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修兵
這個問題和之前有人問的,雅克薩之戰後為什麼康熙不滅了沙俄一樣,都是過高的估計了滿清的能力,過低的看了沙俄了。
自從康熙和沙俄簽訂了將貝加爾湖區域讓給沙俄的《尼布楚條約》後,滿清認識到了,自己基本是沒有和沙俄作戰的能力的。
在前邊的雅克薩之戰中,康熙以五千八旗精銳(有資料說是20000人)圍剿幾百個由沙俄土匪,小偷,流氓在內的土匪兵和一個匆匆建立的小城堡足足打了兩年,以此時尚未衰落的滿清軍事力量拿十倍乃至20倍的兵力且配備了大將軍炮(射程遠於俄軍火炮)久攻不下,最後靠著最原始的圍困令對方糧盡彈絕才勉強將城堡攻克,自己也有了很大的損失。
當時的沙俄,興辦西式大學,出版份報紙,改組了保守落後的東正教,大力倡導文化、科研的言論自由。擁有眾多的世界水準的文化和科技人才。沙俄軍隊和西方各國的軍事實力相差不大。其艦隊擁有先進的戰船,陸軍配置近代火槍和火炮,向西敗了軍事強國瑞典,向東,沙俄逐漸的將觸角擴展到了中國的邊境,其軍事實力真的不是所謂兵威正盛的乾隆可以應付的了。
之所以當時沒有爆發中俄戰爭,只是因為沙俄當時的重心在歐洲,所以當時並沒有舉國朝著滿清南下,在他穩定了歐洲邊境之後,沙俄已經擁有了光靠著輸送到遠東軍力就能席捲東北,兵臨山海關實力,事實上,他也做了,沙俄亡中國之心正在實施,這支力量一旦和滿清遭遇,恐怕勝負很難預料。
而乾隆收復了新疆,是集他父,祖三代共同努力的,而他之所以能收復新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準格爾內亂,否則憑他的能力能不能收回,還是很難說的。當新疆平定以後,朝野上下對其的認識就是,偏遠地帶,是在是不好控制,甚至還有些得不償失的感覺,又怎麼會去打西伯利亞那種荒無人煙的地方?
滿清對統治著的漢地十八省事實上已經心滿意足了,這是全世界都數的著的肥沃土地,而他們之前居住的地方已經很是寒冷不堪了,再往北去,滿清是沒力量,也沒有興趣去打,就算打了也不一定打的下來,這就是為什麼滿清不去西伯利亞的原因。
關河南望
你只看到乾隆收復了新疆,卻沒看到乾隆收復新疆背後面對著朝廷中多少反對之聲。乾隆本好大喜功,朝臣對其連年用兵本已經有非議,而新疆遙遠,一方面行軍困難,補給線漫長;另一方面縱然攻下也難以久守,就連乾隆自己在平定新疆後也說道:“新闢疆土如伊犁一帶,距內地遠,一切事宜難以遙制。”
新疆古稱西域,正是在乾隆手中,這一片“新闢疆土”得了個新疆的名字。我們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其實新疆離中原雖然有些距離,但作為古絲綢之路的中樞,直聯中亞,其戰略地位還是非常重要的。乾隆平定新疆,其主要意圖不是為了統治這一片土地,而是為了預防更西邊的眾汗國無止境地蠶食邊境。
乾隆的苦心,並不被朝臣們所認可。想想看,這樣一個地方,朝臣都認為出兵平定弊大於利,就更不要說是在清朝人眼中完全不具有戰略、經濟價值的西伯利亞了。如果那一片土地有意義,康熙皇帝也不會輕易送給沙俄。
甚至在晚清時期,新疆被浩罕汗國阿古柏佔據,清廷內部還在為是否要收復新疆爭論不休。當時清朝軍費不足,李鴻章就主張放棄新疆,將有限的軍費投入到海軍建設上。幸好左宗棠堅持且有足夠的軍事才能,這才將新疆奪回。你讓他們去爭西伯利亞?估計白送,他們也不願意派活生生的士兵去守呢!
隱語
對於這個問題先分析當時的局勢,再分析原因。 可以這樣說如果現在的俄國沒有了西伯利亞,那它將是一個二流國家。俄羅斯面積1700多萬平方公里,世界第一面積大國,人口1.4億多。而西伯利亞(包括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三部分)的面積約1283萬平方公里,除了西南端外,整個西伯利亞幾乎全部屬於俄羅斯,西伯利亞的人口約4000多萬。對於俄羅斯而言,西伯利亞可謂一個取之不竭的寶庫,這裡還沒有被完全開發,這裡的石油儲量佔俄國的一半以上,各種礦產資源、木材等極其豐富,有大片待開發的肥沃的黑鈣土、褐鈣土土地,淡水資源豐富,漁業資源豐富。
在古代,西伯利亞並不是無主土地,這裡生活著各種民族,北部有漢特人、開特人、曼西人、薩莫耶德人等,西伯利亞東北部主要有古亞細亞人等,西部和南部主要有突厥人和蒙古人,中部主要是雅庫特人,東部則主要是通古斯人(屬於滿洲語族),等等吧,很多民族。古代的西伯利亞與中原政權的關係更為緊密,唐代在邊疆地區多設立羈縻府州,唐朝在西伯利亞和遠東的很多地區都建立了有效統治,封這裡的部落酋長唐朝的官職,這些部落則對唐中央政府進貢,唐朝皆“厚禮其使”。元朝時統治西伯利亞大部分,15世紀的明朝時,明朝設立奴爾幹都司管理東北和東北以北的廣大地區,而西伯利亞南部則為蒙古遊牧部族地。
而直到15世紀,俄國人對西伯利亞還是知之甚少的。俄羅斯人起源於東斯拉夫人中的羅斯部落,1283年莫斯科公國正式建立,主要受成吉思汗的長子朮赤的次子拔都所建立的欽察汗國所控制,到15世紀時,欽察汗國先後分裂出了西伯利亞汗國、喀山汗國、克里木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等,欽察汗國的汗王所統治的範圍成為了大帳汗國。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擊敗大帳汗國獲得了獨立,結束了受蒙古人238年的統治歷史。在此之後,莫斯科公國陸續合併周邊其他公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俄國逐漸形成。沙皇伊凡四世(1547年—1584年)在位期間先後攻滅喀山汗國和阿斯特拉罕汗國,重創克里木三個汗國。
1581年,俄國終於越過烏拉爾山脈,派出840人的隊伍去進攻西伯利亞汗國,1598年西伯利亞汗國最終滅亡。當時的西伯利亞汗國是整個西伯利亞地區最強大的政權,總人口大約有20萬,征服西伯利亞汗國為沙俄佔領整個西伯利亞地區鋪平了道路。此後俄國人穩站穩打,在1637年,俄國人的身影到達了太平洋的鄂霍次海沿岸。
清朝與西伯利亞南部接壤,而俄國與西伯利亞隔著個烏拉爾山脈,為什麼最後是俄國取得了西伯利亞而不是清朝呢? 第一,這和後金(1616年—1636年)以及後來的清朝的基本方略有關。後金是明朝的女真族建立的,清太祖努爾哈赤本身就是明朝的指揮使,精通漢語。女真族本來就是中國古老的民族,其生活的東北及更北的地方在中國大一統王朝時期基本都是由中國的大一統王朝所統治。清朝人稱西伯利亞為“雅庫”,清人將雅庫特部落遊獵的貝加爾湖、勒拿河及葉尼塞河流域地區都稱作雅庫(今俄羅斯雅庫特共和國為俄羅斯聯邦面積第一個行政區)。對於雅庫地區,其古代生活的民族為黃種人,其舊石器晚期的很多遺址與黃河流域舊石器時代的遺址有很多共同點。在新石器晚期,中原地區的很多玉石製品及技術已經傳播到了西伯利亞的雅庫特地區。雅庫地區很多民族的圖騰與中原地區的圖騰甚至很相似。後金以及清朝初期,通過招撫和戰爭的形式對雅庫地區進行管轄,通過對蒙古部落的控制繼而管轄西伯利亞南部,1636年,後金政府第一次對外宣佈:後金國,“東漸於海,西柢湯古忒 ,北至北海,各國歸附”。然而後金政權的統治者和歷代中原政權的統治者一樣,對當時苦寒的西伯利亞並不感興趣,他的目標並不是苦寒的北方,而是南方,是要取代明朝建立大一統的中國中央王朝,後金政權(清朝)對全國的有效管轄是逐步建立的,蒙古、中原地區、江南、西藏、新疆都是其統一的目標,這個過程其實並不容易。
1636年以後,原本並不搭界的俄國與清朝開始發生衝突,俄國人對黑龍江流域開始侵襲,1685年終於爆發了雅克薩之戰,清朝取得勝利。在西伯利亞中部和東部地區,當時清朝的實力要大於俄國,因為在當時的地理和交通條件下,俄國在西伯利亞的駐軍很少,以當時西伯利亞和遠東的人口與生產條件,根本就養活不了很多軍人,以當時的交通條件,也無法通過西伯利亞地區大規模地運送糧食。並且俄國人也是剛剛到達西伯利亞,而東北本就是清朝的龍興之地,可謂近水樓臺。1689年,雙方簽訂尼布楚條約,該條約承認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是中國領土。然而在談判過程中,清政府多次提出以“雅庫”為界,清朝談判代表索額圖要求以勒拿河到貝加爾湖一線為界,以西屬於俄羅斯,以東屬於清朝,這本來就是清朝的勢力範圍。對於當時的康熙皇帝,當時最急迫的事情是對付準格爾部的葛爾丹,所以最後清朝做出了讓步,條約三種文字版本(拉丁、俄文、滿文)在表述上還是有一定差別的。如果清朝當時的戰略是“南北並進”,堅決不丟棄清朝在西伯利亞的傳統勢力範圍和管轄區的話,以當時雙方在西伯利亞和遠東的實力來衡量的話,清朝是能夠保住其傳統勢力範圍的,但是歷史沒有假如,不能苛求古人。
1759年,乾隆皇帝徹底平定了新疆的大小和卓叛亂,自此清軍平定天山南麓,清朝統一的天山南北,此地在當時是清王朝最新得的土地,取名“新疆”。自公元755年唐朝安史之亂後,西域就一直飄蕩在中原之外,1000年後,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王旗再次插上了天山之巔,此時清王朝的國土面積超過1300萬平方公里,奠定了現代中國版圖的基礎。此時的清朝國力正盛,軍力正猛,為何不繼續北伐收復西伯利亞?乾隆皇帝和其祖宗努爾哈赤以及其祖父康熙帝的方略和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建立中國大一統的王朝,不會為了當時中國人所認為的苦寒之地西伯利亞而興師動眾的。
再看俄國,當時西伯利亞對俄國最大的吸引力就是西伯利亞的皮毛,其次就是西伯利亞南部狹長走廊的農業土地,其實西伯利亞並非印象中那般寒冷,西伯利亞南部狹長的東西走廊地區氣候相對溫和,這裡適合遊牧和農耕,而西伯利亞最廣大的北部和東北部則非常寒冷,很多都是永久凍土地帶,這裡人煙非常稀少,在古代這裡的居民主要是從事捕魚和狩獵。現在西伯利亞的人口就主要集中在其南部狹長地帶。當西歐的列強忙於在全世界建立殖民地時,當時的俄國實力還比較稚嫩,不足以與英法等國在海外爭鋒。當時的俄國西部就是歐洲列強,南邊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而越過烏拉爾山脈的廣大西伯利亞地區就是其最佳的殖民地,僅僅在1586年,俄國在剛奪取的西伯利亞西部地區就取得了20多萬張貂皮、1萬張黑狐皮、50萬張灰鼠皮,以及很多銀鼠皮和海狸皮等,通過些高檔皮毛俄國換取了大量的外匯,為逐漸成為歐洲列強積累了大量的原始積累。
第二,統轄力的問題。以當時的技術條件和西伯利亞的嚴寒程度,往西伯利亞運糧食基本很難,而當時西伯利亞地區並沒有得到有效開發,人口極其稀少,當地所產的糧食十分有限,所以當時俄國在西伯利亞的駐軍很少,這也是為什麼後來俄國把西伯利亞東邊的阿拉斯加賣給美國的原因之一。直到1891年始建,1916年全線通車的全長9332公里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建成後,俄國移民才開始大規模地進入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假如是清朝,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以當時的條件也無法大規模駐軍。如果當時的西方列強對西伯利亞感興趣的話,估計當時俄國很難完全守得住,估計會出現列強分割西伯利亞的局面,但是當時的西方列強對這一苦寒之地並不敢興趣,俄國當年出賣阿拉斯加時,基本沒人問津,最後以72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美國。
第三,民族的問題。女真人雖然是以漁獵為生,但是卻深受中原的農耕文明影響,特別是在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並逐步建立在全國的統治後,農耕文明的影響也開始深入其骨髓。農耕文明在土地擴張方面具有保守性,對於不適合農耕的土地不感興趣。當時的沙皇俄國是一個主體民族政權,擴張就是歷代俄國沙皇的目標。而清朝則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女真人在全國所佔的數量有限,當時的清朝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其主要精力是放在了大一統王朝內部。
我們不能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待古人,不能苛求古人,清朝奠定了現代中國版圖的基礎。歡迎指正評論與關注
十三叔看歷史
此處題主所指的“乾隆皇帝收復新疆軍威正盛”,應該指的是乾隆剛剛打完1755到1757年的“清平阿睦爾撒納之戰”。
這場戰爭過後,清朝徹底平定了新疆地區,讓新疆回到了清朝中央政府的管轄之內。而剛剛打完這場戰爭後,清軍此時鬥志昂揚,兵峰正盛,乾隆為什麼沒有繼續北伐收復西伯利亞地區呢?
我覺得有以下兩點原因。
西伯利亞地區的土地價值
雖然現代人都知道了西伯利亞地區礦產資源豐富,是一份十分難得的資源寶地。但是在前朝乾隆時期,科技還比較落後,而且清朝由於夜郎自大,不和外界交流,導致相關科學知識極度匱乏,所以乾隆當然意識不到西伯利亞地區的土地價值。
在乾隆看來,對於一直以中原正統自居的清朝而言,西伯利亞地區完全是不毛之地,化外之境,是還沒有開化的地方。那裡的人都是野蠻人,與天朝上邦相比,十分的卑劣不堪。因此,這塊地對清朝而言並沒有多大的價值,何必勞神費力去攻佔呢?
剛剛收復新疆國力不支
乾隆皇帝發動的平定阿睦爾撒納之戰雖然打贏了,讓新疆徹底的歸附於清朝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但是付出的代價也是極大的。在這場戰爭中,大批的優秀將領都因此戰死,死亡的士兵更是不計其數。
據說乾隆為了應對這場戰爭,導致戶部財政一度運轉困難,直到後來形勢才慢慢的轉好。一場大戰下來,清朝的國力已經被消耗得太多,此時需要的休整和治理,而不是進一步的發動戰爭去攻打沒有價值的西伯利亞。
我的結語
當然,除了以上兩點原因之外,還有一點,那就是此時的西伯利亞已經是屬於沙俄的勢力範圍。而沙俄可不是那麼好惹的,乾隆沒有必要為了一塊沒有價值的土地去和沙俄較勁。
各位親愛的網友,你們覺得呢?
老魏聊歷史
我覺得這個問題實在是莫名其妙。
乾隆為什麼要去收復西伯利亞?清朝又何曾得到過西伯利亞?既然沒有得,自然也就沒有失,那麼就更談不上收復。
所謂的西伯利亞(Siberia),其實是指今俄羅斯及蒙古國北部的一片非常廣闊的區域,它的範圍西至烏拉山脈,東至太平洋,北至北冰洋,南至哈薩克的中北部以及蒙古國、中國的邊境。
真實情況是很明顯的,清朝從未佔據過如此廣闊的土地。我們只能說,在俄羅斯向西伯利亞擴張時,與17世紀崛起中的清朝產生接觸,並由此產生了邊界的糾紛。在這個過程中,清朝與俄國通過劃界,確定了兩國東段及中段的邊界。
我知道網上一直有人說清朝和俄國簽訂的《尼布楚條約》與《恰克圖條約》是不平等條約云云。題目所謂的“繼續北伐收復西伯利亞”,大概也就是建立在以上兩個條約均非平等的前提下。但是,這些說法都毫無道理,純屬胡說八道。
有關《尼布楚條約》與《恰克圖條約》性質的辨析,已經有很多人都解釋過了,我這裡就不予贅言了。
《尼布楚條約》《恰克圖條約》等都是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體系(Westphalian System)以來最早出現的現代條約之一,具有重要的國際法的意義。這些條約保障了中國東北、北部邊境一百多年的安定與和平。
因此,作為康熙與雍正繼承者的乾隆皇帝,當然要遵守他父、祖兩輩與俄國簽訂的條約。
HuiNanHistory
說到清朝,給人的印象就是愚昧落後、喪權辱國,辮子、閉關鎖國、軟弱、老跟列強籤不平等條約的懦弱王朝。但事實上清朝極盛時期將近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的疆域也不是充話費送來的。作為清朝的前身,後金政權只不過是東北地區的一個小小的建州女真部落而已,人口不過百萬,地盤也就現在兩個省的面積。清朝後來的領土,事實上都是通過戰爭強行掠奪來的。
不過清朝的擴張有很大的侷限性,這個侷限性就是中原歷代王朝對擴張領土的一種傳統看法——對沒有價值的領土沒興趣。那麼什麼樣的土地才屬於有價值的領土呢?一是具有農耕價值的中原漢地;二是對清朝統治中原漢地的有輔助作用的蒙古部落。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先是以摧枯拉朽一般統一了東北的女真諸部,後來又擊敗明朝的征討,橫掃了整個遼東地區,對明朝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但是後金的實力畢竟比明朝弱,僅憑滿洲八旗的力量還吃不掉龐大的明朝。並且明朝還與漠南蒙古聯合,對清朝的側翼形成了威脅。於是皇太極繼位汗位後,便決定先征服漠南蒙古,然後再借助蒙古人的力量與明朝分庭抗禮。從崇禎八年開始,皇太極多次征討漠南蒙古的林丹汗,最後一舉降復了整個漠南蒙古部落。
降服了漠南蒙古後,皇太極以後金大汗的身份兼任蒙古大汗,並在朝臣的擁戴下,正式建立了清朝。當時皇太極確定了一個滿蒙一體的政策,按照這個政策,所有的對滿洲有威脅的蒙古部落都是清朝必須要征服的對象。但是蒙古很大,截止到清軍入關前,清朝征服的蒙古僅限於漠南蒙古。至於漠北蒙古(現在的外蒙古國)、漠西蒙古(新疆和西藏),還都只是名義歸順。離真正意義上的征服蒙古,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到了崇禎十七年,明朝被李自成推翻,給了清朝入關的一個天賜良機。於是清朝將征服的重點放在了中原漢地,八旗兵開始大舉入關。征服蒙古的計劃也就放到一邊了。
順治和康熙前期,清朝的征服重點完全放在了中原漢地,對不屈服的漢人大舉征剿。對蒙古採取一種分而治之的手段:比較重要的漠南蒙古加強控制,絕不能讓漠南蒙古脫離控制。而對漠北和漠西蒙古則是聯盟,只要這兩撥蒙古人不主動打清朝就可以了。
康熙二十二年,清朝在打敗了最後一個不屈服的臺灣鄭氏政權後,徹底的征服了整個中原漢地。需要吐槽的是,康熙平臺灣並不是他認為臺灣這個島有多麼重要,而是他認為如果鄭氏不降,對滿洲人在中原漢地的統治有很大的隱患,會造成大陸漢人的歸附心不強,平臺灣只不過是想斷了中原漢人最後的信心。後來康熙還曾經一度想放棄臺灣島,把島上的居民遷至福建。雖然後來沒有辦成這件事,但從側面也反應了清朝對領土的的態度。(不重要且難以管理的土地乾脆不要)
全面征服中原漢地後,清朝自然要重啟征服蒙古的計劃了。但是當時出了一個岔子,就是沙俄的勢力滲透進了外東北,對清朝的東北老家造成了極大的威脅。於是清朝從康熙二十二年開始(平臺灣的同一年),與沙俄在雅克薩打打停停六年之久。最終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雙方締結了著名的《尼布楚條約》,規定中俄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均為清朝領土。其它的外東北領土,清朝都不要了。(清朝本來也沒有實際佔領)
當時康熙之所以要急匆匆的跟沙俄籤《尼布楚條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落東征漠北,打敗了漠北的喀爾喀蒙古,兵鋒直指漠南蒙古。
準噶爾部落的大汗噶爾丹素有大志,他清醒的認識到清朝對蒙古的野心,以及自己無路可退的現實。因此噶爾丹在控制準噶爾部落後,又進一步的擴張,把勢力範圍延伸到了整個漠西蒙古。他的目標是控制整個蒙古部落,恢復當年成吉思汗的偉業。這就與清朝奉行的滿蒙一體政策相沖突了,雙方沒有和解的可能性。
康熙二十七年(尼布楚條約的前一年),準噶爾兵鋒直指漠北蒙古,喀爾喀蒙古的幾大部落兵敗如山倒,就連清軍派出的一支兩萬輕騎部隊也在烏爾會河被準噶爾軍全殲,頓時北京城震動,不少人紛紛向康熙建議媾和,戰略性的放棄漠北。但是康熙心裡很清楚,如果不能在漠北擋住噶爾丹,那麼丟掉漠南蒙古只是時間問題。如果丟掉了漠南蒙古,清朝的滿蒙一體政策必然瓦解。失去了蒙古人的輔助,清朝在中原漢地的統治也必然會瓦解。屆時清朝的統治都是個問題!所以在噶爾丹的問題上,康熙沒有退路。因此在1690年和1697年,康熙與噶爾丹大戰兩場,最後打敗了噶爾丹。
需要強調的是,康熙與噶爾丹的戰爭,只是一場驅逐戰。噶爾丹敗了,但是整個準噶爾部落沒敗,當時康熙並沒有滅掉準噶爾的野心。消滅準噶爾,這是後來的事。不過大敗噶爾丹也有一個連帶結果,就是漠北的喀爾喀蒙古向清朝正式臣服,成為清朝編制內的蒙古部落。後來清朝在喀爾喀蒙古設立烏里雅蘇臺將軍,對喀爾喀蒙古進行制度化管理。外蒙古也因此併入了清朝的領土範圍內。
噶爾丹死後,清朝與準噶爾和平相處了二十年時間。到了康熙晚年,準噶爾的策妄阿拉贊布坦汗面對沙俄的侵蝕很是苦惱。因為準噶爾人是遊牧民族,一般都是走到哪住到哪,沒有定居的習俗。而沙俄在侵蝕準噶爾領土時,往往是築城,逐步蠶食準噶爾的牧場。準噶爾部落雖然屢次派兵拔掉沙俄的據點,但卻不能逆轉領土被蠶食的結果。並且沙俄的狗腿子哈薩克汗國也出兵打準噶爾,打的準噶爾汗國疲於應付,於是策妄阿拉贊布坦主動求變,希望用向外擴張領土的方式緩解外部壓力。他的擴張對象就是西藏的和碩特汗國。(和碩特汗國也是漠西蒙古部落之一)
1717年,策妄阿拉布坦派臺吉大策凌敦多布率6000軍從伊犁河谷出發,經過和田,攻佔拉薩並殺死統治西藏的拉藏汗,在西藏建立統治。
康熙皇帝在打敗噶爾丹之後,雖然一直與準噶爾和平相處。但是他心裡很清楚,準噶爾是一定要剿滅的,這是沒有商量的。只不過清朝的實力不夠,一直沒有實行。現在準噶爾攻陷西藏,大有復興的趨勢。這個時候他不能慫,否則後患無窮。於是康熙調兵遣將,與準噶爾開戰。結果第一戰,又是清軍慘敗。康熙在收到慘敗消息後,又再度出兵,以恂勤王胤禵為大將軍王統領各軍,年羹堯為四川總督負責後勤的保障。清軍分兵三路入藏,在西藏擊敗準噶爾軍,大將策凌敦多布兵敗逃走,清朝恢復了對西藏的統治。
之後,清朝向準噶爾本土發動了攻勢,一度佔領烏魯木齊,但不久後因為康熙皇帝去世而撤回。雖然沒有滅掉準噶爾,但是清朝乘驅趕準噶爾之機,吞併了西藏。並在乾隆時期確定了對西藏的主權地位,西藏也正式被劃入清朝的領土範圍內。
雍正皇帝繼位後,通過改革緩解了清朝的財政壓力。手上有錢了,自然是要打仗的。於是消滅準噶爾的計劃被拿到了檯面上。
雍正九年,清軍兩路出擊,準備一舉搗毀準噶爾汗國的腹地。結果清軍又一次中伏,大將軍傅爾丹的一萬精銳八旗兵在和通泊之戰中被全殲,雍正皇帝的信心大挫。雖然後來清軍反攻取勝了一次,但是雍正認為滅準噶爾還不是時候,因此滅準的計劃再次被無限期延後。
需要吐槽的是,清軍在與準噶爾的作戰中是既輸人又輸陣,不僅單兵作戰不如人,並且連武器準備也不如人。和通泊慘敗後,清軍意識到這個重要問題,因此開始引進和仿製準噶爾人使用的重型火繩槍。乾隆繼位後,清軍的火器基本全部換裝了這種裝備。雖然這種火繩槍並不先進,甚至落後於西方一百年,但是相較於雍正時期清軍使用的明朝鳥槍還是有很大的進步。
換裝了土耳其重型火繩槍的清軍(依然還是很落後)
乾隆初年,清廷和噶爾丹策零議和告成,雙方劃定牧場,息兵罷戰。
乾隆十年(1745年)準噶爾大汗病死,準噶爾部上層為爭奪汗位發生內訌,各實權派大打出手。其中有一部戰敗,歸順了清朝。之後準噶爾再次內訌,導致多個部落先後歸附清朝,準噶爾的實力大減。
準噶爾的內亂,使清朝與準噶爾的實力對比發生了傾斜。並且準部多個部落歸順,也使清朝完全掌握了準噶爾的情況。因此乾隆皇帝下定決心,準備乘勢出兵新疆,完成最後統一西北大業。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清朝發兵五萬兵分兩路, 直搗伊犁。清軍先勝後敗,被歸順的準噶爾部落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但後來清軍及時增兵,又穩住了局勢。最後徹底打敗了準噶爾,統一了蒙古諸部。
平定準噶爾,清朝收復了與中原王朝失去了一千多年聯繫的西域地區,並正式將西域劃歸到清朝的版圖之內。但是清朝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雍正時期為了滅準,雍正與當時沙俄的葉卡捷琳娜一世接連簽訂了
《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在這兩個條約中,清朝主動的放棄了喀爾喀蒙古北部的大量領土,目的就是穩住沙俄,專心對付準噶爾。就連俄國沙皇葉卡捷琳娜一世在私下裡都對人說,現在清國正在對準噶爾用兵,他們有求於俄國。這個時候不能讓步,應該儘可能的為俄國謀得更大利益!後來乾隆滅準噶爾時,準噶爾汗國在中亞地區被沙俄侵蝕的大量領土,清朝也沒有要收復的意思。最終清朝與沙俄在西北劃界,貝爾喀什湖以東的領土歸清朝,以西和以北的領土則歸沙俄。清朝的最終版圖也就此確定,不再向外擴張。
縱觀清朝的擴張史可以發現,清朝其實與傳統的中原王朝沒區別。它擴張領土的目的就是看擴張來的領土有沒有價值!中原漢地富庶,必須要拿下。而蒙古部落是清朝統治中原的左膀右臂,也必須要拿下。清朝的五代皇帝通過降服漠南蒙古、收納漠北蒙古、平定漠西蒙古之後,確立了滿洲對蒙古部落的絕對統治。完成了清朝滿蒙一體的既定國策。
至於外蒙古、西藏、新疆這些通過擴張來的土地,並不是清朝對這些地區很看重,而是清朝皇帝認為如果不拿下這些地方,這些土地就會被蒙古人佔據,對自己形成威脅。影響它的滿蒙一體政策。很典型的例子,就是西伯利亞地區。這塊地區既不富裕,也沒有蒙古部落,只有一些散居的韃靼人而已,清朝壓根就沒有拿下這些土地的動力,自然也就不會向西伯利亞地區擴張了。
另外,地理和氣候因素也是清朝不願意向西伯利亞擴張的原因之一。
從地理角度來看,莫斯科向東,氣候是一種漸變,地理上也是一種平緩之勢。所以沙俄在東擴時,完全沒有障礙。而我們中原腹地到西伯利亞,氣候是氣候是突變的,也就是突然變得異常的寒冷,中原地區的人根本就不適應西伯利亞的氣候環境。並且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也是自古就沒有向北的擴張意願,這不是清朝一朝的問題。
舉個例子來說,清朝可以征服西藏,這是因為西藏與中原漢地處於同緯度,雖然氣候惡劣了一點,但畢竟還是同緯度,而且從甘隴地區逐步向青海、西藏擴張,也是一個漸變的擴張過程,中原人並不會感到突然的不適應,可以慢慢的適應。而印度為什麼不能侵佔與它近在咫尺的青藏高原呢?氣候和地理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印度所在的南亞與青藏高原差異性太大,古代生活在恆河平原上的印度三哥是不可能適應青藏高原的氣候的。但是中原人就可以。
同緯度擴張比跨緯度擴張更容易,西方的古代帝國也都是如此。
最後談談清朝和沙俄。很多人認為清朝害怕沙俄,我覺得這倒不至於。康熙和雍正時期,清朝並不怕沙俄。清朝只是怕自己跟沙俄開戰的時候,蒙古人都被沙俄收買了。如果清朝不跟沙俄籤那些瓜分條約,結果就可能是沙俄和蒙古聯合打清朝,這樣清朝就虧大發了;但如果清朝和沙俄簽了那些條約,那就是沙俄和清朝一起瓜分蒙古。站在清朝的立場來說,雖然放棄一些西伯利亞的土地會吃點虧,但只要拿下了蒙古諸部,清朝還是賺的。只是清朝沒有認清沙俄的嘴臉,沒有看清老毛子的真實嘴臉。
Mer86
先亮出答案:
乾隆皇帝收復新疆時,已經是乾隆22年,就是1757年。18世紀,清王朝只能維持現狀,不可能北伐西進與俄羅斯大打出手。即使動手,也不會成功!
糾正一點:
清王朝面對新疆不能算是收復,因為蒙古大汗早在皇太極時代就投降清朝,清朝皇帝兼任蒙古大汗,70年的清準戰爭,實際上是準格爾背叛蒙古民族和中華民族,遭到中央王朝的鎮壓!
糾正第二點:
西伯利亞從來都不是女真族或中原王朝的領土,所以,也不存在收復問題。
清朝不可能北伐西征與俄羅斯開戰,原因有這樣幾點:
1,清朝人口膨脹,土地兼併、貪腐橫行,這樣的帝國已經是危若累卵,自身難保。
清朝當時是世界上第一的人口大國。人口超過一億,人口太多,不但沒有戰鬥力,反而是各種造反和民變的誘因。事實上,乾隆晚期,民變不斷,這個王朝已經走向了盛極而衰。到嘉慶手上,白蓮教起義,讓清朝走向衰落的不歸路。
2,東歸的土爾扈特部蒙古,應該向乾隆彙報了俄羅斯的軍事實力。
與準格爾部同屬漠西蒙古的土爾扈特部,在乾隆三十六年三月(公元1771年4月)迴歸中華,安置在新疆地區。這個勤勞勇敢的蒙古部族,被俄羅斯圍追堵截,損失過半。這個過程中,乾隆皇帝應該能夠體會到俄羅斯軍隊恐怖的戰鬥力。
3,乾隆皇帝自己也顧不上。
乾隆號稱自己是“十全老人”,他的軍事才能是十全武功。這十次戰役是:1747至1749年的大小金川之戰、1755年的平定準噶爾達瓦齊部之戰、1755至1757年的平定準噶爾阿穆爾撒納之戰、1758年的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亂、1762至1769年的清緬戰爭、1771至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1786至1788年平定臺灣林爽文叛亂、1788至1789年的安南之役、1790至1792年兩次征戰廓爾喀。
然而,乾隆自己有幾斤幾兩,心裡有數,與俄羅斯這個大帝國開戰,乾隆真沒這個信心。坐擁1000萬平方公里和上億人口,也就能欺負一下緬甸安南而已。每次戰役軍力不過五萬,與俄羅斯開戰,沒有20萬騎兵根本不可能!
4,俄羅斯的葉卡捷琳娜大帝,文韜武略遠超乾隆。
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最後活了67歲。她的名言是假如我能夠活到二百歲,全歐洲都將匍匐在我的腳下。
葉卡捷琳娜二世,政變起家,以一個德國人獲得俄羅斯皇帝位,34年皇帝生涯讓俄羅斯帝國稱霸歐洲。其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戰爭是三次瓜分波蘭,兩次對土耳其的戰爭和一次對瑞典的戰爭。葉卡捷琳娜二世,同時也是歐洲啟蒙運動的高潮期,法國德國等啟蒙運動思想家,一致認為葉卡捷琳娜二世是“開明專制”最好的君主。
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對手中,奧斯曼帝國和清朝很相似,卻被長期吊打。幸好乾隆沒有開展,否則後果不可收拾!
5,面對俄羅斯的西北方入侵,英國南方要求通商,美國東方共和制崛起,乾隆選擇舊帝國的歌功頌德,偽造盛世。
18世紀末,世界局勢已經發生很大變化,荷蘭西班牙葡萄牙這些第一代第二代的世界霸主已經隕落。第三代強國英國、俄羅斯已經開始建立世界霸權,第四代美國德國也在崛起,而可憐的乾隆,卻選擇鴕鳥戰術,把自己深深埋進泥土中,假裝看不到世界的變化,更不願意讓中華民族看到這一切。
果不其然,乾隆去世僅40年,清朝割讓香港給英國,乾隆去世60年,割讓外興安嶺給俄羅斯。
一直有種說法,北宋亡於宋神宗,明朝亡於明神宗,可是這兩位神宗至少還試圖改革,唯獨乾隆,眼睜睜看著清朝走向衰落而無所作為!
如此昏君,卻在電視上滿屏歌功頌德千古一帝,真是諷刺!
歷史知事
主要是覺得西伯利亞太冷,沒啥用處。
很多關注歷史的朋友會疑惑,明明從地理位置上來說中國距離西伯利亞更近一些,為什麼卻是沙俄翻山越嶺來到遠東佔領了它呢?近百年來無數人從歷史、科技、人口和民族精神等方面對此做出過分析,但很少有一個令人心悅誠服的答案。或許出現這個結果不是單方面的原因,但是氣候、技術和歷史大勢卻是無法迴避的三個因素。
如果僅從地理上分析的話,很多人會說中國是一個農耕民族,苦寒的西伯利亞寸草不生,實在不適宜發展精耕細作的農業文明,所以中國的農民對這片不毛之地沒有慾望,久而久之讓沙俄鑽了空子。然而事實情況是,在中國農民看來沒有價值的西伯利亞對於俄國農民來說同樣沒有價值,讓中國人難以忍受的極寒天氣對俄國人來說同樣冰冷刺骨,導致俄羅斯捷足先登的原因絕非如此草率和膚淺。
從亞歐大陸整體來看,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對抗持續了數千年之久。儘管具體情況略有不同,但發源於蒙古高原的遊牧部落卻長久以來地對華夏文明和斯拉夫文明保持著進攻態勢。在火器問世之前,這些馬背上的民族用弓矢和彎刀鞭打著依靠農業立國的中華和俄羅斯,這個時候無論中國還是俄國能在匈奴人或蒙古人的鐵蹄之下苟且偷生就已經很不錯了,更不要奢望挺進西伯利亞,佔據對手的核心區域了。
但火藥登上歷史舞臺之後,形勢發生了逆轉,農耕民族轉守為攻開始剿滅來自草原的強盜。熱兵器不同於冷兵器,精密的工藝要求製造者具備固定的住所和穩定的原料,而這些都是草原人不具備的,如果強行定居下來又會失去騎兵獨有的戰略機動性,所以幾個回合下來,遊牧民族敗下陣來。其實縱觀整個18世紀,都是滿清和沙俄兩個火器大國對遊牧民族的聯合打擊,脫胎於莫斯科公國的沙俄為金帳汗國畫上了句號,攜帶火銃和鳥槍的清軍把準噶爾汗國趕下了歷史舞臺。
解決了遊牧民族的威脅之後,西伯利亞留下的權力真空由誰來填補呢?那要看俄羅斯和滿清誰的實力更強,優勢更明顯。從地勢上看,喜馬拉雅山和帕米爾高原把中國和亞歐的其餘部分分隔開來,中國的軍事實力只要在東亞地區贏得小組賽冠軍就可以一勞永逸,而俄羅斯卻需要跟英國、法國、德國、土耳其進行大賽區循環賽,長此以往其軍力水平必然要高出中國一大截。
再者,從東歐平原向東越過烏拉爾山進入遼闊的西伯利亞,雖然距離大西洋沿岸越來越遠,但是氣候的變化卻是逐漸遞變的,俄國人沿這條路線進入遠東雖然也會感到不適,但遠不如中國人自南向北突然進入嚴寒乾燥的極地氣候那般不適應。最終雙方在外興安嶺和黑龍江形成對峙線,這也就是我們今天地緣格局的大致框架。
地圖帝
這個問題,本身表述就不準確。所謂“收復”,是指通過戰爭等方式收回原本屬於自己而被敵人奪取的國土。西伯利亞地區從來沒有屬於清朝過,何談收復?
事實上,沙俄的勢力在明朝萬曆後期就已經擴張到了中西伯利亞地區以及東西伯利亞東部。到1759年清朝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徹底收復新疆,已經過去了將近150年。在這150年中,沙俄在西伯利亞的勢力早已得到鞏固,清朝再欲進軍西伯利亞,肯定是有困難的。
俄羅斯對於這些征服地區的控制是很嚴格的,通過移民等方式加強俄羅斯人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同時迅速將俄國的行政體系在西伯利亞地區推廣,所以說,彼時沙俄已經將西伯利亞地區完全納入了自己的國家序列,清朝此時再去揮兵北上,是毫無理由的,因為此地清朝從來沒有佔領過且已經是俄國領土,故而師出無名。
再者,此時俄羅斯的沙皇是葉卡捷琳娜三世,此主可謂是彼得大帝之後俄羅斯的一代雄主,雖然是一介女流且不是俄羅斯人(普魯士人),但其不僅雄才大略,而且以俄羅斯為自己的母國,全心全意為俄羅斯的利益而運作。就是這位女皇在位期間,俄羅斯將國土擴張到了大洋彼岸的阿拉斯加。
乾隆皇帝對這一點認識深刻。此時俄羅斯雖然已經向西方學習,但其並沒有真正領會西方的精髓,且由於其“去俄羅斯化”導致了一些其他問題(盧梭曾經批判過彼得大帝的改革,認為其改革時機過早),所以,在軍力國力方面,清朝可以說是與俄羅斯半斤八兩的。
在這種情況下,清軍如果為了一次師出無名的戰爭而不惜與沙皇俄國硬拼國力,那麼實在是不划算的舉動。
在乾隆時期,中俄兩國勢均力敵,誰也吃不掉誰。乾隆對於俄羅斯不會輕舉妄動,而土爾扈特東歸時,在乾隆的軍事威脅下,葉卡捷琳娜也沒有再提出過分要求。
以上。
庭州行者
兵鋒正盛?馬匹耐寒嗎?被服有準備嗎?
寒光照鐵衣是什麼狀況?滿清八旗為何用布甲?而不用鐵甲?鐵甲會凍死人!中原軍事勝利不等於有能力和有物力遠征北寒帶,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天氣。後金就是南下而牧馬的族群。又怎會羨慕更冷更惡劣的西伯利亞?蒙古人嚮往中原,後金人嚮往中原,
戰爭的基本動力是什麼?是豐富的生活資源,
有人說葉卡傑琳娜女皇政治謀略如何出色,吊打中德,這是膚淺的,葉卡傑琳娜,是歐洲公主,出嫁苦寒之地。見識過歐洲的繁華。發誓要打回溫暖的歐洲,打回孃家。這才是她能說服沙俄貴族和士兵的最根本原因。歐亞溫暖的海港,四季綠樹青草。沙俄集團的一切動力就是打回女王的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