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十六个皇帝 帝陵却只有十三个

为什么明朝十六个皇帝 帝陵却只有十三个

明十三陵

为什么明朝十六个皇帝 帝陵却只有十三个

明十三陵

于北京市昌平县北十公里天寿山南麓,是明朝最大的陵墓群。在方圆40平方千米的盆地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明代的13座陵墓。陵园南面的蟒山、虎山分列陵地左右,犹如天然的门户,好像是 守卫陵园的“青龙”、“白虎”。陵园景色苍秀,气势雄阔。

为什么明朝十六个皇帝 帝陵却只有十三个

明十三陵神道

明朝,从 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建元洪武(1368年),到崇祯十七年(1644 年)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统治时间276年,期间经历了 16位皇帝。那么,明朝十六帝,为什么只有十三座陵墓呢?这就不得不追述一 下明朝的历史。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朱元璋,建元洪武,建都于南京, 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

第二个皇帝是朱允坟,年号建文,在位仅4年,他的四叔、当时守 卫北平的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入南京,当时皇宫起火,建 文帝下落不明,所以没有陵墓。

第七个皇帝朱祁钰,因为他的哥哥朱祁镇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 的“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的旨意下即了帝位, 年号景泰。后朱祁镇被放回,朱祁钰将哥哥尊为太上皇,软禁在南宫。7 年后,朱祁镇的心腹党羽策划了一场“夺门之变”,朱祁镇又做了皇帝。 朱祁钰死后,朱祁镇不承认他是皇帝,把他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 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后来成化年 间朱见深为朱祁钰平反,将其墓升格为帝陵,名为景泰陵,就有了十三 陵外又一陵之说。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三位葬在别处,即开国皇帝的陵在南京,二帝 建文无陵,七帝陵在玉泉山,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 十三陵”。依封建时代的葬制,一般子孙的陵墓,应当一个比一个小,但十三 陵却不尽然,后来居上者也不少。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死后葬在南京孝 陵;朱棣一生五次北征,是巩固明政权的定业皇帝,死后葬在北京长陵; 这两座陵建筑规模都很大。此后凡是皇帝生前修的陵,都亲自督理,不 惜工力费用,所以高大、宽阔,建筑讲究,装饰富丽堂皇。死后筑陵的 全由子孙办理埋葬,一般都是草草从事,陵墓的规模也就小得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