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曾經的亞洲四小龍?其中誰的經濟實力最強?

“亞洲四小龍”是指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亞洲的韓國、新加坡、我國臺灣地區、我國香港地區,這四個國家和地區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經濟騰飛,一躍成為亞洲富裕發達的地區。

如何評價曾經的亞洲四小龍?其中誰的經濟實力最強?

現在再談“亞洲四小龍”已經是當做經濟發展史來做研究,當然他們的發展經驗也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一個樣本,借鑑意義非常大,甚至我們早期的經濟發展軌跡和“亞洲四小龍”很像,但又不一樣,因為“亞洲四小龍”規模體量較小,而我們的規模和體量非常龐大,發展到一定程度必須轉型,現在我們經濟就是處於轉型期,早期的經濟發展規矩必然會改變。

要說“亞洲四小龍”中哪個實力強一些?

“大正”認為無論是在體量、人口和經濟實力等各類指標來看,韓國都是在“亞洲四小龍”中遙遙領先那一個。甚至說韓國早已經脫離了“亞洲四小龍”概念,如果不考慮國際政治等因素,韓國已經是世界上主要經濟體之一,世界經濟強國,在電子製造、半導體、鋼鐵、汽車、化工等產業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如何評價曾經的亞洲四小龍?其中誰的經濟實力最強?

韓國在亞洲四小龍中排在第一,佔了國土面積和人口的優勢,韓國人口5100萬人,國土面積10萬平方公里,2017年GDP總量高達1.53萬美元,人均GDP近3萬美元,GDP世界排名第11位,也就是說,韓國已經一隻腳踏進世界前十大經了。

而亞洲四小龍其他三個就相對實力比韓國就差遠了,臺灣地區人口2300萬,面積3.6萬平方公里,2017年GDP總量5730億美元,人均GDP2.4萬美元;

香港地區人口為740萬,面積1100平方公里,2017年GDP總量3416億美元,人均GDP4.6萬美元;

新加坡人口560萬,國土面積719平方公里,2017年GDP總量為3239億美元,人均GDP為5.7萬美元。

如何評價曾經的亞洲四小龍?其中誰的經濟實力最強?

從簡單的經濟數據分析,韓國GDP總量是臺灣的近3倍、香港與新加坡四倍多。但從經濟綜合實力來看,韓國比其他三個強在工業體系齊全,臺灣優勢主要集中在電子代工領域,經濟增長乏力,如果不搞好兩岸關係,經濟只會越來越差;

香港本土工業幾乎空心,早已經轉移出去,靠著金融業、房地產和旅遊業支撐,時不時需要內地輸血,經濟抗風險能力其差;新加坡也比較依賴金融業以及航運業,但新加坡一直沒有放棄發展工業,抗風險能力比香港強多了。

如何評價曾經的亞洲四小龍?其中誰的經濟實力最強?

如果現在做一個亞洲四小龍的綜合實力排名,那就是第一韓國,遙遙領先;第二臺灣,不上不下,勉強過得去;第三是新加坡,經濟發展還處於良性發展狀態,加上本身在國際上很有影響力,未來發展很受期待;排在最後一位是香港,靠著服務業來支撐經濟,本身畸形的經濟結構導致抗風險能力十分脆弱,相當一部分產值源於內地的經濟輸血,一旦環境有變,經濟數據立即變得非常難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就能看到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