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鏡微創技術有助於大腸癌的早診斷、早治療

内镜微创技术有助于大肠癌的早诊断、早治疗​廣東大腸癌發病率逐年上升,多數因它轉變而來 羊城派5小時前近日,“2018南方消化疾病及消化內鏡國際論壇”在廣州召開,會議圍繞消化內鏡以及消化疾病兩大主題,展示了消化疾病最新進展和近年出現的內鏡下診療新技術。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劉思德教授介紹,近年來,廣東地區大腸癌發病率逐年上升,而內鏡微創技術有助於大腸癌的早診斷、早治療。劉思德教授介紹,大腸癌是近年來廣州市發病率增長最快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胃癌、食管癌、肝癌發病率都在逐年降低,只有大腸癌發病率在逐年上升。大腸癌早期很少出現明顯腹痛腹脹等症狀,至少80%-95% 的大腸癌都是從腸息肉一步一步“進化”過來,需要5-15年不等,但有些人也可以進展得很快。這個過程中,及時發現腸息肉後切除,能將大腸癌前病變消滅在搖籃中。大腸息肉是腸黏膜表面的一種隆起性的病變,就像長在腸管內面的“肉疙瘩”。小的只有幾毫米,大的可有數釐米;數量上從1個至數個不等,甚至整條腸子都是,如家族性息肉病。劉思德表示,目前 ESD(內鏡粘膜下剝離術)可直接將消化道內的息肉、癌性病變切除,達到無需開創將癌或者癌性病變玩去根除的效果,根除率在95%以上,但需要早期發現病灶。因此他建議,45歲以上的人群應做一次腸鏡篩查,及早發現病變。由於結腸鏡檢查前需要住院、清腸等,很多人並不接受。自2015年廣州市開展大腸癌防控至今,願意做結腸鏡的患者比例從最初的13.9%僅增長到現在約22%。目前無痛結腸鏡檢查非常成熟,檢查過程中幾乎沒有痛苦。醫生也在不斷提高自身技術,尤其是大腸鏡的ESD微創技術。此次大會就安排40餘名國內外知名內鏡專家演示內鏡手術操作,方便醫生交流學習。(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專家提醒,以下症狀提示可能患有腸息肉▼▎便血最易於痔瘡混淆。腸息肉的出血常是混雜在大便中間的,呈暗紅色;痔瘡引起的便血多是在大便後滴血,血色為鮮紅色。▎大便習慣改變可有大便時間、次數的改變,或是出現便秘,不明原因的腹瀉等。尤其是便秘和腹瀉交替反覆出現,並伴有腹痛。▎大便形狀改變息肉壓迫糞便,大便形狀會變細,或是出現扁形,中間有凹槽,有的還會出現血痕。來源|羊城派題圖|視覺中國責編|崔文燦運營人員: 周卉 MZ019中國人最容易患哪種癌?答題贏抗癌保障金相關搜索廣東養老金調整直腸息肉發病率兒童大病發病率廣東高考分數線尿毒症的發病率廣東退休金上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