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向強企名校推介百萬畝良田

平原:向强企名校推介百万亩良田

機械化的農機裝備讓平原的沃土良田成為“聚寶盆”

平原:向强企名校推介百万亩良田

平原縣大力發展設施蔬菜

平原:向强企名校推介百万亩良田

王杲鋪鎮王杲屯村召開村民集體大會討論土地流轉事宜

平原:向强企名校推介百万亩良田

秀美的平原風景

坐落在魯西北黃河衝擊平原地區的平原縣,因地勢平坦而得名,已經建縣2200多年,從未改過縣名。東漢末年,劉備在這裡坐過4年縣令,後來走出平原成就了蜀帝霸業。

歷史上,這個傳統農業縣的歷任縣官,曾為探索農業大發展前赴後繼,先後探索出許多在全國叫得響的大動作。平原縣的農業發展史有一串堅實的足跡,有前天的輝煌與苦澀,有昨天的進取和徘徊,又迎來了今天的深度對外開放,平原農業正經歷一場動力變革、質量變革和效率變革,將努力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奉獻平原模式。

回望:平原農業的輝煌與苦澀

1990年平原成為全國第一個玉米單產過千斤的縣,全國糧食生產現場會在平原召開,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田紀雲、農業部部長何康親臨參會,全國各地幹部陸續來平原參觀學習。

上世紀90年代初平原蛋雞存欄量突破1000萬隻,被評為全國蛋雞第一大縣,紙漿蛋託就發明於平原,著名新聞報道《雞蛋遠行》《平原雞蛋滾過三道坎》曾名振全國。

平原還是全國著名的鴿鄉,每年正月初八恩城鴿子會已延續500年,1992年平原舉辦中國(平原)首屆鴿子節,縣委、縣政府把鴿子節新聞發佈會開到了人民大會堂,當日央視《新聞聯播》和人民日報都予以報道,很多外國友人奔鴿赴平,平原對外開放因鴿子而紅極一時。

從1993年起,平原人為改變只會種小麥玉米的舊貌,縣鄉兩級幹部帶領群眾成群結隊、一撥又一撥地跑到壽光學習蔬菜大棚種植,縣裡聘請壽光農民來當“平原科技副縣長”,每個鄉鎮在拖欠幹部工資的情況下也都到壽光去高薪聘請“科技副鎮長”,蔬菜產業發展的電視新聞天天熱播,全縣冬暖式蔬菜大棚一度發展到5萬個,平原黃瓜、西葫、西紅柿、韭菜分別連片達到3萬畝。

2002年,平原縣組織了600名農民自費包專列下溫州,學習民營經濟發展,試圖把農業大縣優勢轉化為工業優勢、擺脫農業縣無稅收無效益的僵局。接下來幾年,平原依託農業發展起了豆製品加工、木器加工、澱粉加工、鄉吧佬食品加工等一系列家庭作坊,民營經濟在平原村村冒煙、遍地開花。

2006年,平原人搞小康村創建,推進“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型農民、建設秀美農村”三大工程,全縣在農業領域實施了一批小農水、橋涵閘建設,在夯實農業基礎設施上增加了投入,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電相聯的農業生產條件得以提升。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平原農業歷經輝煌,歷屆縣委、縣政府都為農業付出過艱辛探索,推動了全縣農業經濟的拔擢奮進。回望平原農業昂揚高歌40年,有許多動人的故事和成就。但與成就相伴相生的也有羞澀、有苦衷:糧倉滿了,錢袋卻沒鼓;蔬果品種多了,品質卻沒叫響;農業生產作業規模化了,化肥農藥種子管理還是簡單粗放;冬暖式大棚成方連片有了規模,但與智慧大棚、超級大棚相比,產品檔次、管理手段等競爭優勢明顯不足,傳統大棚更有可能被時代甩在後面;全縣註冊的農產品商標上百件,但沒有打造出響噹噹的地理標誌;蔬菜交易市場雖然數量眾多,但交易模式老化、菜品沒有真正端上高檔餐桌、沒有真正打入大型商超專櫃;農產品加工只是停留在初級加工、半成品層次,沒有真正建成讓消費者津津樂道的名牌食品企業,各產區仍然是賣原糧、賣原奶、賣鮮菜,產業鏈沒有抻長;農業產業一二三產融合沒有起步,農業體驗、蔬菜公園、果品休閒等因農而生的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滯後,農民變股東、當產業工人的新農經濟模式沒形成體系。

綜所上述,平原農業走到今天,已經遇到種種瓶頸,面臨道道門檻,內生動力不足,體現到農民身上的是效益不好再提高、風險隨時都會有;體現到縣這個層面,就是整個農業呈現出規模不大、效益不高、品牌不響、特色不明。平原縣委書記王洪霞說:鄉村振興歷史重任在肩,新的時代條件和歷史背景下,平原農業亟需來一場深刻的理念變革、思維變革、方式變革,亟需實施一場農業領域的新舊動能轉換!

突圍:平原農業的破殼與重組

當時光邁進全面深化改革、深度對外開放的今天,平原縣迎來振興農業新的脈動,一股強大的內在力量孕育成熟,47萬人口的傳統農業縣可能要響一聲春雷:百萬畝沃野疇隴將“犁”出帶有科技支撐、人才支持、資本助力、模式創新、效益激增的大農業棋局。

2017年初,新一屆平原縣級班子成立。縣委、縣政府認真調研分析“如何定位平原,如何找準平原發展的支點? ”多個層面的深入思考、多個角度的反覆論證之後,縣裡認為:我們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就學浙江、學溫州,為什麼差距越拉越大?就是因為他們的經驗我們用不上,而我們自身的優勢沒有得到發揮。江浙有山水,我們有土地,做土地文章是我們振興鄉村繞不過去的路,也是最近最現實的路。去年初,平原縣就深入開展“農村黨支部領創辦農業合作社”,逐步把零零碎碎的農田集中起來,而且集中到黨組織領創辦的新型經營主體,破解空心化農村低效種地的困局,進而打造“千畝方田、萬畝方田”,握緊拳頭之後,進一步與大型農業龍頭企業“二次嫁接”,最終把全縣100萬畝良田“打包”推介出去,吸引高端品牌、高端人才、雄厚資本注入平原。

經過近兩年努力,平原縣農村黨支部領創辦土地合作社普及開來,近100萬畝耕地完全可以流轉出來。平原縣主要領導認為:“100萬畝農田完全有可能把全國的重點農企引到平原。因為,這100萬畝地不是一般的地,而是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整合起來、縣委縣政府說了算的地。把這些地作為平原深化對外開放的資源、推出去,建設全國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把優質農產品賣到全國,一產搞優質,二產搞精深加工,三產把外地人引過來,不僅老百姓有收入,而且稅收也會上來。因此,利用100萬畝地開展雙招、雙引、雙創,這條路走好了就是組織振興、產業振興、鄉村振興之路,為平原地區、傳統農區開展鄉村振興趟出一條路子。 ”

平原縣委副書記、縣長袁志勇認為,農業用好了是優勢、用不好是劣勢,把耕地有機整合起來之後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作為傳統農業縣的平原,要用足用活100萬畝良田,下決心實施農業板塊的“破殼”與“重組”,讓百萬畝農田發生一次化學反應,做出現代農業、優勢農業新的文章。

一年多的潛心探索,平原有兩塊“試驗田”獲得成功:一個是桃園街道1萬畝耕地吸引來山東魯望集團,十幾名農業博士、碩士到桃園種地,青島農業大學把這裡當作科研成果轉化基地,改變過去種植普通玉米小麥的習慣,實施糯玉米、黑小麥等名優特品種種植,引進了最前沿的飛機噴藥、智能灌溉等農業機械和技術,同時全面規劃了“新六產”示範項目,比如加工“中國最好吃的饅頭”等項目,真正實現三產融合;另一個是王杲鋪鎮探索的鑫源糧食種植合作社與中農新墾、河南金娃娃、廣西田園、青島阿拉丁等13家農業龍頭企業建立“現代農業產業聯盟”,引進了綠色產品種植技術9個、“嫁接”無公害蔬菜種植模式4個,因農業而前來考察、洽談的客商絡繹不絕,以黃瓜為基礎的食品工業項目應運而生,擁有1.5萬畝黃瓜種植的王杲鋪鎮也因此實現了一次歷史性地“蔬菜產業升級”,“黃瓜小鎮”正在充分的孕育之中。

打破一家一戶小生產,改變像布條一樣的零碎模式,在100萬畝農田上充分做“合”的文章,在平原得到了上上下下的認可和支持。

方向:平原農業的“組織創新”

與“供給改革”

今年,平原縣拿出相當大的精力來研究“鄉村人才”,召開基層幹部群眾座談會,沉到村莊地頭搞調研,開展糧王大賽、評選最美農民等各類農民競賽活動,結果顯現:農村的勞動者不少,但人才太少。縣委書記王洪霞分析認為:農民的孩子苦苦讀書,為的是考上大學、跳出農門;農民工都往城市和工廠奔去,有一技之長的當藍領、沒技術的幹髒活累活也不想回老家種那幾畝地。農業最需要人才,恰恰最難留住人才;農業最需要資本,恰恰最難吸引資本。農業的路子如果繼續“老樣子”走下去,鄉村振興之夢很難實現,農業大縣的出路很難找到!

有勇氣就會有奇蹟,有夢想誰都了不起。今年,平原縣有意識地把農村黨支部領創合作社之後,黨組織完全能夠代表村民、完成能夠說了算的這些地,打包向外推介、以多種視角與龍頭企業“聯姻”,很快引起了許多農業界高端人士的極大興趣。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全國科學施肥技術專家組組長張福鎖,青島農業大學副校長牟少巖等專家,先後帶團隊到平原調研合作,達成了許多農業科技領域的合作項目。

平原縣委、縣政府“用心插柳柳成蔭”,主動找上門來的大型龍頭企業隔三差五就有一家。尤其今年“秋分”縣裡為農民過豐收節的這天,許多涉農企業到平原展示科研成果,有的直接“倒插門”,選擇平原作為高品質農產品種植試驗基地。與此同時,在前不久舉辦的“平原縣百名博士回故鄉暨百企聯百校”活動中,也來了不少農業類博士。他們一致認為平原黃河水充足,土質肥沃,成方連片,四季分明,歷史上自然災害極少,土地逐步向農村黨組織流轉集中,非常具備“大農業”發展的良好基礎。

既要順勢、乘勢,更要蓄勢、造勢,鄉村振興需要為農業植入“創新基因”。縣裡經過認真分析、充分論證,決定拿出100萬畝良田實施大力度對外開放,搞一次大的“雙招雙引”活動,請院士來耕地、請博士來種田,打開縣門為龍頭企業建基地、為名優食品當源頭,通過“共營”促進“共贏”,通過“開放”促進“開發”,讓平原的百萬畝耕地一產裡面有二產、二產裡面有三產,三產裡面也有一產,呈現融合發展之勢。為此,活動定於11月19日至21日,對接洽談的會場就在全縣100萬畝耕地上,平原縣攜手“強企名校”開發共建百萬畝綠色農業生產基地研討洽談會,將成為平原農業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為開展好這次活動,縣裡做足深功夫,圍繞“共營”與“共享”,邀請全國農業高校、省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和電商、基金公司,到平原“看地”“結親”,縣裡將集中舉辦糧食產業、果蔬產業、畜禽產業對接研討洽談會,舉行鄉村振興報告會,組建“平原現代農業產業聯盟”,建立平原農業人才智庫。屆時,首農集團、中農新墾公司、中化集團、魯糧集團、壽光蔬菜產業集團、新發地、京東、阿里巴巴等知名企業將在平原匯聚一堂。

魯望集團董事長魏力曉,成為這次平原縣現代農業產業聯盟的“盟主”,在他的號召下,益海嘉裡、水發集團、東君集團、溫氏集團、雷沃重工等20餘家央企、500強企業、上市企業前來平原入駐聯盟。中農新墾(北京)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隨說:“相較於過去‘各自為戰’的‘力不從心’,我們更願意加入平原縣的產業聯盟,與眾多實力企業‘強強聯合’共贏發展! ”牧原集團投資7.8億元,在平原建設年出欄50萬頭生豬產業化項目。平原縣農業局長仇洪雷認為,隨著年出欄50萬頭商品豬養殖體系的建成,平原縣畜牧養殖產業已經站在騰飛的“風口”上。該項目一期預計2019年底投入運營,全部建成後,將成為魯西北地區最大的集飼料加工、養豬養殖、畜產品深加工為一體的現代化農牧生產項目。

“土壤汙染”和“綠色發展”是一對必須要解決的矛盾,面對農業高質量發展,必須打破土壤汙染與粗放耕種舊殼。平原縣委、縣政府鮮明提出:“要讓100萬畝耕地,成為無汙染、無公害的‘綠色淨土’。 ”張福鎖院士是中國農田土壤研究領域泰斗級專家,他正牽頭研究全國農業的綠色發展。得知這一消息後,平原縣委副書記孫豐勇多次前往中國農業大學拜訪張福鎖院士,每次見面都能談到一個話題上——農業綠色發展。感動於平原縣委、縣政府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堅定決心,張福鎖院士決定到平原看看,並在這裡設立中國農業大學的“科技小院”,對平原農田土壤進行改良修復,改善因過量施用氮肥而導致的土壤酸化,消除土壤重金屬汙染、病蟲害加重等一系列難題,徹底改善平原縣農業生產的生態環境。據悉,11月20日,中國農業大學平原科技小院將正式揭牌成立。此後,張福鎖院士將安排3名農學碩士入駐平原,對平原縣農業生產中的土壤修復工程提供專業技術指導,力爭3年內打造20萬畝無公害的“綠色土壤”。

王洪霞說,依託強企名校開發共建百萬畝現代農業綠色發展基地,平原縣將唱響農業經濟的“借智、融資、引才”三步曲。有一批院士、博士和高校、財團和他們“共享共營”100萬畝良田,他們就不愁農業的振興,再也不會守著耕地“不談農業”,今後的平原必是希望的田野。縣委、縣政府帶領基層黨組織和農民朋友,一定堅持走綠色高品質發展之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區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把“平原產”的糧、油、果、蔬、肉、蛋、奶擺上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甚至外國人的餐桌上。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參加平原“共享”農業洽談會時說,平原縣做出的這一探索帶有方向性、改革性、創新性,是傳統農區實施“農業突圍”、農業供給側改革、有效推進鄉村振興的創新之舉,這不但是平原的一條路子,也是很多糧食、蔬果主產區的一條路子。

□金吉鑫張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