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投資成敗的是時代,要懂得對交易邏輯止損

决定投资成败的是时代,要懂得对交易逻辑止损

從美國各時期投資大師身上讀出了兩個感悟:

第一,普通人投資給自己,聰明人投資給時間,而真正的高手投資給時代;

第二,普通人學習原則,聰明人學習心法,而真正的高手只關注事物的動態演化。

所以,決定我們投資成敗的是時代,以及動態的視野和格局。

1.早期的美國金融市場,利弗莫爾是投機心流派教授,擅長身體力行地感知市場情緒,擁有敏銳的“第六感”。

2.江恩是投機工程派教授,擅長用簡單圖形總結市場規律,交易套路滿滿。

3.索羅斯是投機哲學派教授,擅長用哲學的眼光辯證地看待市場波動,一招鮮吃遍天。

4.巴菲特和芒格則是從“企業管理學院”轉院過來的教授,擅長用經營企業的思維投資企業,常把“能力圈“就是護城河”掛在嘴邊。

5.彼得·林奇是學院裡最不像教授的教授,喜歡帶學生到商場裡上課,崇尚”簡單投資“理論選擇企業的方法就是“挑選那些產品吸引你的企業”。

我覺得學習大師們的思維,比具體的方法重要。因為所有的方法和信息的傳遞,和市場是否有效是一樣的,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時間久了,知道的人多了,秘訣自然就變得不靈了。

所以我覺得學習大師們如何從金融市場的表象,聯想到市場中的內在邏輯,最後再用各種規則量化,這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不是說一切都要推倒重來,例如像巴菲特的價值理論,核心在於找到一個估值被低估的東西,然後持有,並利用自己的資源使其發展,其實風投本質上來說不也是做一樣的東西,只是大家對價值的理解不一樣而已。

這種東西可以是上市公司,可以是初創企業,可以是房地產,甚至是郵票紀念幣,所有一切的東西,只要能合法交易,有公開的市場就可以了。所以交易什麼東西不重要,關鍵點在於能否準確地估值,和能否像大師們一般堅持自己的道,不要今天用方法A,明天用方法B。

要真懂得止損。不但對某次交易止損,還要懂得對自己的交易邏輯止損,當與時代不相融時必須終止這種交易邏輯。如果江恩和利弗莫爾能對自己的交易邏輯止損,那他們的結局將會不一樣。

對於這點,彼得•林奇做得非常好,美國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時代的焦點都偏向科技股,但是這和他的投資理念相違背,如果不轉變選股風格,彼得的基金或許會和老虎基金一樣的命運,理論正確卻輸給瘋狂的市場,和短視的對手。

瞭解自己十分重要。除了自身的性格之外,更重要的是瞭解資金的結構。當年巴菲特和彼得•林奇同樣不喜歡高科技股。由於巴菲特的資金很大是源於保險存款金,而彼得的是源於共同基金,前者的首要目的是安全,後者對收益要求更高,尤其是這種神話一般的共同基金,一旦神話不再,雪崩式的贖回潮隨時都可能發生。

最後,總的來說首先必須分析自己的資金來源和限制,然後要根據資金的特性,結合自己對市場的理解,總結出一套自己的交易邏輯,並且要時刻讓市場,也就是時代,檢驗這套邏輯有效性,有效就必須一直堅持,無效就果斷放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