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晒箱子

妈妈晒箱子

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之一,就是帮妈妈晒箱子。

箱子是爸爸送给妈妈的聘礼。在我的家乡,一对男女结婚前,男方都要做一个大木箱,刷上喜庆的红色油漆,四角钉上锃亮的铜包片,安上漂亮的锁扣,再择一个好日子送到女方家中,送箱是婚前比较隆重的仪式之一。到结婚时,新娘自会在箱子中装满嫁妆嫁过来。从此这个箱子便会伴随她一生,锁住她做为主妇的那些家当。

每年梅雨季节后,村里的妇女们都会把自己的箱子和箱中的收藏,拿出来摆在太阳底下晒一晒的,名曰晒箱。每逢有人晒箱,村里的小孩们都很高兴,可以一窝蜂围过去看各家的妈妈有什么宝贝,年年看不厌。

在妈妈晒箱那一天,我是最热心的帮忙者,一早拿扫帚把门前空地扫干净一块,摆上两条长凳。等妈妈把箱子搬到长凳上,赶紧挨到她身边,眼巴巴看她打开那把漂亮的暗锁,用力吸一鼻子箱中散发出来的浓浓樟脑味儿,很兴奋很陶醉也很期待。妈妈开始一件件把自己不多的压箱底的漂亮的衣服、鞋垫、袜子、围巾、纱巾、床上用品等,摆放在翻转的箱盖上,有些晾晒在旁边的竹竿上。这些东西妈妈是很少用的,只在过节或者外出做客时才会拿出来穿用,村里其他的妈妈们也都是这样。所以箱中拿出来的衣物都是崭新的,我每次都是欣喜地闻着那些衣物上的樟脑味,看它美丽的花纹,用手轻轻地摸,感受那种光滑平整的质地,然后很幸福地跑来跑去帮妈妈晾晒。

上面的衣物一层层拿空,箱底会有什么呢?一个厚厚的针线包,一些可爱的小玩意儿,都是让我两眼放光的东西。

先说针线包,这可不是那种巴掌大的小布包,而是一尺长半尺宽,封面和封底都裱着美丽的粉红绸布,还有一根长长的绸带可以把宽宽的封底包抄过来系住的大针线包!解开绸带,里面是如同书一样的一页页纸,每一页都夹着东西:各种颜色的小束绣花线,规格不同的童鞋、布鞋、棉鞋鞋样,各式各样的剪纸绣花样,用锡纸包住的针,童帽纸样,没做完的鞋面,没绣完的绣品……色彩缤纷,应有尽有。现在想来,所谓女红,看这个包就明白了。那时的我最喜欢的是里面的绣花样,白纸剪成的花鸟,不知道多精巧,每次晒箱都会小心翼翼地一幅幅欣赏赞叹。多年后我酷爱剪纸,并无师自通地剪出许多美丽花样,该是妈妈的针线包打下了最初的烙印吧?

那些小玩意就更吸引人了!到现在也还记得是什么:一块别满了毛主席像章的白绸布,一只花纹古朴的好大的银戒指,几枚串在一起的铜钱,一小包当时很少见到的各式各样的彩色玻璃扣子,一只精美的鲤鱼玉佩,一个中心有花和树图案的鸡蛋大的实心玻璃球,还有一些说不出名堂的小玩意儿,有些是家传的东西,有些是妈妈的收藏。这对于只有泥巴、树枝这些天然玩具的童年的我来说,不亚于神奇的百宝箱了,那些东西,摸一摸也是好的啊!

妈妈箱子里的宝贝,有四样现在被我收藏保留着:一个妈妈亲手绣制的我婴儿时曾用过的小枕套;一块粉红色的上面画好了牡丹花样却没有绣的缎子,也不知妈妈是打算用来做什么的,我后来绣了两朵也放下了,至今是个半成品;一幅妈妈手绣的帐檐子,就是挂在蚊帐前面装饰用的绣品;还有就是那块鲤鱼玉佩了,那是非常珍贵的玉雕工艺品,祖传的东西。那枚银戒指,妈妈也给了我,后来被人偷偷拿走了。而我至今遗憾的是那个水晶一样透明的玻璃球!有一天我偷偷拿出来玩,在池塘边失手掉到地上,滴溜溜就滚到了深深的池塘里去了,我当时下水去捞,水太深,塘底有倾斜的坡度,没有捞起来,后来村里打鱼时,放干了塘水,我踩遍了那一带的淤泥,也没有找到那个球,妈妈怀疑是被别人捡去了,不过也没有证据。这么多年过去,我从来没有在任何地方再看到过类似的东西,问奶奶,也说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用,是什么来历,只知道家里很早就有,当个玩物一直放在箱子里,那个年代,是从哪里得来那样一个精美的玻璃球的?我一直觉得那是有来历的东西,只是再也无从考证了——因为,我把它给弄丢了。现在村里的那口塘还在,只是塘底的淤泥已经快一人深了,谁知道我的宝贝现在在哪儿呢!

妈妈去世时,她箱子里我曾经晒过的许多衣服虽然样式过时却都还是崭新的,全送给了亲戚。而那箱子,由于没有了女主人的悉心照顾,油漆日渐斑驳,锁也坏了,樟脑味也没了,终于有一天让老鼠咬穿了,只能放在墙角装些杂物。

长大后的我,有了搜集各色扣子的习惯,有着剪纸的爱好,有对各种绣品的热爱,也有了一个专放各种玩意儿的盒子。

我结婚时提的是一只皮箱,也没有那种针线包。不知道妈妈当年的针线包是自己做的还是买的?妈妈留给我的东西,还有我自己收集的纪念章、贝壳、漂亮的发夹与手镯(不值钱,只是喜欢)、几双绣工精美的婴儿鞋、碎青花瓷片、美丽的石头与一颗荒山里捡到的石雕象棋子……都被我保存在一个个盒子里面,偶尔会翻出来独自看看。

住在楼房里,空气的干燥让箱子不用再晒了;

皮箱子不放衣物,樟脑不用放了;

没有一个小女儿整天惦记妈妈的箱子,锁也不用上了;

……

没有了妈妈,去与谁交流炫耀我一盒子一盒子的宝贝呢?

我的孩子,孩子的孩子,还有人会惦记妈妈的箱子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