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十六個皇帝 帝陵卻只有十三個

為什麼明朝十六個皇帝 帝陵卻只有十三個

明十三陵

為什麼明朝十六個皇帝 帝陵卻只有十三個

明十三陵

於北京市昌平縣北十公里天壽山南麓,是明朝最大的陵墓群。在方圓40平方千米的盆地上,錯落有致地分佈著明代的13座陵墓。陵園南面的蟒山、虎山分列陵地左右,猶如天然的門戶,好像是 守衛陵園的“青龍”、“白虎”。陵園景色蒼秀,氣勢雄闊。

為什麼明朝十六個皇帝 帝陵卻只有十三個

明十三陵神道

明朝,從 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權,建元洪武(1368年),到崇禎十七年(1644 年)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推翻,統治時間276年,期間經歷了 16位皇帝。那麼,明朝十六帝,為什麼只有十三座陵墓呢?這就不得不追述一 下明朝的歷史。大家都知道,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朱元璋,建元洪武,建都於南京, 死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

第二個皇帝是朱允墳,年號建文,在位僅4年,他的四叔、當時守 衛北平的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攻入南京,當時皇宮起火,建 文帝下落不明,所以沒有陵墓。

第七個皇帝朱祁鈺,因為他的哥哥朱祁鎮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 的“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所俘,宮中無主,在太后的旨意下即了帝位, 年號景泰。後朱祁鎮被放回,朱祁鈺將哥哥尊為太上皇,軟禁在南宮。7 年後,朱祁鎮的心腹黨羽策劃了一場“奪門之變”,朱祁鎮又做了皇帝。 朱祁鈺死後,朱祁鎮不承認他是皇帝,把他在天壽山區域內修建的陵墓 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後來成化年 間朱見深為朱祁鈺平反,將其墓升格為帝陵,名為景泰陵,就有了十三 陵外又一陵之說。這樣,明朝十六帝有三位葬在別處,即開國皇帝的陵在南京,二帝 建文無陵,七帝陵在玉泉山,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 十三陵”。依封建時代的葬制,一般子孫的陵墓,應當一個比一個小,但十三 陵卻不盡然,後來居上者也不少。

朱元璋是開國皇帝,死後葬在南京孝 陵;朱棣一生五次北征,是鞏固明政權的定業皇帝,死後葬在北京長陵; 這兩座陵建築規模都很大。此後凡是皇帝生前修的陵,都親自督理,不 惜工力費用,所以高大、寬闊,建築講究,裝飾富麗堂皇。死後築陵的 全由子孫辦理埋葬,一般都是草草從事,陵墓的規模也就小得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