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晒箱子

媽媽曬箱子

小時候最喜歡做的事之一,就是幫媽媽曬箱子。

箱子是爸爸送給媽媽的聘禮。在我的家鄉,一對男女結婚前,男方都要做一個大木箱,刷上喜慶的紅色油漆,四角釘上鋥亮的銅包片,安上漂亮的鎖釦,再擇一個好日子送到女方家中,送箱是婚前比較隆重的儀式之一。到結婚時,新娘自會在箱子中裝滿嫁妝嫁過來。從此這個箱子便會伴隨她一生,鎖住她做為主婦的那些家當。

每年梅雨季節後,村裡的婦女們都會把自己的箱子和箱中的收藏,拿出來擺在太陽底下曬一曬的,名曰曬箱。每逢有人曬箱,村裡的小孩們都很高興,可以一窩蜂圍過去看各家的媽媽有什麼寶貝,年年看不厭。

在媽媽曬箱那一天,我是最熱心的幫忙者,一早拿掃帚把門前空地掃乾淨一塊,擺上兩條長凳。等媽媽把箱子搬到長凳上,趕緊挨到她身邊,眼巴巴看她打開那把漂亮的暗鎖,用力吸一鼻子箱中散發出來的濃濃樟腦味兒,很興奮很陶醉也很期待。媽媽開始一件件把自己不多的壓箱底的漂亮的衣服、鞋墊、襪子、圍巾、紗巾、床上用品等,擺放在翻轉的箱蓋上,有些晾曬在旁邊的竹竿上。這些東西媽媽是很少用的,只在過節或者外出做客時才會拿出來穿用,村裡其他的媽媽們也都是這樣。所以箱中拿出來的衣物都是嶄新的,我每次都是欣喜地聞著那些衣物上的樟腦味,看它美麗的花紋,用手輕輕地摸,感受那種光滑平整的質地,然後很幸福地跑來跑去幫媽媽晾曬。

上面的衣物一層層拿空,箱底會有什麼呢?一個厚厚的針線包,一些可愛的小玩意兒,都是讓我兩眼放光的東西。

先說針線包,這可不是那種巴掌大的小布包,而是一尺長半尺寬,封面和封底都裱著美麗的粉紅綢布,還有一根長長的綢帶可以把寬寬的封底包抄過來繫住的大針線包!解開綢帶,裡面是如同書一樣的一頁頁紙,每一頁都夾著東西:各種顏色的小束繡花線,規格不同的童鞋、布鞋、棉鞋鞋樣,各式各樣的剪紙繡花樣,用錫紙包住的針,童帽紙樣,沒做完的鞋面,沒繡完的繡品……色彩繽紛,應有盡有。現在想來,所謂女紅,看這個包就明白了。那時的我最喜歡的是裡面的繡花樣,白紙剪成的花鳥,不知道多精巧,每次曬箱都會小心翼翼地一幅幅欣賞讚嘆。多年後我酷愛剪紙,並無師自通地剪出許多美麗花樣,該是媽媽的針線包打下了最初的烙印吧?

那些小玩意就更吸引人了!到現在也還記得是什麼:一塊別滿了毛主席像章的白綢布,一隻花紋古樸的好大的銀戒指,幾枚串在一起的銅錢,一小包當時很少見到的各式各樣的彩色玻璃釦子,一隻精美的鯉魚玉佩,一箇中心有花和樹圖案的雞蛋大的實心玻璃球,還有一些說不出名堂的小玩意兒,有些是家傳的東西,有些是媽媽的收藏。這對於只有泥巴、樹枝這些天然玩具的童年的我來說,不亞於神奇的百寶箱了,那些東西,摸一摸也是好的啊!

媽媽箱子裡的寶貝,有四樣現在被我收藏保留著:一個媽媽親手繡制的我嬰兒時曾用過的小枕套;一塊粉紅色的上面畫好了牡丹花樣卻沒有繡的緞子,也不知媽媽是打算用來做什麼的,我後來繡了兩朵也放下了,至今是個半成品;一幅媽媽手繡的帳簷子,就是掛在蚊帳前面裝飾用的繡品;還有就是那塊鯉魚玉佩了,那是非常珍貴的玉雕工藝品,祖傳的東西。那枚銀戒指,媽媽也給了我,後來被人偷偷拿走了。而我至今遺憾的是那個水晶一樣透明的玻璃球!有一天我偷偷拿出來玩,在池塘邊失手掉到地上,滴溜溜就滾到了深深的池塘裡去了,我當時下水去撈,水太深,塘底有傾斜的坡度,沒有撈起來,後來村裡打魚時,放幹了塘水,我踩遍了那一帶的淤泥,也沒有找到那個球,媽媽懷疑是被別人撿去了,不過也沒有證據。這麼多年過去,我從來沒有在任何地方再看到過類似的東西,問奶奶,也說不知道到底是什麼東西,有什麼用,是什麼來歷,只知道家裡很早就有,當個玩物一直放在箱子裡,那個年代,是從哪裡得來那樣一個精美的玻璃球的?我一直覺得那是有來歷的東西,只是再也無從考證了——因為,我把它給弄丟了。現在村裡的那口塘還在,只是塘底的淤泥已經快一人深了,誰知道我的寶貝現在在哪兒呢!

媽媽去世時,她箱子裡我曾經曬過的許多衣服雖然樣式過時卻都還是嶄新的,全送給了親戚。而那箱子,由於沒有了女主人的悉心照顧,油漆日漸斑駁,鎖也壞了,樟腦味也沒了,終於有一天讓老鼠咬穿了,只能放在牆角裝些雜物。

長大後的我,有了蒐集各色釦子的習慣,有著剪紙的愛好,有對各種繡品的熱愛,也有了一個專放各種玩意兒的盒子。

我結婚時提的是一隻皮箱,也沒有那種針線包。不知道媽媽當年的針線包是自己做的還是買的?媽媽留給我的東西,還有我自己收集的紀念章、貝殼、漂亮的髮夾與手鐲(不值錢,只是喜歡)、幾雙繡工精美的嬰兒鞋、碎青花瓷片、美麗的石頭與一顆荒山裡撿到的石雕象棋子……都被我保存在一個個盒子裡面,偶爾會翻出來獨自看看。

住在樓房裡,空氣的乾燥讓箱子不用再曬了;

皮箱子不放衣物,樟腦不用放了;

沒有一個小女兒整天惦記媽媽的箱子,鎖也不用上了;

……

沒有了媽媽,去與誰交流炫耀我一盒子一盒子的寶貝呢?

我的孩子,孩子的孩子,還有人會惦記媽媽的箱子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