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張作霖在東北畫了一個圈:“東北特區”崛起

歡迎點擊上方關注“東北城市”↑↑↑

100年前,張作霖在東北畫了一個圈:“東北特區”崛起

張作霖是中國近代史上爭議較大的軍閥之一,他“賣國”也好,“護國”也罷,已經爭論了百年。但張作霖對東北經濟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其“東北經濟特區”的模式,讓東北富得流油。但遺憾的是,張作霖的黷武又讓東北經濟徹底衰敗了。

100年前,張作霖在東北畫了一個圈:“東北特區”崛起

與日本秘密經濟合作

張作霖是窮苦出身,他是由流浪兒到清兵,再由清兵到地方“保險隊”的頭目。最後接受清政府的改編,又做了地方巡防營的統領。他通過參與鎮壓辛亥革命,乘機進入統治中樞省城,並很快轉身成為民國的新貴,成為掌管東北軍政的邊疆大吏。

張作霖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爭議較大的人物之一。對張作霖的爭議,根本性的問題是他與日本的關係。在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正值日本大肆向中國擴張勢力階段。張作霖作為東北軍政的最高統治者,是無法迴避與日本的關係的。

對於張作霖與日本的關係,一種觀點認為張作霖是“民族英雄”,另一種觀點則說他是“賣國求榮的軍閥”。出現這樣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方面是研究不夠深入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政治意識使然。張作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這裡不再爭論,但張作霖對中國東北的經濟貢獻,確是不可磨滅的。

100年前,張作霖在東北畫了一個圈:“東北特區”崛起

在張作霖掌管東北的十幾年裡,沒與日本簽訂任何“喪權辱國”之密約,但卻與日本簽訂過很多經濟合作協議。在張作霖被炸身亡前,就曾親自與日本簽訂了滿蒙新五路中的延(吉)海(林)、洮(南)索(倫山)兩條鐵路的《承造合同》。後又下令交通部次長兼航政司司長趙鎮,與滿鐵簽訂了長(春)大(賚)線的合同。如果因張作霖與日本簽訂了鐵路承造或其他經濟合作的合同,就下結論說張作霖投靠日本,顯然是不能成立的。

只要我們稍稍打開張作霖與日本關係的大事年表就會發現,張作霖與日本的關係更多的是抵制和抗爭。據日本愛知學院大學教授水野明的研究,張作霖為抵制日本通過土地商租侵略中國,曾以東三省巡閱使或省長的名義,公佈法令、訓令、命令、密令、通令、指令、取締令、敗訴令、通謀、訓示、佈告多達359項,嚴禁向日本人出賣或商租土地。這些法令的實施,在抵制日本在中國東北擴大侵略勢力方面,無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00年前,張作霖在東北畫了一個圈:“東北特區”崛起

政府集資建“東北特區”

在張作霖統治時期,東北三省是我國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之一。這除了客觀上東北有充足的土地資源優勢和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外,統治集團實行有效的行政管理,也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個時期,東北經濟發展成就突出。

在張作霖就任之初,東北三省的金融、財政狀況十分危險,而一些奸商乘機漁利,更加重了金融市場的混亂。1917年,僅東北奉天省就積欠內外債達1200餘萬元。以張作霖為首的奉天當局,首先是從整頓金融財政入手。在整頓金融財政過程中,除實行“改行大洋 ”、“幣制統一”等措施外,也採取了非經濟手段的措施。經過苦心經營,東三省財政狀況逐漸好轉。財政經濟狀況的好轉,以奉天省最為突出,奉天省在1918-1921年間,出現了“人民生活比較充裕,經濟比較穩定”的局面。

財政有了盈餘後,錢往何處用?在奉天省內部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意見:一派主張“利用此充足之財政”,集中精力“振興實業,發展教育,澄清吏治,擴大交通,鼓勵屯墾”,以“固根本而圖發展”。另一派則主張擴充軍備,向關內擴張勢力。不過這兩種不同主張在1920年前還沒有公開正面衝突,對經濟發展也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

100年前,張作霖在東北畫了一個圈:“東北特區”崛起

這個時期,張作霖也曾說過:“凡國家若想富強,哪有不注重教育與實業,而能成功的呢!”1924年1月,張作霖又召集東三省軍政官員討論經濟發展計劃,決定三省聯合集資2000萬元,一年內開辦10個官辦工廠,20個採礦業等等。以上這些,其實這就相當於現在流行的“經濟開發特區”。

張作霖還成立了東三省交通委員會,負責統一建設和管理東北鐵路。鐵路交通和工農業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對內的商業往來和對外貿易。以對外貿易為例,其指數如1918年為100分的話,那1923年則增到236分,1928 年又增到440分。從1903年到1930年的28年中,中國其他地區對外貿易額僅增3倍多,而東北則增加了30倍。若以人均貿易額對比,東北是中國其他地區的3倍。在張作霖和張學良統治的1921年至1931年,東北自建的錦朝、打通、開豐等10條鐵路,營業里程共計1521.7公里,佔全中國鐵路總長度的10%以上。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100年前,張作霖在東北畫了一個圈:“東北特區”崛起

打仗打垮了東北經濟

東北經濟的好轉,也促使張作霖擴張野心迅速膨脹。他大肆整軍經武,決心再戰。遺憾的是,奉系軍閥集團在內戰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軍費支出也越來越多。以奉天省為例,1922年軍費支出為2040萬元,佔年支出總數的81%。到1926年,軍費支出增至大洋7032萬元,佔年支出總數的95%。

在這一時期,張作霖不得不把省庫裡的大部分硬幣運到其統治區之外的戰區充作軍費,(因為奉票在那裡一文不值)。很快,東北三省就出現了貨幣貶值、工業企業倒閉和商業全面蕭條的現象。在1927年第一季度,奉天省城就有400家店鋪倒閉。這個時期,農民除承擔官方規定地稅之外的附加稅,竟佔實際賦稅負擔的88.7%,附加稅多是以戰爭為名徵收的。這樣,東北一度出現的“倉廩足,治安寧”的現象不見了。

考察張作霖統治時期經濟建設和軍事行為的關係,可得這樣結論:一是經濟發展速度越快,張作霖等人軍事擴張思想就越膨脹。經濟實力越強大,其黷武的軍事規模就越大。二是軍事行動越頻繁、規模越大,導致經濟建設投入越來越少,經濟週期越來越短,最後經濟在軍事擴張的過程中逐漸衰敗。

100年前,張作霖在東北畫了一個圈:“東北特區”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