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獎章紅軍時期僅頒發160多枚 被訛傳能當免死牌

原題:紅軍時期紅星獎章被傳能當免死牌 共頒過一百六十多枚

在中國革命歷史上,早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制發的紅星獎章,是授予當時中國工農紅軍有功人員的一種榮譽證章。

這類獎章紅軍時期僅頒發160多枚 被訛傳能當免死牌


這些年,有不少民間傳說盛傳,說紅軍時期的紅星獎章可免死一次,相當於“免死金牌”,其實這傳說毫無根據,只能算是坊間笑談。

史料記載:1933年7月9日,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宣佈將於當年“八·一”建軍節時頒發紅星獎章,表彰有特殊功勳的紅軍指戰員。同時命令要求各方面軍、各軍區,要根據考察情況上報受獎人的事蹟,由軍委評審後,按其等次發給紅星獎章。

兩天後的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也作出決議:對於“領導南昌暴動的負責同志及紅軍中有特殊功勳的指揮員和戰鬥員”授予紅星獎章。

現有史料記載證實,這種紅星獎章只在1933年和1934年“八·一”建軍節和1935年7月頒發過。

紅星獎章分為1、2、3三個等級,獎章材質按照等級分別為金質、銀質、銅質三種。

其中,一、二等獎章為十角星圖案造型,三等獎章為鈍角五角星形狀。獎章表帶基本為細小鐵管和鐵環相系。

各級“紅星獎章”中間錢幣形圓圈中心都有一小紅星,紅星左右兩側由禾穗環抱,紅星上部有“紅星”二字,從右向左佈列,下部有“章”字。一、二等章為隸帶篆體,三等章為隸體。

"紅星獎章”的背面鑄有三行長方體凸字,上行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八個字,下行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頒”十個字,最下標有為阿拉伯字“1933. 8.1”。

按照當時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和中央蘇區政府規定,一等紅星獎章授予領導全部或一部革命戰爭之進展而有特殊功績的人員;二等紅星獎章授予在某一戰役當中曾經轉移戰局而獲得偉大勝利的人員;三等紅星獎章授予經常表現英勇堅決的人員。

史料介紹,1933年8月1日,為紀念紅軍建軍6週年,中華蘇維埃政府正式頒發紅星獎章。當時獲得一等紅星獎章的只有周恩來、朱德、彭德懷三人。到了1935年7月,又補授了兩枚。這年7月18日,軍委決定成立前敵總指揮部,由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委,併為徐向前、陳昌浩二人頒發了一等紅星獎章。

這類獎章紅軍時期僅頒發160多枚 被訛傳能當免死牌


(一等紅星獎章)

可見,曾獲得一等紅星獎章的,都是方面軍級別及以上的領導和指揮員。除了這五位,還有誰獲得過呢?似乎1930年任紅1軍團第4軍軍長、後任紅1軍團軍團長的林彪獲得過。

有一則老同志回憶的歷史故事可以從側面予以佐證:

說是在1942年9月,林彪奉毛主席之命,去重慶和蔣介石就軍事問題談判。當時每個人活動都是有紀律的,但林彪有一次沒打招呼,自己溜達出去上街了。後來大家才知道,原來林彪嫌悶,手頭又沒帶錢,竟賣了一枚紅軍時期的金質獎章,用賣得的錢去街頭買書看了。由此判斷,林彪賣掉的金質獎章,應該是一等紅星獎章。

還有哪些當時的紅軍高級將領獲得過一等紅星獎章,目前沒有找到有所記載的史料。

按理,毛澤東主席領導了秋收起義,創建了井岡山紅色根據地,又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任主席,紅一方面軍總政委,這些功勳和條件完全具備獲授一等紅星獎章的資格。

據史實,因為當時毛主席受到王明那夥人的打擊排擠被邊緣化,很多重要會議都不讓他參加。按毛主席自己後來回憶所說,“他們把我當成木頭菩薩一樣扔到一邊,弄得我臭的很,不要說有人上門了,就是個鬼,也不來找我···。”在這種情況下,毛主席就難以與一等紅星獎章結緣了。

這類獎章紅軍時期僅頒發160多枚 被訛傳能當免死牌


(中華蘇維埃政府舊址)

1933年被授予二等紅星獎章的有陳毅、張雲逸、羅瑞卿、蕭克、何長工、羅炳輝、陳伯鈞、李達、李聚奎、畢佔雲、滕代遠、彭紹輝、王諍李賜凡、曾希聖、彭雪楓、符竹庭、陳光、吳高群、王耀南等34人。

1934年“八·一”建軍節時,又頒發過一次紅星獎章。這次榮獲二等紅星獎章的有紅7軍團軍團長尋淮洲、軍團政委樂少華、紅三軍團第4師師長洪超等7人。

1933年被授予三等紅星獎章的有程子華、王震、李天佑、楊得志、楊勇、蘇振華等53人。

1934年榮獲三等紅星獎章的有白志文、王松青、黃珍、龍德生、許洪飛、李祉清、李寶生、李雄輝、吳佔昌、吳德勝、張壽春、張德見、莫坤、唐秋光、彭明生、謝發生、謝朝章、黃永勝、陳正湘、蕭鋒、熊尚林等67人。

上面的名單裡,許多名字都能在在1955年新中國開國授銜的將帥中找到。如十大元帥中的朱德、彭德懷、林彪、徐向前、陳毅和羅榮桓。十大將中的張雲逸、羅瑞卿。

開國上將中的蕭克、王震、李達、陳伯鈞、李聚奎、彭紹輝、楊得志、楊勇、李天佑、蘇振華、黃永勝。開國中將、少將中的陳正湘、王諍、畢佔雲、王耀南、白志文等。

這裡面除了周總理和知名將帥,還有許多名字因年代久遠,人們都比較生疏,但當年他們的確都有不尋常的歷史。不妨挑選幾個用幾句話介紹一下:

羅炳輝 1929年參加紅軍,曾任紅九軍團軍團長、新四軍第1支隊副司令員、第5支隊司令員、新四軍2師師長、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員,1946年6月在山東臨沂病逝。他是電影《從奴隸到將軍》中主人公羅霄的原型。

這類獎章紅軍時期僅頒發160多枚 被訛傳能當免死牌


李賜凡 在紅軍中以勇敢善戰著稱。1930年任紅四軍十師政委,在第一次反"圍剿"的龍崗戰鬥中,指揮所部活捉敵師長張輝瓚。紅軍長征後,留任江西省軍區司令員堅持游擊戰爭。1935年1月壯烈犧牲時年僅27歲。

吳高群 1927年參加北伐軍,同年參加南昌起義,後隨朱德、陳毅到達井岡山。從紅軍班長逐級當到團長,後任紅五軍團少共國際師師長。1933年12月在江西黎川團村戰鬥中負重傷犧牲,被授予二等紅星獎章。

曾希聖 黃埔軍校四期畢業,曾任中共長江局軍委秘書長。1932年參與創建中央軍委二局(情報局),任局長。1933年8月被授予二等紅星獎章。周恩來稱他為紅軍情報工作“創業的人”。抗戰時期任新四軍7師政委、晉冀魯豫野戰軍副參謀長、第二野戰軍副參謀長兼豫西軍區司令員、第三野戰軍皖北軍區司令員、政委等職。建國後,曾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山東省委第一書記,中共華東局第二書記、中共西南局書記處書記。1968年在北京逝世。

熊尚林 江西高安人。任紅軍連長時,是長征途中著名的強渡大渡河十八勇士之一。抗戰爆發後,參加首戰平型關,後投身冀東民眾抗日大暴動及平西敵後鬥爭,任平北軍分區第40團營長。1942年春,熊尚林調到龍崇聯合縣大隊任中隊長,負責開闢新的根據地。他帶領同志英勇戰鬥,終於在長城附近打開了局面,隊伍由幾十人發展為一個獨立團。後對上極的工作分配有意見,他擅自帶著參謀長和兩個警衛員離開隊伍,到獨石口一帶“單獨幹革命”。

由於脫離組織,局面無法打開,走投無路,與參謀長發生激烈爭執,在崇禮縣西溝被其所帶參謀長槍殺。20世紀60年代初,熊尚林的遺骸被遷葬在崇禮縣革命烈士陵園。

這類獎章紅軍時期僅頒發160多枚 被訛傳能當免死牌


上世紀的1958、1959年間,周恩來總理、朱德總司令和彭紹輝、楊得志等將軍,主動將他們保存多年的紅星獎章捐贈給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紅星獎章是前輩英雄、先烈們南征北戰、為創建新中國做出重大貢獻的特殊證明,它將在中國革命歷史上永遠閃爍光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