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島核電站汙水處理報告錯誤超千處 用意何在

科技日報消息,2011年3月,日本東部海域發生9級特大地震並引發海嘯,日本本州東海岸遭遇重創,位於此地的福島核電站也遭遇衝擊而受損,並引發了一系列核洩漏事故。7年多過去了,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洩漏事故造成的環境影響還在繼續。

日本福島核電站汙水處理報告錯誤超千處 用意何在

據日本共同社近日報道,有關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向日本政府的小委員會彙報的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汙水經淨化後、所含放射性物質測定結果資料,發現有錯誤的問題,東電10月18日透露,對當初稱約有260處的訂正數進行詳查,結果發現實際有1276處。

據報道,17日,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公佈,向10月1日的政府小委員會提交的報告資料中,使用的經“多核素去除設備”(ALPS)淨化後的含氚水測定結果圖表有誤。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17日的說明中稱,共有5處放射性物質種類和輸入內容弄錯的訂正,比如有1處在顯示2013年至2018年銫134值的圖表中,誤用了銫137的值等。據稱,在其後重新統計實際測定結果件數時,查明弄錯導致的錯誤共增至1023處。其他錯誤有253處。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于濤研究員20日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表示,“日本東電公司將銫134的值誤用為銫137,不知其是粗心導致還是有其他深層目的。”于濤解釋,銫-134是福島核事故環境監測的特徵核素,這與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有關。

所謂半衰期,是指放射性強度達到原值一半所需要的時間叫做同位素的半衰期。以半衰期約為2年的銫134為例,在經歷5個半衰期後,放射性強度降為初始值的1/32,這意味著經過10年左右時間,銫134在環境中已衰減到可以忽略不計。而銫137半衰期則長達30年,這意味著放射性強度降為原值一半需要30年。換言之,即使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已經過了32年,銫137仍可能存在於環境中。

日本福島核電站汙水處理報告錯誤超千處 用意何在

切爾諾貝利廢棄建築

因為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在環境中存在的“餘威”,將銫137數值寫進圖表,也無法將其與福島核事故直接關聯。

于濤告訴記者,在人類和平利用核能的歷史上,先後發生過三次較為嚴重的核事故,分別是前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美國的三哩島核事故和日本福島核事故。與前兩者不同的是,福島核電站位於日本東北部海岸,瀕臨太平洋西北區域,故福島核事故產生的人工放射性物質,首次對海洋生態環境直接產生了汙染。這些人工放射性物質進入海洋後,通過大洋洋流的輸運汙染將擴散至廣闊的太平洋海域,目前人類尚未有對進入海洋的人工放射性汙染物質的有效處置技術,故只能通過放射性物質自身衰減和海洋水體的稀釋擴散,達到減低汙染的目的。這對環太平洋國家的海洋生態環境勢必造成長期潛在的放射性汙染風險。

另一方面,福島核事故遇到的頭等難題,是用於冷卻反應堆內發生熔燬的核燃料的水,在接觸核燃料後成為高放射性汙水,而用於儲存汙水的水罐已接近飽和。

日本福島核電站汙水處理報告錯誤超千處 用意何在

10月1日,日本政府召開相關專家研討會,東京電力公司提交了此報告。東京電力公司在會上稱,目前淨化後的核汙水大約有95萬噸,保存在罐子裡。這些水中仍含有難以處理的放射性元素“氚”以及其它超出排放標準的放射性元素。

但日本方面又沒有合適的辦法處置這麼多的放射性廢水。去年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稱,日本政府近日正在敦促福島核電站的相關部門,敦促他們逐步排放福島核電站事故中產生的廢水,全部都要進入太平洋。輿論一時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相關人士表示,雖然福島核電站洩漏的放射性碘和銫的總量僅相當於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洩漏量的10%左右,但其中的放射性核素銫和鍶,半衰期長達約30年、且易被人體吸收,這些核素在海洋水體中的長期存在,必然改變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進而對人類的生存安全產生潛在威脅。正因如此,福島核事故的影響還將長期存在,而且會更加複雜。

日本福島核電站汙水處理報告錯誤超千處 用意何在

我國與日本一衣帶水,管轄海域與日本管轄海域及西太平洋公共海域毗鄰。通過我國的持續跟蹤監測,早在2013年年底,我國已監測到來自日本福島核事故的汙染物質進入到我國管轄海域。

于濤告訴記者,為持續跟蹤日本福島核洩漏事故對西北太平洋及我國管轄海域的跨界汙染影響,實現對海洋放射性汙染有效監測預警,依託西太平洋海洋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專項,海洋三所已組織了16個航次,開展海洋生態環境綜合要素預警監測,旨在持續跟蹤日本福島核洩漏事故對西北太平洋及我國管轄海域的跨界汙染影響,實現對海洋放射性汙染的有效監測預警。

“目前我國初步構建了西太平洋海洋環境監測預警數據庫。”于濤說,這為今後全面預測和評估福島核事故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的放射性影響和危害奠定了重要基礎。各級海洋部門提升海洋放射性監測預警能力,初步建立了從國家到地方的海洋放射性監測網絡,及時為國家海洋核應急提供重要決策依據,形成了國家海洋放射性監測預警機制,具備了應對突發核事故的基本能力。

原標題:福島核電站汙水處理報告錯誤超千處,混淆不同放射性元素濃度記錄用意何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