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流新一輪全球化蓄勢待發 “中國方案”成果亮相

中國物流新一輪全球化蓄勢待發 “中國方案”成果亮相

貨物總量和貨物週轉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2017年全年快遞業務量超過400億件居世界首位;全世界10大港口中有7個在中國;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過11000列……在剛結束不久的2018全球貿易與國際物流高峰論壇上,中國的物流業成績單格外亮眼。

作為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物流行業的重要配套會議,該論壇還發布了全球貿易與國際物流“中國方案”。不過,與會專家也指出,我國物流業還存在多重短板,比如,重要的國際化戰略性運輸通道尚未完全打通,進口資源整合能力和物流服務競爭能力與國外巨頭相比還存在差距,全球物流績效指數有待提高等。但新時期物流業發展的路線圖已經明確,瞄準物流業進一步開放,深入參與國際競爭,中國物流新一輪全球化蓄勢待發。

國際物流“中國方案”成果亮相

中國對外貿易近年來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數據顯示,中國先後與24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貿易伙伴遍佈全球23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7年貨物貿易總額達到4.1萬億美元,佔國際市場的份額在11%左右;服務進出口總額達到6957億美元,佔國際市場的份額為6.6%左右。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二大服務貿易國。

“全球貿易和國際物流互為依託和支撐,國際物流是國際貿易有力的保障。貿易的擴大,又為物流的發展開拓了新的空間。”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貿易司副巡視員吳君楊指出。

據介紹,我國物流行業規模快速增長。全社會貨運量從改革開放初期的32億噸,增長到480億噸。貨物總量和貨物週轉量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位。全社會物流總額從1991年的3萬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253萬億美元,增長了80多倍。2017年全年快遞業務量超過400億件,居世界首位。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的鐵路、公路運營總里程分別超過12萬公里和470萬公里。萬噸級以上的港口泊位有2300多個,全世界10大港口中有7個在中國。中國民用機場超過220多個,建成的鐵路專用線超過1.8萬公里。全國通用營業性倉儲面積超過10億平方米,運營、在建和規劃的各類物流園區超過1600多個。

國際物流功能逐步拓展。2017年中國跨境電子商務進出口商品總額超過900億元人民幣。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過11000列,航線65條,通達歐洲15個國家。

營商環境持續改善。今年5月,交通運輸服務增值稅稅率從11%下調到10%。時隔兩個月,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明確取消鐵路幹線路網建設運營以及國際船舶代理須由中方控股,進一步打開了物流領域開放的大門。

值得注意的是,當天論壇上,還發布了全球貿易與國際物流“中國方案”成果,包括已實現商業應用的冷藏集裝箱物聯網、自動化集裝箱碼頭的關鍵技術以及自由貿易區建設的中國方案等。

中國物流業發展迎來更大挑戰

不過,與會專家也指出,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以及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需求面前,我國物流業發展也迎來更大挑戰。

“貿易的重心正在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加快轉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說。據聯合國貿發會統計,目前全球55%以上海運的貨運量主要是在發展中國家的港口進行裝卸。

全球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也在加快推進。特別是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之後,全球基礎設施建設進入新一輪高潮。而今年10月,歐盟委員會則發佈歐亞大陸互聯互通倡議。此外,很多發展中國家也提出新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計劃,如哈薩克斯坦的“光明大道”計劃、印度尼西亞的“海洋強國戰略”。

在王微看來,國際組織、地區組織以及各國政府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將帶動全球物流地理格局的重塑。未來會有新一輪物流大通道、物流樞紐或者物流集群加速出現。

“全球貿易格局的變化,使得傳統的貿易物流服務發生新的變化。建立國際物流新體系,推動物流業轉型發展勢在必行。”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主任委員、交通運輸部原部長李盛霖說。

不過,我國物流業發展仍存在突出短板。“一些重要的國際化戰略性運輸通道尚未打通,部分國際運輸通道通而不暢,綜合物流樞紐缺乏,尤其是進口資源整合能力和物流服務的競爭能力,與國外業界巨頭存在巨大差距等。”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副會長楊洪義指出,對於這些挑戰和瓶頸,必須儘快找到解決之道。

在支撐貿易往來的重要通道中,海運、鐵路和航空運輸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從海運上看,航運金融支撐力不夠;從鐵路上看,產業集聚還不夠;從空運上看,通關便利化程度也有待提升。這些對物流產業發展形成了很大制約。”天津市交通運輸委員會黨委委員、副主任劉道剛指出。

新一輪技術革命對於全球物流體系的運行、發展、創新所帶來的影響非常深遠。在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任陸靖看來,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帶動新技術、新業態不斷湧現。而目前通曉國際法則,具有貿易物流管理、金融、信息技術等知識的新型貿易和物流人才仍然缺乏。

新時期物流業發展路線圖明確

“中國推動更高水平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腳步不會停滯。這對新時期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和物流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說。

新時期物流業發展的路線圖已經明確。劉小明透露,要把創新能力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全力推進互聯網+高效物流融合發展。堅持全面開放發展,推進物流領域開放向縱深發展。積極參與跨境電商、區塊鏈等貿易服務,更深入地參與國際競爭。

此外,還要緊扣消費升級趨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物流業與生產製造、商貿流通、進出口貿易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努力提高物流全過程的低碳化、綠色化。

“促進國際物流將降本增效,交通運輸大有可為。”楊洪義指出,要全面建成安全、便捷、優質、高效、綠色、智能、一體暢聯的運輸服務體系,推動現代物流的智能化、集約化、協同化、全球化發展,打造一站式國際物流生態圈和一體化物流運輸鏈條,實現國際貿易貨暢其流,效率最大化。

值得一提的是,王微表示,全球物流績效指數長期徘徊在20多名。“未來中國政府需要在政策環境打造和促進物流企業創新方面給予企業更多支持。”

針對中國內地港口在航運金融業上的發展短板,劉道剛建議,進一步發揮船舶融資、船運保險、資金結算以及衍生品效應。此外,還要提高產業集聚能力和通關便利水平。

“中國物流業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提升和發展空間,這同時也意味著中國企業與其他國家企業,還有眾多市場合作機會有待進一步發掘。”吳君楊指出,比如適應消費升級的需要,中外企業可以合作,將來自五大洲的商品送到中國消費者手中;中歐班列“重去輕回”,運營公司可以和相關國家大型的生產製造企業進行對接,開發定製服務產品;提高貿易的便利化水平,為中國與貿易伙伴帶來物流實效與商機。

“未來15年,中國的進口商品和服務將會超過30萬億美元和10萬億美元。這將帶來大量的物流需求,也將倒逼港口、航運、進口口岸大幅度提升服務質量。”上海海事大學校長黃有方說。

在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俞曾港看來,未來,客戶需求由同質化向定製化發展轉變,物流供應商應致力於提升服務品質,實現客戶體驗的最優化。將服務從追求量,向追求質轉變;從提供單一的服務產品,向提供個性化、定製化的服務轉變;從提供港到港服務,到提供門到門服務轉變。“此外,傳統的經營理念是大而全、單打獨鬥。如今更注重協同發展,在資本與技術的推動發展下,國際物流業正在快速發展。服務方式將由單一經營向基於共享共贏的物流生態圈發展轉變。”

來自:中國道路運輸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