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建縣2300週年城固的“春天”

站在漢中城固建縣“2300週年”的歷史門檻,回首秦惠王十年始置成固縣,眺望至今朝的國家級森林創建城市、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西部生態宜居魅力城市、漢中副中心城市構築起絲源點城市的黃金旅遊聖地;一個縣域城市從古至今能夠榮膺至多的榮譽,多次被中央和國務院點名,重點支持,離不開一批敢於擔當的領導幹部攻堅克難、披荊斬棘的使命擔當。正如習近平同志把縣域治理形象地概括為既“接天線”又“接地氣”的重要國家組織。縣一級工作做好了,黨和國家全局工作就有了堅實基礎,這一切的關鍵是縣委書記。

從西漢“睜眼看世界第一人”張騫,“北斗喉舌”東漢三朝太尉李固,明清51名進士和196位舉人及“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典故的發源地,抗戰時期西北聯大在城固辦學八年,被盛譽“抗戰烽火中的教育聖地”;張騫墓千年文化之瑰麗、水利灌溉工程五門堰、楊填偃惠萬民的福祉均載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餘萬畝國家級桔園景區和地畝文源南沙湖景區……感悟古城的歷史厚度與桔鄉的人文情懷。全縣在“六個城固”中精準施策、銳意改革中走出一條“高質摘帽越線、建設陝西強縣”為核心的縣域大創新發展之路,實現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監測考評從2004年以來陝南地區首次進入“十強縣”的縣(市)的逆襲,2018年上半年,縣域經濟發展綜合排名全省第6位,助力“三市”發展提質增效,一個富有青春活力的城固,生機勃勃,雄姿英發映入眼簾。

賡續鄉賢血脈 傳承紅色基因

連日來,位於小河鎮的小河口會議紀念館裡人潮湧動,參觀者有的凝神沉思,有的怒目扼腕,閉館時間將至久久不願離去。“參觀者平均有百餘,節假日破千的參觀數也是常有之事,遊客來自天南地北,據統計,該館每年都吸引著逾百萬名觀眾前往參觀。”城固是一方英勇戰鬥的紅色沃土,自1928年初成立第一個黨組織以來,無數革命先烈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拋灑熱血、義無反顧,廣大群眾踴躍參軍報國、支戰支前,徐向前、王樹聲、倪志亮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紅軍奪昇仙村、走原公鎮、渡漢江河,經上元觀入西鄉縣下川北,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留下了一串串光輝的足跡。斗轉星移,歲月崢嶸,先輩們的革命精神歷久彌新,力量永存。有著第一個迎接中央紅軍和毛主席到陝北的西北紅軍幹部的龔逢春就是一名重視鄉賢發展的先驅。

據時任《四川日報》編審員曾伯炎回憶錄談到,“龔逢春同志在西南黨校任黨委書記時對於出身川東奉節的書香門第學生王智尤為的器重與引導,其祖父任北京圖書館館長時,魯迅敬為鄉賢常去拜謁,正是通過其祖父言傳身教,他在校期間充分利用老輩鄉賢“熟人圈子”的優勢,敬龔逢春為師長,為他講述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並緊密根植於中國知行合一的思想沃土中,在當時肯定其發揮鄉賢團體的參謀助手作用的論斷,成為一名哀民生之多艱、痛民族之多危、為翻身求解放,尋找濟世興國真理而不惜獻身的志士型人物。走進上元觀鎮龔逢春故居,院內整潔肅穆,通過牆上泛黃的老照片,記錄著曾經,承載了當年彪炳史冊的光輝歷程,瞻仰和傳承他偉大卓越和不朽的革命豪邁精神,也讓後人看到了當年的那個或青澀,或張狂,或一絲不苟的崢嶸歲月。據悉,該縣將全面以紅色資源推動全域旅遊發展,通過小河口會議紀念館為引領,主動融入全域旅遊的大環境,梯次推進昇仙口戰鬥遺址、柳林渡口遺址、上元觀會議舊址和烈士故居修復保護,串點連線,打造“紅色教育,綠色休閒,生態旅遊”為一體的精品旅遊線路,形成紅色旅遊助推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保障革命遺址保護的良性循環局面。

倡鄉賢“掌舵” 激盪一池“春水”

“唱曲不僅能夠鍛鍊好身體,又立足於陶冶情操、普及戲曲知識。它以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喜聞樂見的傳播手段走進大眾生活,對傳承和發展桔鄉文化大有裨益。”這是該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孟喬凌在2018年8月8日召開的全縣鄉賢文化建設工作上的講話。 “漢中曲子”是我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近期,“漢中曲子”首次亮相“東方之珠”的香港舞臺參加“慶祝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成果獻禮全國地方戲曲大匯演”並獲得我市首份珍貴榮譽。領隊劉治田是桔園鎮小北村的村支書,在他的號召和帶領下同本村馬明宣、劉懷亮等九位鄉賢組建“漢中曲子隊”,他們用自編戲曲的形式講述漢家人的歷史,主動參加各級組織舉辦的曲藝比賽以表達出對黨由衷的感恩之情。

小北村是城固縣桔園鎮有名的貧困村,位於秦嶺南麓,全村288戶,分佈在9個自然村,這裡山水面積佔全村總面積85%以上,經濟發展受自然條件限制非常嚴重,人均耕地不足1.4畝,可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劉志田作為村幹部想帶領全村百姓充分利用豐富的水資源和優美的環境搞起漂流。在同村民理事會和聽取專家意見後形成統一意見,由本村鄉賢協會逐一上門做工作,講人情、講道理、講政策、講入股的好處,但仍有部分群眾不願意,有夫妻雙方一方不同意的,有推諉搪塞的,有堅決不參與的。“我們對這些情況對症下藥,一次說不通就兩次,讓外出鄉賢共同做工作,最終還是說服了所有村民。”小北村鄉賢協會成員何寶成作了回憶,不難看出他通過村鄉賢協會出面解決這事的“神奇良效”。最終,成立城固縣小北村太極旅遊綜合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並在村上建立“支部+公司+貧困戶”旅遊開發產業扶貧模式,整村村民參投分紅。這樣的案例,只是城固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發展的一個縮影。據縣委組織部副部長賴祥龍介紹,“根據數據反饋,將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開展扶貧與幫扶工作成效同企業(社會組織)享受財政貼息貸款、土地使用計劃和產業扶持政策等掛鉤,有效調動全縣124家非公企業與101個貧困村“輸血”和“造血”力”。

凝聚鄉賢力量 加快鄉村復甦

11月20日,漢中市弘揚鄉賢文化現場推進會在該縣成功召開,“城固5+6工作法”(即:評鄉賢樹典範、頌鄉賢立標杆、學鄉賢當先進、用鄉賢促和諧、當鄉賢助發展“五大行動”,充分發揮鄉賢美德傳承人、政策宣傳人、熱心公益人、文化宣傳人、致富帶頭人和糾紛調解人“六大作用”),得到市領導和與會代表的高度肯定,打響了一張靚麗的“新風名片”。目前,全縣已創建市級美麗鄉村23個,清潔鄉村、生態鄉村、幸福鄉村、魅力鄉村312個,截至2018年底,桔園鎮郭家山村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全省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示範村,2014、2016、2017年榮獲“全市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先進縣”,縣委副書記牟小軍先後在市會議上作典型經驗介紹。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鄉賢的引領示範作用,就如一場場潤物無聲的春雨。鄉賢不僅挑起了協助治理鄉村的重任,又充當了“講道德、明是非、守規矩”的傳聲筒和廣播站。目前,全縣的鄉村治理得到了可觀的改善,鄉村整潔,環境優美,鄰里和睦,社會和諧,群眾幸福指數明顯增加。這其中,鄉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全力當好改革創新的‘服務員’,不斷挖掘和發揮轄區鄉賢的潛力,使其在新時期的農村統戰中再立新功”。二里鎮黨委書記江春生向江蘇南通開發區對口考察團承諾道。

歷史表明,傳統的“復活”都是負載著時代使命的,當前縣域城市的發展更需要鄉賢文化的復興。同樣並非“藥方只販古時丹”,而是肩負著新時代的文化使命。依法治鄉、完善現代鄉村治理的同時,鄉賢就同高壓鍋的“安全閥”,可以化解社會矛盾於無形。鄉賢用自己的知識和人格修養成為鄉民維繫情感聯絡的紐帶,讓村民有村落的歸屬感和社區的榮譽感。

城固,是一首古老的詩篇,是一幅山水的畫卷,是2300年曆史無聲的證言,其魅力不僅在於千年來厚重的古城池和古建築,數千年來衍生的文化傳承、信仰傳承及迸發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才是古城獨特魅力之所在!(通訊員 司京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