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係面臨考驗:日本再出“險招”,瞄準釣魚島搞事

中日關係面臨考驗:日本再出“險招”,瞄準釣魚島搞事

據參考消息援引日媒消息,日本《東京新聞》11月4日稱,日美兩國政府根據2015年修訂的《日美防衛合作指針》,正推進制訂自衛隊與美軍的首個聯合對華作戰計劃。計劃設想了釣魚島“有事”的情形,雙方目標是明年3月完成計劃制訂工作。日媒還稱,日美一體化的動向更加明顯,旨在加強日美合作,以制衡中國。

因為釣魚島爭端、日本錯誤的歷史觀等原因,中日關係一直反反覆覆。從2010年在釣魚島海域發生日本巡邏船衝撞中國漁船、2012年日本政府單方面“國有化”釣魚島、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等事件發生後,中日關係持續處在低谷徘徊。

對於日本而言,中國是相近的區域性大國,並且從2015年起就成為日本第一大貿易國。從自身長遠發展考慮,日本改善與中國的關係極為重要。上月底,安倍時隔7年再次訪華,希望以此改善中日關係,進一步促進兩國在經貿方面的往來,然而安倍回國沒幾天,日本就又故態復萌,繼續炒作“中國威脅論”,再次用釣魚島撩撥中國敏感的神經。日本這一系列危險動作,給剛露曙光的中日關係又蒙上了一層陰影。

釣魚島之爭,是中日之間避不開的一處“膿包”。無論從歷史淵源、地質構造,還是國際條約等各個角度來看,釣魚島都是中國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土。

1895年,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從清政府手中強佔了釣魚島。1943年,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規定“把像滿洲、臺灣及澎湖列島那樣的日本國從清國人手中盜取的所有地域返還給中國”。但是日本戰敗後,歸還了臺灣島及其他附屬島嶼,唯獨沒有歸還釣魚島,並在1951年交給美國託管。1971年,美日兩國在簽訂“歸還衝繩協定”時私相授受,把釣魚島等島嶼也劃入“歸還區域”,重新把釣魚島交給日本。至此,美國就給中日之間埋下了釣魚島之爭這個隱患。

釣魚島主權,關係著中國重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利益,中日釣魚島主權之爭更是關係到兩國未來國運。上世紀60年代,聯合國經過對包括釣魚島在內的中國東部海底資源勘查後認為,東海大陸架可能是世界上儲藏量最豐富的油田之一。因此釣魚島主權的歸屬,對於同樣面臨石油資源短缺的中日兩國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釣魚島地處中、日之間的沖繩海溝西側上沿。按照國際法規定的海洋劃界規定,釣魚島主權歸屬哪一方,大陸架劃分的天平就會傾向於哪一方。如果釣魚島被日本佔據,中國就會丟失大量的海洋管轄區和海底資源。在軍事上,釣魚島對中日都有重要戰略意義。釣魚島附近海域是繁忙的海上通道,誰駐軍控制了該區域,誰就能掐住他人的咽喉。

近年來,中國海監船常態化越過“東海中線”,進入釣魚島12海里巡邏,重新實現了對釣魚島的管控,並且中國海監船在釣魚島12海里以內巡邏的頻度、艦船數都超過日本。事實證明,中國加強了對釣魚島主權的宣示力度,對釣魚島及其附近海域的控制力日益加強。

圍繞釣魚島主權之爭,日本頻頻製造事端,一方面是出於國內政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爭奪釣魚島的重要資源。但是日本剛剛有意改善中日關係,這又立馬拿釣魚島說事,恐怕離不開美國的“功勞”。要知道,美國利用釣魚島之爭挑起中日衝突,就可以穩固其在日本的軍事存在,強化美日軍事同盟,為美國“重返亞太”戰略打下基礎,進一步圍堵、遏制中國向海洋發展。

如果僅憑日本,無論是政治軍事,還是經濟層面,日本都不是中國的對手,而美國的攪和使得釣魚島主權之爭變得複雜。日本若不能正確定位,妥善處理好這個“膿包”,安倍訪問中國改善關係的願景只怕又要破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