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將成為廣州下一個“雪松控股”?

誰將成為廣州下一個“雪松控股”?

廣州是世界500強進駐的重鎮,也是民營經濟發展的沃土。資料圖片

2018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廣州之夜”第四次驚豔上演。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廣州之夜”首次由企業主辦。剛剛晉升“世界500強”不久的廣州本土民營企業雪松控股,在達沃斯論壇上與廣州一道站上了“世界舞臺”。

雪松上榜是廣州發展土壤肥沃的有力印證。作為一座經濟體量超2萬億的國家中心城市,廣州是世界500強搶灘駐紮的重鎮,也是全國民營經濟發展的重鎮和先行地,是一片創新創業的沃土。

而與雪松控股躋身世界500強同樣備受關注的一個懸念是,廣州何時能誕生下一個民營世界500強,誰又是具備潛能的衝刺者?

骨幹企業是廣州集聚科技創新力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中流砥柱。在廣州著力建設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最好的地區,推進新一輪民營經濟大發展的新徵程裡,如何培育更具競爭力、影響力的大型民營骨幹企業網絡是一個重要課題。

有專家認為,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移動互聯網等新興領域,廣州民企軍團已形成“崛起之勢”。政府正在加強政策引導,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加強人才、技術服務等措施,未來可進一步鼓勵企業利用產權市場組合民間資本,開展跨地區、跨行業兼併重組,走上全球化發展之路,進一步壯大一批特色突出、市場競爭力強的民營骨幹企業集群。

統籌:餘秋亮 昌道勵 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餘秋亮

既要“星星”,也要“月亮”

在今年美國《財富》雜誌發佈的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廣州共有三家企業上榜。其中有中國南方電網和廣汽集團兩家“老牌國企”,紮根廣州21年的民營企業雪松控股憑藉327億美元的年營業收入首次入榜,排名第361位。

去年,廣州民營經濟增加值8563.09億元,佔GDP的近四成。

“雪松的上榜,不僅是企業實力的體現,也是廣州城市營商環境、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之一。”一位不願具名的專家對記者表示,“與此同時,只有一家民企上榜,也反映出廣州民營經濟發展的一個痛點——‘星星多,月亮少’。”

而在全國工商聯發佈的2018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前20強中,廣州只有雪松一家。前100強中,廣州則共有三家。相對其他一線城市而言,還存在差距。

“這跟廣州以前的產業結構有關,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廣州的日化、汽車產業多以國企、外企為主。作為千年商都,商貿產業過去則是以批發市場居多,大型民營企業少。”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毛豔華說。

他舉例說:“比如電子科技、互聯網、金融等新興產業,都是在過去十幾年時間裡產生的,這些領域的企業,都有其自身的外圍環境。”

另外,雖然廣州不乏實力民企,但從更廣的範圍來看,仍然存在“顯示度”不夠的挑戰。

去年,廣州市政協一份《關於大力扶持發展民營先進製造業,促進廣州實體經濟上新水平的建議》提案提出,廣州有許多優秀的在本地發展起來的行業或細分領域的“單打冠軍”,如在現代注塑裝備製造業領域保持世界領先的博創智能;國內最大,也是第一家上市的改性塑料企業金髮科技;國內測繪信息技術裝備領域保持第一的廣州中海達衛星導航技術有限公司;市場佔有率超過30%的威創視訊科技有限公司等等。但由於對廣州民營製造業的總體宣傳和企業自身主動宣傳都不夠,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還需進一步提升。

“加快培育大型骨幹企業集群,對廣州來說意義重大。”一位專家對記者表示,“在全球專業評級機構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中心(GaWC)最新城市評級報告中,廣州是全球55個世界一線城市之一,排名第27,國內排名僅次於香港、北京、上海、臺北,這充分體現了廣州的城市綜合發展水平。在此背景下,廣州更需要一批與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大型民營企業來支撐,讓民營力量在廣州經濟發展中充當更重要的角色。”

他認為,大型骨幹民營企業一般在研發和技術上走在國際前沿,並通過技術溢出和產業鏈帶動,不斷吸引上下游企業在周邊集聚,形成集聚集群集約發展效應,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堅實支撐。另一方面,旨在邁向國際大都市的廣州,也需要骨幹企業參與帶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度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參與到更全面、更高層次的國際合作中,在世界舞臺上發出更響亮的“廣州聲音”。

新領域新潛力

日前,由53家民營上市公司為主要股東組成的廣州民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民投”)與日本京都大學創新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京都大學創投”)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中日及第三國市場共同推進科技項目孵化。

“廣州市政府對生物醫藥產業非常重視,有將它打造成支柱產業的決心。”簽約當天,京都大學創投首席執行官室田浩司對於未來與廣民投、廣州的合作寄望道,“我們與廣民投正在醞釀中日生物醫藥產業園的項目。希望我們已經投資的企業,能夠帶著前沿技術落戶廣州,利用廣州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政策發展起來。這些企業都對中國市場非常感興趣。”

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廣州產業結構調整正在提速。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移動互聯網等新興領域,廣州民企軍團已形成後發崛起之勢。

廣州市委統戰部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市電子商務企業的95%、機器人企業的90%、生物醫藥企業的90%、大數據企業的90%、物聯網企業的85%是民營企業,民營經濟向高精尖製造領域躍遷趨勢日益明顯。而在今年上半年,民營經濟完成增加值4200.41億元,其中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完成產值1756.76億元,同比增長4.8%,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20%。

本次廣民投與日本京都大學創投的合作,正是廣州生物醫藥發展潛力的體現之一。目前全市已形成了118家藥品生產企業、592家醫療器械生產企業、700家生物與健康高新技術企業的產業規模集群,其中包括了香雪製藥、萬孚生物、達安基因、金域檢測、百奧泰等紮根廣州的民營企業行業翹楚。數據顯示,2017年,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增加值達600多億元,生物醫藥製造業總產值近400億元,增長速度達到23%。

而在《關於大力扶持發展民營先進製造業,促進廣州實體經濟上新水平的建議》的提案中,把目前廣州產值在50億元以上的民營製造企業進行了全面梳理,最終確定了海大集團、立白集團、金髮科技等企業,是“在若干年內有希望成長為500億甚至千億級的重點民企”。

這種“階梯型”的直接推薦,在廣州市政協的建議案中並不多見。廣州市政協經濟委主任顧澗清表示,通過調研選出的上述企業,所處的行業市場廣闊,有千億級企業的市場容量。如以海大集團等為代表的民營製造企業,其所在的行業市場規模巨大,而當前國內未出現佔市場絕對優勢的壟斷企業,他們完全有機會、有能力邁向千億級。其次,這些企業的現代管理體系完善,已完成家族企業向現代企業管理的轉變,對企業邁向千億級具有堅定的信心與科學的規劃。

“廣州出臺的民營企業政策對企業來說是一大利好。”顧澗清對記者表示,“但是有了政策,如何確保其落到實處,為企業真正帶來發展紅利,這是廣州下一步應該繼續做好的事情。”

廣州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章澤武對此表示認同。他認為,為充分發揮政府對民營骨幹企業的幫扶作用,應制定標準化的政務服務流程,對政策制定、實施和培育民營骨幹企業的效果進行有效評估,同時建立完善多層次的民營企業數據庫,並依託該數據庫對政策實施的效果和民營骨幹企業的培育進行跟蹤,從而達到有針對性且有效地“幫一批、扶一批、推一批”的效果,推動形成骨幹民營企業集群。

國際化期待

日前,廣州民營企業海大集團發佈了三季度報告。報告表示,前三季度,公司共實現飼料銷量789萬噸,同比增長25%,預計本年飼料總銷量超過1050萬噸,實現發展階段性目標。

作為全國最大的飼料企業之一,海大集團近年來的迅猛發展,與其堅持以國際視野進行產業戰略佈局密不可分。截至去年底,海大已在越南、印度、印尼、厄瓜多爾、美國、新加坡等國家地區設立子公司共30餘家,累計投資達2.4億美元。未來5年還計劃在海外投資項目13個,投資金額超3.5億美元。

“企業要發展壯大成規模,全球化是必經之路。”海大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企業進行產業鏈的全球佈局,有利於實現品牌、技術、標準、資源、管理和人才等多方面的全球整合,實現成本、質量和效益的優化。

“培育大型骨幹民營企業,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營商環境的優化是基礎,但更重要的是企業本身須‘練好內功’。”顧澗清對記者表示,除了在戰略上持續推進全球化發展外,企業還應以國際先進技術為依託,建立研發機構、加大創新投入,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和產業技術水平,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

可喜的是,通過整合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資源,推進“一帶一路”創新合作,廣州民營企業正在深度融入全球創新體系。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領域,一批原生的全球創新企業快速“起航”,從廣州出發飛向全世界。

未來農場是什麼樣?目前,在廣州極飛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極飛”)與500強企業拜耳、電商巨頭阿里的農村淘寶強強聯合下,全球首批9大“未來農場”示範基地已經開始運行,計劃在三年內推廣應用至超過20個國家,與超過100位合作伙伴一起,幫助至少三千萬戶農戶。

憑藉著釐米級RTKGNSS高精度定位系統、超低容量霧化變量噴灑系統等全球領先的無人機應用技術,目前,極飛的植保無人機已經在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美國、非洲等12個國家和地區運用,並在當地設立了研發機構或運營中心。

同樣取得突破的還有百奧泰生物科技(廣州)有限公司,其自主研發的BAT2094巴替非班注射液,可用於治療血小板凝集相關疾病,屬國內外均未上市銷售的國家1.1類新藥。同時,該公司在靶點篩選、抗體工程、治療方法開發、抗體生產等方面,已成功獲得多項國內外專利授權。“我們的目標是按照國際最高標準開發出優質醫療產品,惠及全球患者。”百奧泰首席科學官李勝峰說。

“今年,廣州出臺了《廣州市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這對於激發企業內在創新動能是一大利好。”有業內專家表示,廣大民營企業應抓住機遇,從“封閉式研發”走向“開放式創新”,建立和完善創新人才的激勵與評價機制,盤活創新資源,以創新驅動成長為具有較強全球競爭力的骨幹企業。同時,企業也應充分利用資本市場,通過併購等手段迅速擴張。要通過資本市場運用收購、兼併、重組等金融手段迅速擴大規模,實現對產業鏈的重新整合,達到跨越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