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综艺《爸妈学前班》是怎样炼成的?

功能性综艺《爸妈学前班》是怎样炼成的?

传媒内参导读:“中国父母是全世界最为焦虑的人群。”在周洲看来,父母教育是缓解焦虑的一剂良药,而综艺就是药引子,她坦言:“《爸妈学前班》的创作初衷就是希望能够唤醒一些焦虑的父母,唤醒他们那种对于自我学习的麻木。”

功能性综艺《爸妈学前班》是怎样炼成的?

最初了解有养成长传媒,是通过《耐撕爸妈》,节目中一个个最具争议性育儿话题的探讨,引发不少观众对传统育儿理念的反思和对父母教育的认识;作为《不可思议的妈妈2》联合出品方,有养特别打造“不可不学”小程序、《2小时帮你成为不可思议的妈妈》音频课等内容衍生产品,不断完善父母教育内容生态。

今年10月,有养联合腾讯视频育儿频道出品并制作的新节目《爸妈学前班》上线,这档定位为中国首档父母成长观察实验的节目,从家庭关系、亲子教育、夫妻相处等问题切入,由浅入深地探讨了这些困扰着广大父母问题背后的原因,并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输出了影响上亿父母价值观的优质内容,无疑成为垂直品类中的黑马IP。

功能性综艺《爸妈学前班》是怎样炼成的?

阿娇与赖弘国

实验观察 真实状态

呈现欧美节目的高级感

尽管国内大多数“观察类综艺”都会强调自身无剧本不干涉,但通告式录制、戏剧性呈现一度引发“观察”的究竟是“真”还是“演”的争议。

《爸妈学前班》从策划伊始就确定了“纪实性”原则。纵观目前已经上线的六期内容,具备欧美节目的典型特质,即编剧集中在前期策划阶段设计节目流程、框架,旨在突出节目的主线和目的,通过“主题课堂实验+社会实践”的方式,唤醒观众对父母教育的重视,同时促进理解并激发学习。

节目之所以能够制造出高级质感,嘉宾的真实表达至关重要。对于明星嘉宾而言,参加节目塑造人设是与制作方双赢的方式,但《爸妈学前班》从根源处就杜绝了这条路,出品人、实验发起人周洲表示:“我见到他们每一个人说的第一句话都是,节目组不是来消费你们的,我们很真诚,同时也希望你们用最真诚的状态来参与这次录制,更准确地说是学习。”

功能性综艺《爸妈学前班》是怎样炼成的?

周洲在课堂与“教学助手”有养机器人对话

其实早在节目筹备初期,节目主创,包括心理学和教育学专家、编剧、制片人等就与嘉宾进行过多次沟通,嘉宾人物画像不只停留在常规节目需要的层面,更多地是像在为他们的“父母身份”量身打造《爸妈学前班》“教学方案”,以期节目环节设置能够“对症下药”。每一次的交流,让互相信任的基础一步步慢慢建立。拍摄中自然无人为干扰的外部环境、真实对口的教育痛点与父母学习需求,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了嘉宾的表达意愿。

因此,在第三期节目“原生家庭”实验中,嘉宾被专家要求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依次划掉,这意味着这个人将从TA的生活中永远消失。阿娇划掉了新婚丈夫赖弘国,赖弘国则把阿娇留到了最后;陈龙、章龄之夫妇,彼此都不是他们最终的选择;刘璇直接拒绝了划掉人的步骤,把自己的父亲留到了最后,王弢留下的则是儿子;百克力和张杨果而夫妇更是哭到不能自已,选择艰难。

整个过程嘉宾的纠结和心痛,几乎百分之百还原到屏幕前。在拍摄现场的制片人李昕说,“现场工作人员当时也都哭成了泪人”,节目上线后的弹幕也多是同样感受,嘉宾反应的真实、实验呈现的真实、专家解答的真实,无不促进观众主动反思自己的原生家庭问题。

不仅是行业和观众对节目品质的认可,参与的专家们也表示,《爸妈学前班》让他们第一次思考,原来“家庭教育工作也可以采用这样灵活、轻松的形式进行”,节目的功能性和引领性不言而喻。

功能性综艺《爸妈学前班》是怎样炼成的?

张杨果而痛哭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

功能性综艺《爸妈学前班》是怎样炼成的?

节目粉丝在新浪微博发表感想

专业科学纳入顶层设计

“我希望自己做的东西零差评”

创办有养前,周洲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工作超过20年,从“主持人周洲姐姐”到“制片人周洲”,从电视节目到儿童剧再到今天的网综节目,她给自己定的标准是——“零差评”,《爸妈学前班》更是如此,并且要求在父母教育的功能性上做到更好。

“中国父母是全世界最为焦虑的人群。”在周洲看来,父母教育是缓解焦虑的一剂良药,而综艺就是药引子,她坦言:“《爸妈学前班》的创作初衷就是希望能够唤醒一些焦虑的父母,唤醒他们那种对于自我学习的麻木。”

既然要发挥功能性,最重要的保障就是节目的专业和权威。一方面,观众能够很直接地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与嘉宾一起学习主题课程,授课教师包括来自有“育儿界哈佛”之称的诺兰德学院的英国顶级育儿师,曾21年任职英国儿童服务部的首席教育心理学家,中科院心理所博士、家庭教育心理学专家等;另一方面,据周洲介绍,节目从顶层设计到层层落实也都离不开专业科学的团队指导。

“学术”和“综艺”思维相辅相成,一以贯之,不仅将有养近两年市场研究中发现的父母在教育中会遇到的关键问题融入到节目内容里加以分析解决,更有家庭教育心理学专家罗静从节目初期就介入策划论证选题和实验,并对编剧团队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使得节目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环节有理可据。

功能性综艺《爸妈学前班》是怎样炼成的?

《爸妈学前班》顾问罗静

与其说这是一档综艺,不如说是一场科普,一场关于“怎样为人父母”的父母教育科普。在已播出的节目中,包括起跑线实验、室外画像实验、模拟家庭娱乐时间实验、原生家庭实验、共建安全岛实验、过度保护实验、父母分工课程、儿童大脑发育课程等,与中国父母的焦虑点息息相关;街头采访、走进英国家庭、Plogging(跑步捡垃圾)等实践则展示了中西方教育环境和教育理念的差异,让嘉宾与观众在跟随节目深入学习的同时,还有机会对照西方教育更有的放矢地学以致用,也体现出了节目严谨专业的流程设计。

功能性综艺《爸妈学前班》是怎样炼成的?

《爸妈学前班》课程表

功能性综艺拒绝“造梦”

让观众共情才是出路

在最新的第六期节目中,英国儿童心理专家Jane Evans给出了五个“问题儿童”的性格能力画像,让四组学员家庭分别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孩子并且提供培养方案。阅读障碍、语言障碍、好奇心过重、讨厌竞争、木讷内向、被排挤、被退学……种种问题看似低概率,但程度弱化的好动、发育晚、不合群等问题确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比如章龄之坦言自己的大儿子酒酒排斥竞争、害怕输,王弢也表示自己小时候阅读很慢。

节目通过让嘉宾设身处地代入“问题儿童”父母角色的设计,让他们真切理解了家长没有资格否定任何一个孩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命成长特点和周期,孩子只是需要父母的理解与支持。

同样具有代表性的还有节目组选择的四组中国家庭,除了新婚、一胎、二胎的身份差异外,四对夫妻的性格、职业、成长背景等各具特色,但却是当下最典型的年轻父母样本:新婚夫妇阿娇和赖弘国憧憬孩子但又存在担忧;陈龙和章龄之吵吵闹闹但不失恩爱最具烟火气;刘璇和王弢的教育理念差异较大又在努力寻找平衡;百克力和张杨果而则是典型的工作生活难以兼顾的周末父母。四组家庭并非大众想象中的完美,但足够真实和典型,如周洲所言:“节目不需要制造‘理想型’的完美父母,我们需要的是现实中真实的父母。”

功能性综艺《爸妈学前班》是怎样炼成的?

章龄之与陈龙在课堂上

节目中呈现一场场实验,参与和观看节目本身对于嘉宾和观众而言何尝不是一场实验——嘉宾远离稳定的生活交际圈,剥离一切影响因素,跟随专家的引导和建议,静下心来学习、成长;观众能够少一些焦虑,多一些反思,跟随节目的课程实验和专业指导,主动了解和实践。

周洲坦言:“我希望大家觉得这个内容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这是一个用心的、走心的作品。我觉得《爸妈学前班》做到了。”节目让观众找到了强烈的代入感并引发共情,看到了教育孩子的更多方法和为人父母的更多可能性,并且愿意尝试实践。《爸妈学前班》的出现让父母需要学习成长的理念真正落地,同时更践行了一档功能性综艺应该有的社会担当。

功能性综艺《爸妈学前班》是怎样炼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