“抄底”收購民資上市公司,造成“國進民退”現象之說甚囂塵上。

在15日召開的國新辦發佈會上,國資委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就國資“抄底”收購民資上市公司問題回應稱,這只是在當前環境下國企和民企的一種正常的市場化行為,是國企和民企互惠共贏的一種的市場選擇,不存在誰進誰退的問題。

地方國資跑步進場“拆雷”

近來,上市公司股價“閃崩”頻現,股權質押的平倉風險成了市場揮之不去的夢魘,強制平倉事件屢屢發生。種種跡象顯示,近期,在監管層的鼓勵之下,包括國資在內的多方面力量正在參與化解股權質押風險。

週一,深圳對上市公司的“救濟計劃”引爆資本市場。

有報道稱,深圳市政府已安排數百億元的專項資金,以債權、股權的方式,向A股上市公司提供流動性支持化解平倉風險,救助範圍包括註冊地在深圳,具有一定發展前景,或高新技術、戰略新興產業、優勢傳統產業等實體領域的A股上市公司。

不過,有業內人士發現,早在兩個月前,深圳有關部門就計劃通過分期進行的方式,籌集150億元“風險共濟”資金,幫助存在股權質押、流動性風險的上市公司化解風險,目前首期資金已經到位,部分上市公司已經獲得資金。

江北嘴財經觀察到,今年來,國資接盤民企的案例明顯增多。除拋出百億“救援計劃”的深圳外,江北嘴財經還發現,山東、浙江、福建、四川、河北、北京等多地的不同層級國資部門也正在加速入場,“救援”對象並不侷限於自己行政區劃內上市公司。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已有50家民營上市公司宣佈獲得國有資本入股接盤,僅9月份至今,已有18家公司披露了大股東向國資轉讓股權的意向。

市場人士指出,國資入場大大緩解了民營企業的流動性緊張狀況,切斷了由股東層面的流動性危機演變為上市公司層面的風險和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傳導鏈條。同時,國資特別是大量產業資本的入場往往被認為是市場底部特徵之一,有助於提振二級市場投資情緒。

進退乃是市場選擇

下半年以來,資本市場波動加劇,上市公司股權質押、債務違約更趨頻繁,地方國資接盤民營企業股權的步伐不斷加快。

Wind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已經有24家A股上市公司的控股權由民營轉為國資。A股公司中,355家公司已經或計劃發生董事長變動,95家公司涉及實際控制人變動,49家公司的企業屬性發生變化,其中民企轉變為國企的佔比過半。

業內人士分析,民營上市公司控股權的轉讓和屬性的變更,主要同部分上市公司高比例質押引發的債務風險有關。一些曾經藉助高槓杆和資本運作快速發展的民營上市公司普遍面臨現金流緊張的問題,採取主動“出讓”控制權的方式自救,是為了補充流動資金,緩解質押平倉風險。

民企質押比例居高不下,而國企營收卻是一片向陽。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央企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3491億元,同比增長21.5%,增速連續5個月超過20%;實現淨利潤9841.3億元,同比增長19.2%。有34家企業效益增幅超過20%,54家企業效益增幅超過10%。

相關專家表示,“國進民退”只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自然現象,並不能看作是人為的。目前國企得到的資金來源相對多一點,發展也的確更快一點,但實際上這幾年民營企業發展的速度也一直是保持著一種均衡向前的態勢。國企控股權轉給民企的情況也很多,有數據顯示,在至今減少的1萬多戶國有企業法人單位中,有2618戶國企是將控股權轉讓給了民企。

“解押潮”下重優棄劣

“國資系”在A股市場開啟大手筆、高頻次的“掃貨”模式,成為參與A股公司控制權轉讓市場生力軍,呈現了在我國多地同步推進的態勢。

江北嘴財經瞭解到,本輪“國資系”參與民營公司的控股權轉讓交易,主要包括兩大類型:

第一類民營方相對主動,以三聚環保為例,公司利潤規模較大,應收賬款也屬優質資產,公司通過海淀國資委的入主,除了有望迎來品牌背書、資金扶持等支援外,還將結束公司自2002年以來一直沒有實際控制人的歷史。

第二類則相對被動,以科陸電子為例,公司控股股東饒陸華籌劃10億元轉讓1.52億股股份給深圳國資系公司,就被市場認為與化解其大比例股權質押風險有關。

此外,國資開啟“掃貨模式”並非僅僅只侷限在A股和二級市場。從新三板市場來看,大部分掛牌公司所發行優先股的認購方也悉數為國資平臺或國資產業基金。由此可見,“解押潮”下的一級市場和三板市場正在呈現呼應格局。

不過,從國資接盤標的特徵來看,幾乎所有國資系參與股權轉讓的A股公司,在質地上均是“較高段位”。質優公司成為國資參與控股權轉讓交易時的首要考量因素,業績不佳或者沒有核心業務的“空殼公司”始終無緣本輪熱潮。

共同做大蛋糕

國資進場,並不意味著民企離場。

國資馳援民企,也並不是一種“抄底”行為,而是幫助民企緩解流動性壓力,幫助他們度過危機。兩者之間的關係,不是此消彼長的關係,而是共同把“蛋糕”做大,開闢國企和民企共進的新局面。

有市場人士分析表示,這場表面上的“國進民退”,實質是“國救民”,根源在於民營企業對經濟週期、信貸週期和行業景氣週期的誤判,尤其是過去幾年,中國產業形勢、金融環境處於週期上升階段,而企業家將這種上升期誤判為成長期趨勢,導致在週期上升階段的中後期盲目擴張,不顧自身承受能力過度負債。當經濟週期性下行時,企業家承擔了巨大壓力。

從實際情況來看,國企民企完全可以實現共贏。

目前,中央企業下屬各級子企業三分之二都已經是混合所有制企業。近年來,中央企業推進瘦身健體提質增效,減少11651戶企業法人,其中2618戶將控股權讓渡給民營企業。

正如國資委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在國新辦發佈會上所言,混合所有制改革是雙向的,也是雙贏的。既大膽引進來,鼓勵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也積極走出去,鼓勵支持國有資本投資民營企業。國企民企都不可能只是贏家或只是輸家,兩者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堅持平等互利、優勢互補原則,實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是雙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