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去醫院看病,不論病情輕重,首先都是抽血?

富春一凡


相信大部分人去到醫院看病的時候,醫生第一時間可能就是叫你先去抽血檢查一下,然後再來確診,有一些人也許比較害怕抽血,尤其是女生,另外還有暈血的人群也會害怕抽血。而有些人認為患的也不是什麼大疾病,醫生經常讓抽血是不是坑錢啊?

眾所周知,西醫需要尋找依據來驗證病情,需要採用客觀的科學依據的來證實,然後再結合醫生的臨床經驗和按照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出一個合理的治療方案。

人體的血液遍佈全身,在身體裡的各個部位以及組織中流通,它對人體的代謝活動、調整和維護機能各項工作運轉以及內外部環境的均衡極其重要,倘若身體出現了不正常的狀況,其實從人體的血液中就會很容易表現出來,所以抽血檢查其中的細胞變化,能夠輔助判定人體組織的一個病變現象。

其實抽血就是西醫上所說的客觀依據!

另外,與其他的一些輔助檢查相比較,比如一些比較高級的醫學設備檢查,CT、核磁等,抽血檢查卻更方便快速,而且對於普通人來說,驗血的費用不是很高,在可接受的範圍內。

因此,很多的醫生首先都會先讓病人去驗血,但是有一些比較輕微的疾病,按照臨床經驗可以判定的,醫生並不會叫患者去驗血。

二、關於抽血的注意事項!

1、抽血之前,避免進行比較激烈的活動以及過於勞累;

2、其實很多人都知道,抽血檢查需要空腹進行,以免出現誤差;

3、如果是暈血的病人,建議備好糖果,有利於緩解抽血後的暈血症狀;

4、抽完血以後,建議棉籤按住針孔超過5分鐘,避免手部直接接觸傷口,倘若抽血後有淤血腫塊出現,採用熱敷的方式可解決。

肝火旺盛以及備孕、溼氣重、腎虛、衰老、三高、肝病、皮膚病等等,應該怎樣調理最有效?

康愛多每天為您推送各種專業健康的知識,讓你瞭解更多的健康資訊,走出用藥誤區!


康愛多掌上藥店APP


我剛剛就接診了一個病人。讓我們通過這個患者的例子來看看為什麼到醫院去以後首先就需要做化驗檢查吧。

這位患者是一位女性,38歲,從早上開始就感覺上腹痛,還嘔吐了幾次,一直持續不緩解,到了下午感覺症狀加重,於是到醫院來就診。

首次接診的醫生不是我,只開了一張腹部彩超申請單,就下班走了。

等我看到彩超檢查結果,顯示為:肝內膽管結石、膽囊小息肉、胰腺飽滿。

我初步詢問了病史以後,告訴患者,光做彩超不行,還需要抽血化驗。病人明確拒絕,並提出了以下理由:

1 症狀就是胃痛,以前也有胃痛,打針就好了。現在只需要打止痛針,不需要做檢查。

2 3天前就查過血(後來詢問是因為看咳嗽),檢查結果一切正常,現在再抽血是重複檢查。

3 夫妻兩人是農民,剛過來打工,身上只有幾百塊,所剩錢不多,彩超已經花掉100塊,付不起檢查費了。

然而腹痛真的不是僅僅只有胃痛那麼簡單,我大約解釋了十幾分鍾,列舉了可能的危險後果,患者家屬根本聽不進去。我只好表示,你不檢查,我就拒絕給你治療。

於是給患者開了血常規、血澱粉酶和肝功能檢查,一共78塊。(考慮到患者的經濟情況,已經把檢查項目儘量簡化,這已經是最經濟的方案了。)

血常規結果幾分鐘就能出:

第一項白細胞計數明顯升高,果然不是好兆頭。因為等其它的結果還需要大約1小時,所以先給患者輸上液,緩解疼痛症狀。我對患者說,藥費我可以替你節省一點,但是該做的檢查一定不能省,否則萬一誤診漏診,你的花費只會更多。

三組藥水一共74.1元,已經是我能找到的最便宜的了。

然而我能同情你,疾病來襲可不分貧富貴賤。後續的化驗結果顯示,怕什麼來什麼。

血澱粉酶升高,要考慮急性胰腺炎,這還是早期,往後會越來越高。急性胰腺炎是很兇險的疾病,如果發展成重症胰腺炎,病死率很高。只能建議住院治療。

患者輸液結束以後表示感覺稍微好一點,要回家商量一下。


類似這樣的“胃痛”患者我們幾乎天天都能遇到,如果沒有做必要的檢查,直接開輸液或者口服藥,讓我們想象一下會是怎樣的後果。

1 用藥以後好轉。患者評價:醫生太黑,幸虧沒有聽他的,否則冤枉花錢。

2 用藥不好轉,再做檢查發現有問題。患者評價:醫生水平太差,冤枉花錢,病還沒治好。

3 病情加重。患者評價:我要打官司,告醫生誤診,要賠償。

我們每天要接診幾十個病人,一年下來看過的病人可以上萬,假設誤診率僅僅為百分之一,那也意味著每年都可能有100次機會成為被告。用“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來形容醫生接診病人時候的心情,是再恰當不過了。

現在的醫療環境、醫療條件跟二三十年前比是完全不一樣了。人們對健康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再拿過去“一根針,一把草”那種條件來治病肯定是不行的了。做更詳細的檢查對患者也是更負責任。請記住我說的話:用藥可以想辦法省,但是該做的檢查,一定不能省。

歡迎關注鄭醫生百嗑,關注身邊的健康話題。


鄭醫生百嗑


先明白一個概念,去醫院抽血,就是抽血化驗,而通常所說的驗血,在醫學上屬於實驗診斷學,它是應用物理、化學、生物、生化、免疫、遺傳等技術和方法,對人體血液進行檢驗,以獲取疾病原因、病理變化、器官功能狀態等資料,協助疾病診斷、病情觀察和療效判斷的學科,驗血只是實驗診斷學學科裡面的一部分。採集的血液標本,會送到專門的醫學實驗室,然後檢驗科檢驗師會根據臨床醫生的要求使用各種儀器、顯微鏡等對血液進行分析。

為什麼現在去醫院看病,一般都會先抽血檢查呢?

首先,西醫學是一門循證醫學,又稱實證醫學,是遵循證據的醫學,其核心是在臨床診療中,對病人的診治以客觀的科學依據為證據,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最好的研究證據,並結合醫生本人的臨床經驗,同時考慮到病人的願望,將上述三者綜合考慮,制定每個病人的具體診療護理措施。

可見,西醫學的診療過程是建立在客觀依據或者說,證據的基礎之上的,醫生根據這些客觀依據,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和專業技能,最終給病人制定出合適的治療措施。

驗血就是醫生獲取這種“客觀依據”最普遍手段之一。

血液不斷在全身循環,流經身體各個重要器官,滲透到各組織中,參與人體的新陳代謝,調節和維護人體各處機能活動和內外環境的平衡,人體各部位稍有異常改變,都會由血液攜帶其各種信息傳達出來,故檢查血液中各種細胞成分的量和質的變化即可協助判斷機體各種組織器官的病變情況。

通常的做法,是血常規化驗。

血常規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血常規檢查,是一種針對血液檢查的最為常用的方法,它主要是針對血液中的細胞數量和形態所做的檢查。通常需要針刺法採集血液,測定血液中的細胞數量,檢查紅細胞、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和白細胞分類,進行血塗片等操作,依次進一步觀察血液中細胞的形態大小等。

本問答的提問者似乎帶有抱怨不滿的情緒:”不論病情輕重都先要抽血。”其實,血常規檢查速度非常快,不少疾病的前期症狀都可以通過這項檢查及時發現,比如,感冒發熱,血常規可以區分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貧血的基本檢查就是血紅蛋白和紅細胞的各項指標;血小板檢驗身體各部分的止凝血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排除血栓風險;血液系統疾病更是能夠從血常規檢查中看出端倪,血常規檢查對很多疾病的及時發現和治療都有積極意義。

血常規檢查僅僅只是血液檢查中的一項,抽血檢驗還包括,血生化檢查,血液免疫學檢查,包括,血糖、血脂、肝腎功能、心肌酶、血沉、血流變,腫瘤標誌物,等等。


麻醉超人鋼鐵俠


不知你有麼有發現,現在即便去中醫院,也離不開抽血、化驗種種!這不免讓人納悶,中醫不是望聞問切就可以搞定一切?實際上,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西醫、中醫都少不了這種“證據”——依據抽血、化驗得出的一些客觀依據。

正是根據這些依據,醫生才能對患者的病情有一個全面的判斷——自己的經驗+病人的外在體徵+抽血、化驗、CT、磁共振等等客觀數據的報告。

作為患者,不應該對此產生過多的質疑,比如質疑醫生,“我前天剛抽血,為啥今天還要抽?”

一些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咳嗽症狀、發燒症狀在一天之內可能反覆變化,醫生光從外觀無從確定病因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支原體肺炎等等時,只能再度依據抽血化驗等手段查證自己的推測,即便兩次抽血化驗只間隔1天而已。


遼瀋名醫頭條號,用心說健康!先關注,再來邀請醫生互動答疑吧!


遼瀋名醫


血檢查真的很有必要嗎?

我們就以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感冒)為例,無論是病毒性感染還是細菌性感染,它的臨床表現多無特異性,都是發熱、咳嗽、咳痰、流鼻涕、打噴嚏等等。只有通過血常規檢查才能進一步判斷其屬於感染的哪一種類型,針對其血象的變化還可以大體判斷病情的輕重。要想進一步瞭解病情的輕重還要結合影像學的檢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拍個片,一般指的是胸片,以確定其是否發展為肺炎。最後,綜合病人的症狀、體徵、檢驗、檢查的結果以確定具體用藥、療程及預後。若無檢驗、檢查的結果,僅憑病人的症狀和體徵,因個體差異的不同,每個人的耐受力不同,就極易漏診誤診,因此檢驗、檢查的結果在臨床診療中尤為重要。

此外,疾病發生髮展和好轉的過程中都伴隨著檢驗、檢查結果的變化,尤其是對於一些本身症狀不重的疾病來說尤為重要,比如慢性腎功能不全的病人。在疾病的早期可能症狀、體徵的變化不明顯,那麼這時檢驗結果的變化就很有意義。其次,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對於某些藥物的應用,比如環磷酰胺等,需要檢測肝腎功能,若服藥前肝腎功能正常,服藥後出現肝腎功能損害,臨床醫生則能根據檢驗指標來判斷是否可以繼續應用該類藥物。

更加重要的是,在患者就診期間醫生要求抽血有時候也有助篩查出患者所存在的隱性疾病,這些疾病早期往往是沒有臨床症狀的。記得在實習的時候呼吸科門診來了一位23歲的年輕小夥兒,僅僅因為發燒、咳嗽來就診。大夫要求他抽點血做一個生化全項檢查,當結果出來的時候,大夫已經被驚的說不出話來。因為血液裡的肌酐已經達到1000μmol/L(正常值範圍為53-106μmol/L),這個指標已經達到腎衰的標準了。門診大夫當即把他收住院治療。經過後續進一步檢查以及腎病科會診,最終診斷為慢性腎衰竭。

由此可見,就診時抽血檢查是很有必要的。能幫助我們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避免了病情被延誤,為生命爭得寶貴的治療時間。

本期答主:宋豔琦 醫學碩士


杏花島


我在臨床當護理人員6年,經常聽到患者抱怨,醫生怎麼我一住院就要抽這麼多血,作為患者來說難免有這種想法也是正常的,因為大部分患者不懂醫學,血液在我們大部分人的認知裡是很寶貴,稀缺的,其實抽血化驗的血液是很少的,大概10毫升左右能把常規體檢的血液項目都檢查到,是沒有任何影響的,所以大家完全不要擔心抽掉一點血液對身體造成影響,解釋一下去醫院看病抽血化驗的必要性:


(一):通過化驗血可以大致瞭解身體的狀況,有許多指標能反映身體各個器官的功能,幫助醫生觀察治療效果,為臨床提供準確,科學的診斷依據,但也並不是確診的唯一指標,驗血不是萬能的診斷方法,但是提供了比較大的輔助作用。

(二):常規去醫院住院治療所抽的項目具體是:1.血常規(是否有炎症的感染,貧血,白血病等),2.血凝(化驗血液流動和凝結能力是否正常),3.肝腎功能(檢測肝臟和腎臟有沒有損傷),4:乙肝(有無乙肝感染)等這些常規體檢項目,如有結果異常還需進一步抽血化驗。


(三)常用的抽血項目有上百項,分兩大類:一種是非特異性指標,如果某些指標升高或減低,可以支持或排除某些疾病診斷,另一種是特異性指標,即某種指標指標升高或降低(隱形或陽性),可以診斷或排除某種病。

臨床的抽血快捷而準確,為疾病的診斷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技術含量在高超的醫生也必須靠抽血化驗的結果來做重要參考,沒有哪個醫生能看了患者就知道身體內的血液狀況,必須通過化驗才能得到可靠的參考。

歡迎大家多多評論指出不足之處。


護師姐姐講健康


不可否認,僅根據病人的症狀某些檢查是可做可不做的,最終選擇做哪種檢查完全取決於醫生的經驗和喜好。從病人的角度來說:若某一檢查的結果是陰性的,他們就會認為這一檢查是亂檢查、是不必要的檢查,自己白花了錢;給自己看病的醫生是不負責任、黑良心的庸醫。若某一檢查的結果是陽性的,他們就會認為這一檢查給自己查出了病,這錢花得值,給自己看病的醫生有水平。是負責任的好醫生。但是,從醫生的角度來說:某一檢查的結果無論是陽性還是陰性,都使他們對疾病的最終診斷接近了一步;如果是陽性的結果,則直接明確診斷了疾病的診斷;即使是陰性的結果,至少也排除了某一種疾病的可能性。要知道:現在有些比較隱匿的疾病往往是被排除了所有的可能性後,才被最終確診的。



這個情況不是百分之百,但是在西醫院的門診和住院部,來到醫院先抽血化驗的情況確實很多很多。但是中醫門診就相對少很多。



我們先說西醫院,西醫本身就是實驗醫學,通過對體內血液的數據統計,設立出醫學參考值,能夠化驗出患者的異常指標。在確診和治療上有很大的參考意義。比如最常見的白細胞值,就是參考炎症的重要數值。治療前和治療後做對比,能夠很明確的瞭解病情變化。

在住院部的話,抽血化驗是硬性要求。得有各個生命指徵的依據,以後再次住院也會有參考。還可以用於解決醫療糾紛。



在中醫門診是用抽血化驗最少的,一般人們去了把脈,問問病情開出中藥或者針灸,病人就走了。

不過,對於有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在做針刀治療前,還是要化驗血的。


忱視角


並不是所有的檢查都要抽血,這個提問就有毛病。一般只有在炎症,貧血,妊娠,肝腎疾病,未知原因的身體異常才會抽血化驗。畢竟驗血是最便捷有效的檢查方式,而且也並不是很貴,速度也快。總不能一得病,大夫無法第一時間判斷,就用腔鏡來檢查吧。血液檢查後結合問診,叩診,聽診信息,如有必要還會進行尿,便,B超,ct,核磁等檢查。


你得火龍



首先,住院病人是需要全部抽血化驗的,目的①瞭解身體狀況②排查診斷疾病③鑑別診斷④以備舉證倒置。門診病人是根據病情需要選擇性抽血化驗。而且大多數病人醫生也不會囑抽血化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