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雙11就買了鞋子又想買褲子?這個消費心理你中槍沒?

數據顯示,2017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在“雙十一”當天的銷售額高達1682億元。

而且今年的雙十一,還是雙十一的十週年,銷售額目標為2500億元,真是好大一齣戲。

雙11早已從網購節變身全民消費狂歡日,成為黃金消費季。而各路商家也早已摩拳擦掌,各種花式營銷層出不窮,“全副武裝”備戰今年雙11。

時代在變、行業在變,消費者也在變。而不變的是,雙11讓用戶瘋狂剁手的最為有效的套路一直是:

基於用戶逐利心理和消費心理學設置讓利工具,也就是使用各種優惠券、滿減券,定金膨脹、火炬紅包、群紅包和購物津貼等的優惠策略。

現在,所有人都有這樣一個認知:雙11購物,划算!!不買得虧。

所以,一個個購物車就在這幾天變成了集裝箱,就算剁掉雙手,也擋不住用膝蓋付款。


一到雙11就買了鞋子又想買褲子?這個消費心理你中槍沒?


我還看到網上流傳著這麼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

我的意中人是個蓋世英雄,我知道有一天他會在一個萬眾矚目的情況下出現,身披金甲聖衣,腳踏七色祥雲,來清空我的購物車。

話又說回來,雖然雙11優惠的確是非常誘人,但也少不了各種消費心理讓你總是忍不住的就買買買。

比如錨定效應、社會認同原則、誘餌效應、稀缺原則、捆綁損失原則、預期效應、損失規避心理、心理賬戶等等,這些都是雙11經常用到的。

今天,我再給大家分享一個消費心理,看看你中槍沒?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購物經歷,你買了一雙心儀已久的鞋子,然後總覺得自己沒有與這雙鞋搭配的褲子,剛好在那家店看到了有一些不錯的褲子,剛好又有優惠,所以又買一條褲子來搭配。而買了褲子,你又想到好像還差一件衣服,剛好有大幅度滿減,所以就買了一件不錯的衣服......


完了嗎?帽子、包包、圍巾、腰帶......可能接踵而至!我們經常可能會為了滿足感而購買自己之前根本不需要的東西。


一到雙11就買了鞋子又想買褲子?這個消費心理你中槍沒?


這種購買行為就被稱為狄德羅效應。

這個概念的起源是這樣的:

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丹尼斯·狄德羅。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羅一看就非常喜歡。

可他穿著華貴的睡袍時,總覺得傢俱不是破舊不堪,風格不對。於是,為了與睡袍配套,他把家裡舊的東西先後會大價錢更新,終於跟上睡袍的檔次。

衝動過後,他發現自己怎麼就被一件睡袍脅迫了,然後寫下了《與舊睡袍別離之後的煩惱》。

而在200年後,美國哈弗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提出了這個新概念——“狄德羅效應”,也叫配套效應:

指人們擁有了一件喜愛的物品或擁有新財產後,會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已達到心理上平衡的現象。


一到雙11就買了鞋子又想買褲子?這個消費心理你中槍沒?


大夥想想看,這個效應是不是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每一個人?包括購物選擇:

比如你買了一個很高級的電腦,然後發現現在的鼠標不行,配不上這個電腦,所以又買了一個更貴的鼠標來搭配。而買了鼠標,你又覺得現在的舊鍵盤也不太好......

比如你家裡買了套不錯的新沙發,然後你覺得家裡很多裝飾都不太搭,一段時間後你突然發現整個客廳的佈置都換了......

再比如在洗髮水的廣告中可以說”你用著上千塊的香水,但是卻用39元超市洗髮水“,將洗髮水與你用的更高端的香水去匹配,讓消費者落入了狄德羅效應旋渦中,進而驅使他購買更好的洗髮水。

所以說,現在為啥商家們都喜歡賣套裝,都喜歡產品關聯推薦,為啥天貓上面你買了一個東西,永遠都會馬上出現無數個推薦的東西?為什麼?

很遺憾,我們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狄德羅”!而且很容易被激活!

狄德羅效應就是一種常見的“愈得愈不足效應”,在沒有得到某種東西時,心裡很平穩,而一旦得到了,卻不滿足。

愈得愈不足,這句話太形象了。

而最關鍵的是什麼?

是人們往往並不是簡單的把這種“配套”當做是一次購買,而是當成在打造更好的自己,追求渴望的東西,或者是實現美好生活。


一到雙11就買了鞋子又想買褲子?這個消費心理你中槍沒?


基於這種狄德羅心理,消費者想要更多滿足感,想要配置更多相配的物品,如果再輔以其它消費心理的刺激和引導,就相當於再加上一把火,那就相當厲害了。

比如 說“配套”是要補償自己

告訴她,你已經為別人付出很多了,或者為了某一個目標付出了太多,現在是時候“犒勞”一下自己了。

比如 說“配套”是不落後於人

每一個人都不想落後於人,特別是那些我們覺得本應該落後於自己的人。落後心理實質上是一種“ 人有我無 ”的心理,一旦有這種心理就容易激發出自己要想改變的行為。

所以可以去用文案營造出這種用戶差別,形成落差感。


一到雙11就買了鞋子又想買褲子?這個消費心理你中槍沒?


奧美:《我害怕閱讀的人》

“我害怕閱讀的人。一跟他們談話,我就像一個透明的人,蒼白的腦袋無法隱藏。”

再比如 說“配套”是要做理想的自己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想成為的人,告訴她,這次選擇是為了離理想的自己更近一步。(通過理想自己的身份特徵與標籤激發渴望)


一到雙11就買了鞋子又想買褲子?這個消費心理你中槍沒?


We need a Trainee,the old one became CEO

我們需要一位實習生,因為之前的那位已經成了CEO

幾把火加上之後,想想都是各種躺槍的感覺。

總而言之,狄德羅效應本來就是一種不斷膨脹的購買商品的慾望,如果再加上廣告、文案去刺激原本就存在於用戶心中的希望,恐懼或者渴望,然後將這些慾望導向特定商品。

何愁不剁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