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架秋风 其来有自

《满架秋风》是夏元明老师的新书,也是我读过的他的第三本书。十年前夏老师送我他的另两本书《短杏咀红》和《书山浅履》,那是两本文学评论集,算是身为现当代文学史教授的夏老师的专业书了。我记得自己也曾为那两本书写过文章,只是一时却找不到了。

春色秋意,两相比较,我个人还是更喜欢这满架秋风。

《满架秋风》是一本散文集,里面收入的大部分文章,之前我已经在夏老师的博客、公众号上读过。整书再读一遍,恰似故地重游,穿行字里行间,平空有了对文章的参与感。

夏元明教授是我浠水师范时的叔伯老师,说叔伯老师,当然是因为他没有直接教过我。我只听过他一次讲话(委实算不上课),那时我想加入学校文学社不得其门而入,便退而求其次参加学校的通讯小组,反正也是写文章的。这个小组就开展了那么一次活动,好像是请《湖北日报》的一个编辑来给我们讲怎么写通讯,然后夏老师也顺便讲了一下,现在完全不记得他们讲的是什么。我也不曾在那个小组写过一篇通讯,那个小组后来没有开展任何活动,也没有正式解散,但就是散了。所以,比起听夏老师讲课,我听他拉二胡还更多些。

虽然没有教过我,但我对夏老师的关注却不少,估计不止是我,因为没办法不关注,他太炸眼了。

师范时的夏老师颇有文艺范,以及隐隐然的桀骜。他不光是二胡拉得好,在校期间多次看他表演赛马赢得满堂喝彩,他的形象也是让人过目难忘的。年轻时的夏老师一头怒发有爆炸之式,神态每见睥睨。还记得有一次在师范行政楼前面石阶下,看到夏老师正跟人闲聊,他双手抱胸,头高昂,脸上虽有笑意却掩饰不住嘴角的一丝讥嘲,眼睛里似乎是对话题的不以为然。我当时正要出学校,很近距离地从他身边经过,看得分明。当时心里还想:这个老师好傲!

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我以完全旁观的身份、远距离对夏老师的初印象以及终印象。我不了解他,也不了解他的学问、才华和性情。直到近几年,因为我自己写文章,也因此与夏老师有了交集,得他指点帮助,对他的了解方慢慢多了一些。跟夏老师交往甚密的邓细平曾经跟我说:“要是有谁欺负你(指创作上),你就告诉夏老师,他肯定会为你出头的,夏老师爱才、护犊子。”虽是玩笑,却也见夏老师真性情之一斑。

虽然也曾一起吃饭喝酒、谈诗歌文学,也曾听邓细平和其他师范师友说夏老师许多故事,但我对夏老师的认识,应该说是因《满架秋风》这本书才变得完整和清晰。

《满架秋风》里收入的文章,大致可概括为夏老师经过的地方、生命中的人以及咀嚼过的生活。经过的地方、咀嚼过的生活就不去特别说了,这本书中特别感动触动我的,是夏老师笔下的人。

在这本书里,夏老师写到他的家族、家庭、老师、学生以及身边触动他的普通人。这些人或者是给予他生命的人,或者是影响他成长的人,或者是改变他命运或被他改变命运的人,或者是让他对生命有或深或浅的感悟的人。读完掩卷,对夏老师的认识变得清晰起来:一个人生命最终呈现的形态不会是偶然,夏元明之为夏元明,其来有自啊!

夏老师家族的人,不管是父亲这边还是母亲那边,虽然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但夏老师写到的这些人,身上都有着非常鲜明的东西。这鲜明,来自夏老师的写作态度:诚实坦然、深情悲悯。很多人包括我,在写自己家族中人时,会自觉不自觉地美化虚化情绪化情怀化。夏老师则不然,他的文章中如实记述了祖母的悍、父亲的家暴、姑姑的火爆、舅舅的“精神出轨”……这些常常会为长者讳、为尊者讳的细节,夏老师文章中非常坦然地写了出来,既不夸张也不扭捏,正是有这样非常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细节,才让他笔下的这一组人物肖像如此立体生动,有着真实可感的温度。

比起诚实坦然,深情与悲悯是夏老师这一组文章中最打动人心的:为了一副棺材,十二岁的大姐独自步行百多里路,从浠水到陌生的罗田寻找卖工的父亲;因为母亲对朋友临终时的一个承诺,十七岁的二姐不得不小小年纪就嫁给自己不爱的人;父亲和母亲为了家人,不分日夜的辛劳;七十多岁的老岳母,依然为了有病的儿子一块一块地攒钱系在腰间……最震撼我的是“磨瘫”姐的死,大伯家先天残疾的女儿,活到十几岁生病要死了,家里无力也无心为她治病、为她减轻痛苦,就那么放任疾病日重,拖着等死。在她死的那一天,全家人沉默地坐在厅屋,听“磨瘫”在房间痛苦的叫唤,等着她自己死去,叹息她怎么这么“经死”,可怜的“磨瘫”在要了一碗红糖水喝了几口后终于死了——文字本身并不煽情,但生命的苦难,直击人性中的柔软部分,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遏制的茫然的痛苦,感慨生之无奈,对弱小与苦难的生命,不由自主地心生悲悯。

如果书中写人都是这样的基调,读来不免沉重压抑,这既不是为文之道,也不是夏老师的风格。整体上说,夏老师是个积极乐观的人。如上所述,生命充满苦难生活处处艰辛,但父亲唱戏、大伯熬糖、姑姑“扯柴”、老师仙姿、家有嫌妻……这些小小的幸福与乐趣,让艰辛、苦难、平凡的生活,处处浮现亮色焕发光彩。尤其是书中经常会提到的舅舅——夏老师会成为现在的夏老师,舅舅真是起了定型的作用。舅舅给了夏老师什么?让他在中断学业后得以继续读书?文学上的影响?洁庐式的生活方式?都有,但最重要的,我觉得是一种不被眼前的苟且、身边的现实消磨的浪漫。这,会让一个人在精神世界保持某种独立与自由,进而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言与行,自带诗与远方——从洁庐,到且斋。

《满架秋风》中这一组人物记叙,是夏老师生命中经过的那些人共同构成的、人物版的清明上河图。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每个人都在人间烟火中,总有一根线,牵着彼此,织成生活,织成人世间,织成我们生命的源头。

文艺评论家来写散文,不免让人担心有教条味,有无可挑剔的无趣。夏老师的散文还真没这毛病,他的文字非但不刻板,还有着生活化的芳香,怎么说呢?打个比方,读满架秋风,有那种一钵米汤倒进热锅中,嗤地一声锅巴粥就成了,有声有色有香有味。全书所写者,不算是多高级多深刻多丰富的主题与内容,只是寻常的人与事与景与情,但却让人读来爽快有嚼劲,不是山珍海味,但确实时不时的惦记。

满架秋风夏老师写得随性之所至,我这读后感发得随心之所欲。

原也不是什么专业的书评人,满架秋风,捉它不住,且脚踩西瓜皮,滑到这儿算这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