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架秋風 其來有自

《滿架秋風》是夏元明老師的新書,也是我讀過的他的第三本書。十年前夏老師送我他的另兩本書《短杏咀紅》和《書山淺履》,那是兩本文學評論集,算是身為現當代文學史教授的夏老師的專業書了。我記得自己也曾為那兩本書寫過文章,只是一時卻找不到了。

春色秋意,兩相比較,我個人還是更喜歡這滿架秋風。

《滿架秋風》是一本散文集,裡面收入的大部分文章,之前我已經在夏老師的博客、公眾號上讀過。整書再讀一遍,恰似故地重遊,穿行字裡行間,平空有了對文章的參與感。

夏元明教授是我浠水師範時的叔伯老師,說叔伯老師,當然是因為他沒有直接教過我。我只聽過他一次講話(委實算不上課),那時我想加入學校文學社不得其門而入,便退而求其次參加學校的通訊小組,反正也是寫文章的。這個小組就開展了那麼一次活動,好像是請《湖北日報》的一個編輯來給我們講怎麼寫通訊,然後夏老師也順便講了一下,現在完全不記得他們講的是什麼。我也不曾在那個小組寫過一篇通訊,那個小組後來沒有開展任何活動,也沒有正式解散,但就是散了。所以,比起聽夏老師講課,我聽他拉二胡還更多些。

雖然沒有教過我,但我對夏老師的關注卻不少,估計不止是我,因為沒辦法不關注,他太炸眼了。

師範時的夏老師頗有文藝範,以及隱隱然的桀驁。他不光是二胡拉得好,在校期間多次看他表演賽馬贏得滿堂喝彩,他的形象也是讓人過目難忘的。年輕時的夏老師一頭怒發有爆炸之式,神態每見睥睨。還記得有一次在師範行政樓前面石階下,看到夏老師正跟人閒聊,他雙手抱胸,頭高昂,臉上雖有笑意卻掩飾不住嘴角的一絲譏嘲,眼睛裡似乎是對話題的不以為然。我當時正要出學校,很近距離地從他身邊經過,看得分明。當時心裡還想:這個老師好傲!

傲,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我以完全旁觀的身份、遠距離對夏老師的初印象以及終印象。我不瞭解他,也不瞭解他的學問、才華和性情。直到近幾年,因為我自己寫文章,也因此與夏老師有了交集,得他指點幫助,對他的瞭解方慢慢多了一些。跟夏老師交往甚密的鄧細平曾經跟我說:“要是有誰欺負你(指創作上),你就告訴夏老師,他肯定會為你出頭的,夏老師愛才、護犢子。”雖是玩笑,卻也見夏老師真性情之一斑。

雖然也曾一起吃飯喝酒、談詩歌文學,也曾聽鄧細平和其他師範師友說夏老師許多故事,但我對夏老師的認識,應該說是因《滿架秋風》這本書才變得完整和清晰。

《滿架秋風》裡收入的文章,大致可概括為夏老師經過的地方、生命中的人以及咀嚼過的生活。經過的地方、咀嚼過的生活就不去特別說了,這本書中特別感動觸動我的,是夏老師筆下的人。

在這本書裡,夏老師寫到他的家族、家庭、老師、學生以及身邊觸動他的普通人。這些人或者是給予他生命的人,或者是影響他成長的人,或者是改變他命運或被他改變命運的人,或者是讓他對生命有或深或淺的感悟的人。讀完掩卷,對夏老師的認識變得清晰起來:一個人生命最終呈現的形態不會是偶然,夏元明之為夏元明,其來有自啊!

夏老師家族的人,不管是父親這邊還是母親那邊,雖然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但夏老師寫到的這些人,身上都有著非常鮮明的東西。這鮮明,來自夏老師的寫作態度:誠實坦然、深情悲憫。很多人包括我,在寫自己家族中人時,會自覺不自覺地美化虛化情緒化情懷化。夏老師則不然,他的文章中如實記述了祖母的悍、父親的家暴、姑姑的火爆、舅舅的“精神出軌”……這些常常會為長者諱、為尊者諱的細節,夏老師文章中非常坦然地寫了出來,既不誇張也不扭捏,正是有這樣非常人性化和個性化的細節,才讓他筆下的這一組人物肖像如此立體生動,有著真實可感的溫度。

比起誠實坦然,深情與悲憫是夏老師這一組文章中最打動人心的:為了一副棺材,十二歲的大姐獨自步行百多里路,從浠水到陌生的羅田尋找賣工的父親;因為母親對朋友臨終時的一個承諾,十七歲的二姐不得不小小年紀就嫁給自己不愛的人;父親和母親為了家人,不分日夜的辛勞;七十多歲的老岳母,依然為了有病的兒子一塊一塊地攢錢系在腰間……最震撼我的是“磨癱”姐的死,大伯家先天殘疾的女兒,活到十幾歲生病要死了,家裡無力也無心為她治病、為她減輕痛苦,就那麼放任疾病日重,拖著等死。在她死的那一天,全家人沉默地坐在廳屋,聽“磨癱”在房間痛苦的叫喚,等著她自己死去,嘆息她怎麼這麼“經死”,可憐的“磨癱”在要了一碗紅糖水喝了幾口後終於死了——文字本身並不煽情,但生命的苦難,直擊人性中的柔軟部分,讓人感受到一種無法遏制的茫然的痛苦,感慨生之無奈,對弱小與苦難的生命,不由自主地心生悲憫。

如果書中寫人都是這樣的基調,讀來不免沉重壓抑,這既不是為文之道,也不是夏老師的風格。整體上說,夏老師是個積極樂觀的人。如上所述,生命充滿苦難生活處處艱辛,但父親唱戲、大伯熬糖、姑姑“扯柴”、老師仙姿、家有嫌妻……這些小小的幸福與樂趣,讓艱辛、苦難、平凡的生活,處處浮現亮色煥發光彩。尤其是書中經常會提到的舅舅——夏老師會成為現在的夏老師,舅舅真是起了定型的作用。舅舅給了夏老師什麼?讓他在中斷學業後得以繼續讀書?文學上的影響?潔廬式的生活方式?都有,但最重要的,我覺得是一種不被眼前的苟且、身邊的現實消磨的浪漫。這,會讓一個人在精神世界保持某種獨立與自由,進而影響到現實生活中的言與行,自帶詩與遠方——從潔廬,到且齋。

《滿架秋風》中這一組人物記敘,是夏老師生命中經過的那些人共同構成的、人物版的清明上河圖。每個人都不是孤立的,每個人都在人間煙火中,總有一根線,牽著彼此,織成生活,織成人世間,織成我們生命的源頭。

文藝評論家來寫散文,不免讓人擔心有教條味,有無可挑剔的無趣。夏老師的散文還真沒這毛病,他的文字非但不刻板,還有著生活化的芳香,怎麼說呢?打個比方,讀滿架秋風,有那種一缽米湯倒進熱鍋中,嗤地一聲鍋巴粥就成了,有聲有色有香有味。全書所寫者,不算是多高級多深刻多豐富的主題與內容,只是尋常的人與事與景與情,但卻讓人讀來爽快有嚼勁,不是山珍海味,但確實時不時的惦記。

滿架秋風夏老師寫得隨性之所至,我這讀後感發得隨心之所欲。

原也不是什麼專業的書評人,滿架秋風,捉它不住,且腳踩西瓜皮,滑到這兒算這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