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智慧《格言聯璧》全文,值得收藏


中華大智慧《格言聯璧》全文,值得收藏


《格言聯璧》為晚清學者金纓所著。分為學問、存養、持躬、攝生、敦品、處事、接物、齊家、從政、惠吉、悖兇11類,以“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主要內容為框架,可以說是一座包羅萬象的格言寶庫。對人們修身養性、處事做人、治家從政很有借鑑價值。

【處事類】


處難處之事愈宜寬,

處難處之人愈宜厚,

處至急之事愈宜緩,

處至大之事愈宜平,

處疑難之際愈宜無意。


[譯文]:處理難處理的事,越應寬大;與不好相處的人在一起,越應寬厚,處理緊急的事,情緒越要和緩,處理重大的事,態度越應平和;處理有疑難的問題,心中越應沒有意見。

不自反者,看不出一身病痛。

不耐煩者,做不成一件事業。


[譯文]:不自我反省的人,看不出自己一身的病痛;不耐煩的人則不能成就一件事業。

日日行,不怕千萬裡。

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譯文]:天天走路不怕千萬里路遙,天天做事則不怕千萬件事多。

過去事丟得一節是一節。

現在事了得一節是一節。

未來事省得一節是一節。


[譯文]:過去的事不必多計較,現在的事能做多少是多少,未來的事不必自尋煩惱。

居處必先精勤,乃能閒暇。

凡事務求停妥,然後逍遙。


[譯文]:生活工作首先勤快才能有所閒暇,一切事務都能處理得當才能逍遙自在。

無心者公,無我者明。


[譯文]:心中沒有成見則處事公平,心中沒有自我則光明正大。

任事者,當置身利害之外。

建言者,當設身利害之中。


[譯文]:當事人應置身於利害之外,提出倡議的人則應設身於利害之中,才能知道利弊得失。

無事時,戒一偷字,

有事時,戒一亂字。


[譯文]:沒事要戒掉一個“偷”字,有事要戒掉一個“亂”字。

提得起,放得下,

算得到,做得完,

看得破,撇得開。


[譯文]:有見識的人做事能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及撇得開。


中華大智慧《格言聯璧》全文,值得收藏



救已敗之事者,如馭臨崖之馬,

休輕策一鞭。

圖垂成之功者,如挽上灘之舟,

莫少停一棹。


[譯文]:挽救失敗的事,就好像駕馭懸崖邊的馬,不能輕拍一鞭。對於即將成功的事,就好像拉船上沙灘,不能少停一槳。

以真實肝膽待人,事雖未必成功,

日後人必見我之肝膽。

以詐偽心腸處事,人即一時受惑,

日後人必見我之心腸。


[譯文]:

用真誠待人,事情雖不一定成功,日後他人必定知我真心誠意。以欺騙的心腸處事,別人一時或許受到迷惑,但日久必見我心腸狡詐。

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

天下無不可為之事,只怕立志不堅。


[譯文]:天下沒有不能教化的人,只怕誠心不夠。天下沒有不能成功的事,只怕志向不堅定。

處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

處事不可任己見,要悉事之理。


[譯文]:與人相處,不能隨自己的意志,要了解人情世故;做事不能固執己見,要明白事情的道理。

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緩緩想。

想得時,切莫緩,便要急急行。


[譯文]:事情來臨時,不能著急,要周全考慮解決的方法。想到解決的方法時,不能怠緩,一定要儘快果決執行。

事有機緣,不先不後,剛剛湊巧。

命若蹭蹬,走來走去,步步踏空。


[譯文]:事情的成功有很多機遇,若不能把握機遇而任時間流逝總做不成一件事情。


中華大智慧《格言聯璧》全文,值得收藏



【接物類】


事屬曖昧,要思迴護他,

著不得一點攻訐的念頭。

人屬寒微,要思矜禮他,

著不得一毫傲睨的氣象。


[譯文]:屬於人家的隱私,要想著維護,不能有一點說壞話的念頭。對於貧寒卑微的人,要想著禮遇他,不能有一絲傲慢輕視的態度。

凡一事而關人終身,

縱確見實聞,不可著口。

凡一語而傷我長厚,

雖閒談酒謔,慎勿形言。


[譯文]:凡事關係人一生的名譽,即使親眼目睹,也不能說出去。如果某句話有傷自己的敦厚,即使喝酒閒談,也要謹慎不說。

待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

非獨進德,亦且免患。

待人當於有過中求無過,

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譯文]:嚴於律己,不斷地檢討錯誤,不僅使自己的品德增進而且能免除禍患。對待別人應從過錯中看到他的長處,不但能保厚道,而且能化解對方的怨恨。

事後而議人得失,吹毛索垢,不肯絲毫放寬;

試思己當其局,未必能效彼萬一。

旁觀而論人短長,抉隱摘微,不留些須餘地;

試思己受其毀,未必能安意順承。


[譯文]:事後議論別人的過錯,吹毛求疵,一點一滴也不放過,如果換成自己,未必能如他。在一旁對別人說長道短不留餘地,想想如果換成自己遭人詆譭,能否就默默承受呢。

人好剛,我以柔勝之。

人用術,我以誠感之。

人使氣,我以理屈之。


[譯文]:別人好強,我則以柔克剛。別人用心計,我用誠懇感染他。別人動怒氣,我用道理折服他。

柔能制剛,遇赤子而賁、育失其勇。

訥能屈辯,逢喑者而儀、秦拙於詞。


[譯文]:柔能克剛,當大力士孟賁、夏育遇到小孩子時,他的勇力也無處可用。木訥能制服,即使像蘇秦、張儀一樣的善辯家,當他遇到啞巴時,也無計可施。


中華大智慧《格言聯璧》全文,值得收藏



何以息謗?曰無辯。

何以止怨?曰不爭。


[譯文]:如何制止毀謗?只有不去辯白。如何停止怨恨,只有不去爭辯。

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譯文]:別人毀謗我,與其與他辯解,不如寬忍他。別人欺侮我,與其提防,不如化解。

律身惟廉為宜,處世以退為尚。


[譯文]:自律只有謙潔最適宜,處事以不爭先為崇尚。

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

滋味濃底,減三分讓人嘗。

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

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


[譯文]:路窄的地方,要留一點地方讓別人通過。好的味道,要留一些讓別人品嚐。負責處理困難的事要有力而沒有怨言。與難以相處的人在一起,要心中有數而口中不說。

輕信輕發,聽言之大戒也。

愈激愈厲,責善之大戒也。


[譯文]:輕信謠言而隨便動怒是聽別人說話的大忌,勸人從善不能用激烈的方法,否則將事倍功半。

施在我有餘之惠,則可以廣德。

留在人間不盡之情,則可以全交。


[譯文]:盡我的力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則可以增廣德性。人情留給對方,則朋友之間的交情可以長久。

古人愛人之意多,故人易於改過;

而視我也常親,我之教益易行。

今人惡人之意多,故人甘於自棄;

而視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


[譯文]:以前的人教導別人,多出於愛意,所以人樂於改過,關係也親近,所以教導容易推行。現在的人教導別人,多出於厭惡,所以被教的人寧可自暴自棄,關係也不融洽,所說的話對方也難以接受。

喜聞人過,不若喜聞己過。

樂道己善,何如樂道人善。


[譯文]:喜歡聽別人的過錯,不如喜歡聽自己的過失。喜歡說自己的優點,不如說別人的善行。

聽其言,必觀其行,是取人之道。

師其言,不問其行,是取善之方。


[譯文]:聽對方說的話,一定要觀察他是否能做到,這是選擇人才的方法。只領會他的好壞,而不過問他的行為,這是擇善的方法。


中華大智慧《格言聯璧》全文,值得收藏



【存養類】


涵養沖虛,便是身世學問。

省除煩惱,何等心性安和!


[譯文]:涵養虛心便是做人學問。去除煩惱心性自然祥和。

存養宜衝粹,近春溫。

省察宜謹嚴,近秋肅。


[譯文]:存養人性的功夫,要像春天一般溫和。省察自己的缺失要像秋天身般嚴肅。

人心如谷種,滿腔都是生意,

物慾錮之而滯矣。

然而生意未嘗不在也,疏之而已耳。

人心如明鏡,全休渾是光明,

習染薰之而暗矣。

然而明體未嘗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譯文]:人的心就好像稻穀一樣,到處都是生機,只因物慾掩蓋了生機,但生機始終存在。人心像明鏡一樣,充滿著光明,只因外在的汙染而變暗,然而光明並未消失,只不過少了擦拭而已。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

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慾則閒。

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慾則平。

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慾則樂。

人之心氣,多欲則餒,寡慾則剛。


[譯文]:人的心胸慾念多則狹窄,慾念少則心胸寬廣。人的心境多欲則忙亂,少欲則悠閒。人的心術多欲則險惡。少欲則和平。人的心事多欲則憂愁,少欲則快樂。人心之氣象,多欲則軟弱,少欲則剛強,

宜靜默,宜從容,

宜謹嚴,宜儉約,

四者切已良箴。

忌多欲,忌妄動,

忌坐馳,忌旁騖,

四者切已大病。

常操常存,得一恆字訣。

勿忘勿助,得一漸字訣。


[譯文]:宜安靜、少說話、從容不迫、嚴謹及儉約,這些都是監督自己的良言。避多欲、盲動、心不專一,以此避免自己的缺失。在實踐這些修養的過程中,能體會到恆字的秘訣。而在不間斷的過程裡,能體驗出漸字的秘訣。

忿如火,不遏則燎原。

欲如水,不遏則滔天。


[譯文]:忿怒如火,不阻止則會燒掉一切,慾望像洪水,不阻擋則淹沒一切。

敬守此心,則心定;

斂抑其氣,則氣平。


[譯文]:謹慎堅守善良的本性,則心靈安定,收斂抑制浮躁之氣,則心氣平和。

心一鬆散,萬事不可收拾。

心一疏忽,萬事不入耳目。

心一執著,萬事不得自然。


[譯文]:心如果松散則凡事做不成,心如果疏忽則凡事不能專心,心如果固執則萬事不得真諦。

一念疏忽,是錯起頭。

一念決裂,是錯到底。


[譯文]:一念疏忽是錯誤的開始,一念不能有始有終便是錯誤到底。


中華大智慧《格言聯璧》全文,值得收藏



名譽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隱忍中大。


[譯文]:名譽從屈辱中彰顯,德性雅量從忍耐中壯大。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

安詳,是處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

灑脫,是養心第一法。


[譯文]:謙虛退讓是保身的第一法;安靜祥和是處事第一法;包涵容忍是待人的第一法;瀟灑脫俗是養心的第一法。

靜能制動,沉能制浮,

寬能制褊,緩能制急。


[譯文]:安靜能克服浮動,沉潛能克服浮躁,寬和能克服偏狹,舒緩能克服急躁。

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

天地間真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透。


[譯文]:天地間的真諦,只有心靜的人才能體會。天地間的玄妙,只有心靜的人才能看明白。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譯文]:脾氣切忌旺盛,心志切忌滿足,才情切忌顯露。

世俗煩惱處,要耐得下。

世事紛憂處,要閒得下。

胸懷牽纏處,要割得下。

境地濃豔處,要淡得下。

意氣忿怒處,要降得下。


[譯文]:處於世俗煩惱,要能忍耐;處於世事紛擾,要能清閒;胸中牽掛處,要能拋得開;處於濃豔境地,要能淡然處之;處於失意憤怒時,要能穩定情緒。

觀操存,在利害時。

觀精力,在飢疲時。

觀度量,在喜怒時。

觀鎮定,在震驚時。


[譯文]:看一個人的操守,在其利害得失時,看一個人的精力,在其飢餓疲倦時,看一個人的度量,在其面臨喜怒哀樂時;看一個人的沉著,在其有驚嚇時。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

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譯文]:面臨大事與難事,可看出一個人的責任;處順境逆境,可看出一個人的胸襟氣度;遇喜事怒事,看一個人的涵養;與同輩相處,可看一個人的見識。


中華大智慧《格言聯璧》全文,值得收藏



【持躬類】


濃於聲色,生虛怯病。

濃於貨利,生貪饕病。

濃於功業,生造作病。

濃於名譽,生矯激病。


[譯文]:縱情於聲色生心虛膽怯病,熱衷於財貨生貪心病,嗜好功名生虛偽做作病,看重名譽生矯情偏激之病。

經一番挫折,長一番識見。

容一番橫逆,增一番器度。

省一分經營,多一分道義。

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

去一分奢侈,少一分罪過。

加一分體貼,知一分物情。


[譯文]:經歷一番挫折,才能增長一分見識。經過一番磨難,才能增一分度量。省一分利益的經營,則多一分道義。能學一分退讓,可得一分便宜。去掉一分享受,則減少一分罪過。對事物多一分認識,而多知一分物情。

人心如谷種,滿腔都是生意,

物慾錮之而滯矣。

然而生意未嘗不在也,

疏之而已耳。

人心如明鏡,全體渾是光明,

習染薰之而暗矣。

然而明體未嘗不存也,

拭之而已耳。


[譯文]:人的心就好像稻穀一樣,到處都是生機,只因物慾掩蓋了生機,但生機始終存在。人心像明鏡一樣,充滿著光明,只因外在的汙染而變暗,然而光明並未消失,只不過少了擦拭而已。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

有實學者,必不誇學。


[譯文]:有真才能的人不依恃才能,有真學問的人不誇耀學問。

諉罪掠功,此小人事。

掩罪誇功,此眾人事。

讓美歸功,此君子事。

分怨共過,此盛德事。


[譯文]:爭功諉過是小人的本事,掩飾過錯、誇耀功勞是凡人的本色,功勞美好謙讓於別人是君子的行為,替他人擔當罪過是成就德行的事。

毋毀眾人之名,以成一己之善。

毋沒天下之理,以護一己之過。


[譯文]:不要詆譭眾人的成就而歸功於自己,不要埋沒天下的事理以掩飾自己的過失。

讀書有四個字最要緊,曰闕疑好問。

做人有四個字最要緊,曰務實耐久。


[譯文]:讀書最要緊的就是勤學好問,做人最要緊的就是實實在在的而持之以恆。

物忌全勝,事忌全美, 人忌全盛。


[譯文]:事物忌諱到達極點,事情避免極其完美,人則忌諱飛黃騰達。

步步佔先者,必有人以擠之。

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


[譯文]:凡事搶先必定人擠兌,而凡事爭勝則必有人打擊。

護體面,不如重廉恥。

求醫藥,不如養性情。

立黨羽,不如昭信義。

作成福,不如篤至誠。

多方說,不如慎隱微。

博聲名,不如正心術。

恣豪華,不如樂名教。

廣田宅,不如教義方。


[譯文]:注重體面不如注重廉恥,求醫藥養生不如調養性情,結交黨羽不如重信義,作威作福不如忠篤誠實,多說不如謹慎自己的缺失,博取名聲不如端正自己的意念,縱情享受不如因名設教,積聚田宅不如教子有方。

度量如海涵春育,應接如流水行雲,

操存如春天白日,威儀如丹鳳祥麟,

言論如敲金戛石,持身如玉潔冰清,

襟抱如光風霽月,氣概如喬嶽泰山。


[譯文]:度量要大如海能容納一切,如春風潤育萬物;待人接物如行雲流水般清白,情操像春天白日般光明,威儀如丹鳳呈祥,言論如敲金石般響亮,持身如玉潔冰清般純潔,胸襟抱負有如和風明月般和藹,氣概則如泰山般崇高。

心術以光明篤實為第一,

容貌以正大老成為第一,

言語以簡要真切為第一。


[譯文]:心境以光明誠實為最重要,儀容外貌以老成持重為最重要,說話以簡潔誠懇為最重要。


中華大智慧《格言聯璧》全文,值得收藏



勿吐無益身心之語,

勿為無益身心之事,

勿近無益身心之人,

勿入無益身心之境,

勿展無益身心之書。


[譯文]:不要說對自己無益的話,不做無益身心的事,不接近無益於自己的人,不進入無益身心的環境,不看無益身心的書籍。

此生不學一可惜,

此日閒過二可惜,

此身一敗三可惜。


[譯文]:人生有三件事最為可惜:第一是不學習,第二是虛擲光陰,第三是敗壞身心。

休諉罪於氣化!一切責之人事。

休過望於世間!一切求之我身。


[譯文]:不要把過錯推諉於氣憤,應平息一切責難他人的事,不要過於期望世間,一切事情應求助自己。

自責之外,無勝人之術。

自強之外,無上人之術。


[譯文]:除自我反省之處,再沒有勝過別人的方法。除了自我發奮之外,再沒有超過別人的方法。

聰明者戒太察,

剛強者戒太暴,

溫良者戒無斷。


[譯文]:聰明的人戒太明察,剛強的人戒暴躁,溫和的人戒優柔寡斷。

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

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


[譯文]:以寬恕自己的心寬恕別人,則交情深。以責備他人的心責備自己,則過錯少。

見人不是,諸惡之根。

見己不是,萬善之門。


[譯文]:只看別人的一切壞處,是惡的根源。能明察自己一切的缺失,才是所有善的根本。

品詣常看勝如我者,則愧恥自增。

享用常看不如我者,則怨尤自泯。


[譯文]:常看修養品德勝過我的人,則慚愧恥辱油然而生。常看物質享受不如我的人,則埋怨情緒自然消失。

將勞役者比,則優閒自樂。

將疾病者比,則康健自樂。

將禍患者比,則平安自樂。

將死亡者比,則生存自樂。


[譯文]:與飢餓的人相比,則能溫飽的人快樂;與寒冷的人相比,則得到溫暖的人快樂;與吃苦力的人相比,則悠閒的人快樂;與生病的人相比,則健康的人快樂;與多禍的人相比,則平安的人快樂;與死亡的人相比,則生存的人快樂。

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

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


[譯文]:對失意的人,不要談得意的事!處於得意的時候,不要忘記失意的日子。

貧賤是苦境,能善處者自樂。

富貴是樂境,不善處者更苦。


[譯文]:貧賤是受苦的境遇,但是若能善於調理,便苦中有樂。富貴是快樂的境地,但不善於調理的人則樂中生悲。

好訐人者身必危,

自甘為愚,適成其保身之智。

好自誇者人多笑,

自舞其智,適見其欺人之愚。


[譯文]:喜歡攻訐毀謗他人的人必遭禍患,大智若愚的人可保全他內在的智慧;喜歡自誇的人多遭人訕笑,自以為智的人可看出他自欺欺人的愚蠢。

懲忿窒欲,其象為損,

得力在一忍字。

遷善改過,其象為益,

得力在一悔字。


[譯文]:對待心中的慾念,放縱即有所損,所以關鍵在於忍。改過向善,努力即有所助益,所以關鍵在於悔。

欲心正熾時,一念著病,興似寒冰。

利心正熾時,一想到死,味同嚼蠟。


[譯文]:慾念旺盛時,能想到招致疾病,興趣即能冷卻如寒冰。利慾薰心時,想到死後全無,即索然無味。

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

勢不可倚盡,福不可享盡。


[譯文]:凡事要留有餘地,話不能說穿,勢力不能倚盡,福氣不能享盡。

難消之味休食,難得之物休蓄。

難酬之恩休受,難久之友休交。

難再之時休失,難守之財休積。

難雪之謗休辯,難釋之忿休較。


[譯文]:難以消化的食物不吃,難得的財物不存,難以報答的恩惠不受,難以長處的朋友不交,難以重逢的時光不失,難以守的財富不聚,難以澄清的誹謗不辯,難以釋懷的忿怒不計較。

謙,美德也,過謙者懷詐。

默,懿行也,過默者藏奸。


[譯文]:謙虛是美德,但過於謙虛的人心懷詭詐;緘默是好的行為,但過於沉默的人則胸藏奸偽。

圓融者無詭隨之態,

精細者無苛察之心,

方正者無乘拂之失,

沉默者無陰險之術,

誠篤者無椎魯之累,

光明者無淺露之病,

勁直者無徑情之偏,

執持者無拘泥之跡,

敏煉者無輕浮之狀。


[譯文]:性情圓融隨和的人沒有詭詐的神態,精明細心的人沒有苛刻審查的心思,行為方正的人沒有乘戾的行為,沉著的人沒有陰險的手段,誠信篤實的人沒有無能的牽累,光明正大的人沒有膚淺的缺點,剛直的人沒有性情上的偏失,果決的人沒有拘泥的毛病,達練的人沒有輕浮的外貌。

私恩煦感,仁之賊也。

直往輕擔,義之賊也。

足恭偽態,禮態賊也。

苛察岐疑,智之賊也。

苟約固守,信之賊也。


[譯文]:恩惠授予個人,是仁的危害;輕率從事而無擔當,是義的危害;偽裝恭敬的儀態,是禮的危害;細察而多疑,是智的危害;不能堅守誠信,是信的危害。


中華大智慧《格言聯璧》全文,值得收藏



【攝生類】


慎風寒,節飲食,

是從吾身上卻病法。

寡嗜慾,戒煩惱,

是從吾心上卻病法。


[譯文]:注意風寒,節制飲食,是從身體上預防疾病;減少嗜好慾念,是從心理上預防疾病。

少思慮以養心氣,寡色慾以養腎氣,

勿妄動以養骨氣,戒嗔怒以養肝氣。

薄滋味以養胃氣,省言語以養神氣,

多讀書以養膽氣,順時令以養元氣。


[譯文]:減少思慮煩惱以養心氣,少色慾以養腎氣,不亂動以養骨氣,不發怒以養肝氣,少吃喝以養胃氣,少說話以養精神,多讀書以養膽氣,不逆時令以養元氣。

憂愁則氣結,

忿怒則氣逆,

恐懼則氣陷,

拘迫則氣鬱,

急遽則氣耗。


[譯文]:憂愁使氣鬱結,憤怒則氣受阻,恐懼則氣陷逆,壓抑則氣悶,急速則耗氣。

行欲徐而穩,立欲定而恭,

坐欲端而正,聲欲低而和。


[譯文]:行動要慢而穩重,站要直而恭敬,坐要端正,說話聲音要低而溫和。

多靜坐以收心,

寡酒色以清心,

去嗜慾以養心,

玩古訓以警心,

悟至理以明心。


[譯文]:常靜坐以收心,少酒色以清心,省嗜好以養心,鑑古訓以警惕,悟道理以明心。

寵辱不驚,肝木自寧。

動靜以敬,心火自定。

飲食有節,脾土不洩。

調息寡言,肺金自全。

恬淡寡欲,腎水自足。


[譯文]:寵辱不驚則肝寧,動靜皆誠敬則心定,飲食有節制則脾不病,調整呼吸少說話則保肺,平淡少欲則腎水足。

道生於安靜,德生於卑退,

福生於清儉,命生於和暢。


[譯文]:道生於安靜,德見於謙讓,福生於清儉,命生於平和。

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

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


[譯文]:天地不能一日沒有和氣,人心不能一日沒有喜悅的神情。

言語知節,則愆尤少。

舉動知節,則悔吝少。

愛慕知節,則營求少。

歡樂知節,則禍敗少。

飲食知節,則疾病少。


[譯文]:說話有分寸則少得罪人,行為有節制則少悔恨,愛慕有節制則要求少,快樂有節制則禍敗少,飲食有節制則疾病少。

人知言語足以彰吾德,

而不知慎言語乃所以養吾德。

人知飲食足以益吾身,

而不知節飲食乃所以養吾身。


[譯文]:人都知道說話可以顯示自己的優點,但不知說話謹慎可以培養德性;人都知道飲食可以有益生命,卻不知節制飲食可以養生。

敗德之事非一,而酗酒者德必敗。

傷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生必傷。


[譯文]:敗壞德行的行為有許多,而酗酒必定敗德;傷害生命的行為也有許多,而好色必定傷生。


中華大智慧《格言聯璧》全文,值得收藏



【敦品類】


人以品為重,若有一點卑汙之心,

便非頂天立地漢子。

品以行為主,若有一件愧怍之事,

即非泰山北斗品格。


[譯文]:人的品格最重要,有一絲汙穢的心便不是頂天立地的男人。品格以行事為主,若做了一件愧對良心的事,品格便不如泰山北斗般崇高。

君子之事上也,必忠以敬,

其接下也,必謙以和。

小人之事上也,必謅以媚,

其待下也,必傲以忽。


[譯文]:君子對待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必定忠敬,對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必然謙虛和氣。小人則相反,對上阿諛奉承,對下則傲慢無禮。

貴人之前莫言賤,彼將謂我求其薦。

富人之前莫言貧,彼將謂我求其憐。


[譯文]:在有地位的人面前不要訴說自己的卑賤,否則他會認為要求他推薦。在富有的人面前不要說自己的貧困,否則他會認為在求他可憐。

小人專望人恩,恩過輒忘。

君子不輕受人恩,受則必報。


[譯文]:小人專門期望他人的恩惠,但受恩後就忘;君子則不輕易受人恩惠,若受恩於人,則必定想法圖報。

處眾以和,貴有強毅不可奪之力。

持已以正,貴有圓通不可拘之權。


[譯文]:以平和的態度與人相處,但貴在有堅定不移的原則。對待自己須剛正,但貴在處事圓融通達而不拘泥。

使人有面前之譽,

不若使人無背後之毀。

使人有乍處之歡,

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


[譯文]:在別人面前受稱讚,不如背後沒有人說壞話。與人相處能使人獲得短暫快樂,不如與人長久相往而不使對方厭惡。

到處傴僂,

笑伊首何仇於天。

何親於地。

終朝籌算,

問爾心何輕於命。

何重於財。


[譯文]:到處卑躬屈膝,可笑你的頭為什麼有仇於天而又有恩於地而抬不起頭來?終日謀盡計算,問你的心為什麼輕生命而重錢財?


中華大智慧《格言聯璧》全文,值得收藏



【學問類】


收吾本心在腔子裡,

是聖賢第一等學問;

盡吾本分在素位中,

是聖賢第一等工夫。


[譯文]:把仁心存在自己心中是先賢的最高學問,行為中儘自己的本分是聖賢的最高功夫。

萬里澄澈,則一心愈精而愈謹;

一心凝聚,則萬里愈通而愈流。


[譯文]:事理明白則心愈能清楚而專一,心能專一則事理愈能通達流暢。

宇宙內事,乃已分內事;

已分內事,乃宇宙內事。


[譯文]:將宇宙萬物的事視為自己的事,自己的事也就是宇宙萬物的事。

觀天地生物氣象,

學聖賢克己工夫;

下手處是自強不息,

成就處是至誠無息。


[譯文]:觀察天地萬物自然的景象,學習聖賢克己養性的工夫。行動上就是身體力行,奮鬥不止,而最終的目的就是存誠自然。

以聖賢之道教人易,以聖賢之道治己難。

以聖賢之道出口易,以聖賢之道躬行難。

以聖賢之道奮始易,以聖賢之道克終難。

聖賢學問是一套行王道必本無德。

後世學問是兩截不修己只管治人。


[譯文]:以聖賢的道理教導別人很容易,自己實踐卻是不容易的事。以聖賢的道理開始奮鬥很容易,但堅持到底卻很難。聖賢的道理與實踐相結合,行仁政必本於德性。後代則相反,學問與實踐不能統一,不修持自己的德性,而只管治理別人。

接人要和中有介,

處事要精中有果,

認理要正中有通。


[譯文]:待人要平和而有原則,待事要明確果斷,待理要正直而通達。

古文學者,得一善言,附於其身。

今之學者,得一善言,務以悅人。


[譯文]:古時的學者,得一嘉言便身體力行;現在的學者得一嘉言則希望取悅別人。

心不欲雜,雜則神蕩而不收。

心不欲勞,勞則神疲而不入。


[譯文]:心境不能雜亂,雜亂則精神恍惚而不能專心,心不能勞累,心勞累則精神疲倦,就沒有收穫。

心慎雜欲,則有餘靈。

目慎雜觀,則有餘明。


[譯文]:內心摒除雜念則自然清明。眼睛不看雜亂景物則自然清澈。

把意念沉潛得下,何理不可得!

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做!


[譯文]:使意念沉穩,任何事理都能通達。有志發憤圖強。任何難事都能成功。


中華大智慧《格言聯璧》全文,值得收藏



【齊家類】


勤儉,治家之本。

和順,齊家之本。

謹慎,保家之本。

詩書,起家之本。

忠孝,傳家之本。


[譯文]:勤儉是治家的根本;和順是齊家的根本;保家的根本是謹慎;起家的根本是詩書;傳家的根本是忠孝。

父母所欲為者,我繼述之。

父母所重念者,我親厚之。


[譯文]:父母親生前所期望的,我要繼承;父母親所垂念的人,我要厚待他。

兄弟和,其中自樂。

子孫賢,此外何求!


[譯文]:兄弟友愛,其中自有和樂。子孫賢良,此外還有何求。

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

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


[譯文]:心術不可違背天地意志,言行舉止要給子孫做榜樣。

近處不能感動,未有能及遠者。

小處不能調理,未有能治大者。

親者不能聯屬,未有能格疏者。

一家生理不能全備,未有能安養百姓者。

一家子弟不率規矩,未有能教誨他人者。


[譯文]:親近的人不能受感動,就無法感化遠處的人。小事情不能調理,就不能治理大事。親友不能聯屬,就不能匡正關係疏遠的人,一家的生計不能照料,就不能安養人民,家中的子弟不守規矩,就不能教誨他人。

雨澤過潤,萬物之災也。

恩崇過禮,臣妾之災也。

情愛過義,子孫之災也。


[譯文]:雨下太多,不僅不能滋潤萬物,反而造成漬災。恩寵太多,超過禮儀,是臣妾的災害。情愛多於義,則成為子孫的災害。

安詳恭敬,是教小兒第一法。

公正嚴明,是做家長第一法。


[譯文]:安詳恭敬是教導小孩的第一法,公正嚴明是做父母的第一法。

未有和氣萃焉,而家不吉昌者。

未有戾氣結焉,而家不衰敗者。


[譯文]:從來沒有家庭和睦而不興旺發達的,從來沒有家庭不和而不衰敗的。

無正經人交接,其人必是奸邪。

無窮親友往來,其家必然勢利。


[譯文]:沒有正派人交往,這個人必定是個奸詐之徒;沒有窮困的親友往來,這個家庭一定是勢利眼。


中華大智慧《格言聯璧》全文,值得收藏



【從政類】


眼前百姓即兒孫,莫謂百姓可欺,

且留下兒孫地步。

堂上一官稱父母,漫道一官好做,

還盡些父母恩情。


[譯文]:做官的人要視百姓為子女,不要認為百姓可欺侮,更要為自己的後代積德。百姓稱你為父母官,不要認為官好做,應盡到視民如子的責任。

居家為婦女們愛憐,朋友必多怒色。

做官為衙門人歡喜,百姓定有怨聲。


[譯文]:為顧及妻兒而疏遠朋友,則朋友不高興。做官只求和親屬親近而疏遠百姓,百姓則有怨聲。

住世一日,要做一日好人。

為官一日,要行一日好事。


[譯文]:活在世上一日要做一日好人,做官一天就要做一天好事。

無功而食,雀鼠是已。

肆害而食,虎狼是已。


[譯文]:無功於民而食俸祿就像老鼠、麻雀一樣;殘害百姓而食俸祿,則是兇猛的虎狼。

毋矜清而傲濁,

毋慎大而忽小,

毋勤始而怠終。


[譯文]:不要孤芳自賞,不可只謹慎大事而忽略小事,做事要有始有終。

居官廉,人以為百姓受福,

予以為錫福於子孫者不淺也。

曾見有約己裕民者,後代不昌大耶?

居官濁,人以為百姓受害。

予以為貽害於子孫者不淺也。

曾見有瘠眾肥家者,歷世得久長耶?


[譯文]:做官的人清廉,別人都覺得百好有福,但我認為他的子孫受福最多,可曾見過對待自己儉約而厚待百姓的官,他的後代有不昌盛的嗎?做官不清廉的人,人以為百姓受害,但我認為他的子孫受害更多,可曾見過壓榨百姓的官而厚待自家的人,他的後代能長久嗎?

古之從仕者養人,今之從仕者養己。

古之居官也,在下民身上做工夫。

今之居官也,在上官眼底做工夫。


[譯文]:古代做官的人以百姓為重,現在則以自己為重。古代做官的人在百姓身上下功夫,現在則在上司面前做功夫。

職業是當然底,

每日做他不盡,莫要認作假。

權勢是偶然底,

有日還他主者,莫要認作真。


[譯文]:職業是一輩子做不完的事,要認真不做假;權勢是偶然的,有朝一日會換成別人,所以不必把權勢看得認真。

陷一無辜,與操刀殺人者何別?

釋一大憝,與縱虎傷人者無殊!


[譯文]:執法時,陷害無辜,與持刀殺人有什麼分別?釋放壞人,與放虎傷人沒有什麼不同。

針芒刺手,茨棘傷足,舉體痛楚,

刑慘百倍於此,可以喜怒施之乎!

虎豹在前,坑阱在後,百般呼號,

獄犴何異於此?可使無辜坐之乎!


[譯文]:用針芒刺手或以荊棘刺腳,全身都會感到疼痛,用刑則更殘酷,怎麼可以憑自己的喜怒用刑呢?猛獸掉落陷阱,哀號不斷,與人身陷囹圄有何不同,怎麼能讓無辜之人坐牢呢?


中華大智慧《格言聯璧》全文,值得收藏



【惠吉類】


開卷有益,作善降祥。


[譯文]:讀書有好處,作善得吉祥。

崇德效山,藏器學海。

群居守口,獨坐防心。


[譯文]:修養自身的德性要效法高山,內心寬廣要像海一般遼闊。與人在一起要謹慎說話,自己獨處要防胡思亂想。

以鏡自照見開容,以心自照見吉凶。


[譯文]:自己照鏡子可以看到五官長相,用心作鏡子可見吉凶禍福。

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

心作良田,百姓耕之有餘。

世事讓三分,天空地闊。

心田培一點,子種孫收。


[譯文]:善心是最寶貴的,一生用不完;善心作良田,後代子孫綿延耕種不完。凡事能退讓一點,天地寬廣;心中培養善念,子孫自有收穫。

留福與兒孫,未必盡是黃金白鏹。

種心為產業,由來皆送美宅良田。


[譯文]:留給子孫不必都是黃金白銀,以善心為產業比得上是美宅良田。

存一點天理心,

不必責效於後,子孫賴之。

說幾句陰騭話,

縱未盡施於人,鬼神鑑之。


[譯文]:心存一點天理良心,不必苛責子孫學習,而子孫自會有所依賴。說幾句公道話,即使沒有完全施予他人,上天自會知道。

勿謂一念可欺也,須知有天地鬼神之鑑察。

勿謂一言可輕也,須知有前後左右之竊聽。

勿謂一事可忽也,須知有身家性命之關係。

勿謂一時可逞也,須知有子孫禍福之報應。


[譯文]:不要有欺人的念頭,要知道天地能明察一切。不要隨便說話,要知道有人會偷聽。不要疏忽小事,因其可能關係一家人的性命。不要逞一時之快,須知子孫會有報應。

作踐五穀,非有奇禍,必有奇窮。

愛惜隻字,不但顯榮,亦當延壽。


[譯文]:浪費糧食,即使沒有奇怪的災禍,也會有極端地貧窮。愛惜紙張,不但能榮華富貴,也能益壽延年。

形之正,不求影之直而影自直。

聲之平,不求響之和而響自和。

德之崇,不求名之遠而名自遠。


[譯文]:自己身體正直不必求影子正直,則影子必然正直。名聲好不求他人附和,名聲自然遠揚。道德崇高,不求聲名遠播,自然有人知道。

從熱鬧場中,出幾句清冷言語,

便掃除無限殺機。

向寒微路上,用一點赤熱心腸,

自培植許多生意。


[譯文]:在複雜的場合中,說幾句公道話,便能化解許多麻煩。對貧困的人,用一點熱心腸,能栽培許多有用的人。

知足常樂,能忍自安。


[譯文]:知道滿足即能快樂,能忍一時之氣便能保平安。


中華大智慧《格言聯璧》全文,值得收藏



【悖兇類】


富貴家不肯從寬,必遭橫禍。

聰明人不肯學厚,必夭天年。


[譯文]:富貴人家不肯寬厚待人,必將遭遇意外的禍害。聰明人不肯學習厚道,必使壽命夭折。

暗裡算人者,算的是自家兒孫。

空中造謗者,造的是本身罪孽。


[譯文]:暗地裡算計別人,算計的將是自己的子孫,無中生有地毀謗別人,是為自己造孽。

位尊身危,財多命殆。


[譯文]:居高位的人不知進退,將有生命的危險;聚財富而不做善事的人,也將有性命的危險。

肆傲者納侮,諱過者長惡。

貪利者害己,縱慾者戕生。


[譯文]:驕傲放肆的人容易拋致侮辱,忌諱過錯的人易助長罪惡。貪利的人殘害自己,放縱慾望的人戕害生命。

飛蛾死於明火,

故有奇智者,必有奇殃。

游魚死於芳綸,

故有美嗜者,必有美毒。


[譯文]:飛蛾死於明亮的火光,所以特別聰明的人必然有特別的災殃。水中的魚死於芳香的魚線,所以偏好美味的人必遭美味的毒害。

吉人無論處世平和,

即夢寐神魂,無非生意。

兇人不但作事乖戾,

即聲音笑貌,渾是殺機。


[譯文]:吉祥的人處世平和,即使夢中,也充滿著生機。兇惡的人做事暴戾狠毒,在其音容笑貌裡都充滿殺機。

仁人心地寬舒,事事有寬舒氣象,

故福集而慶長。

鄙夫胸懷苛刻,事事以苛刻為能,

故祿薄而澤短。


[譯文]:有仁心的人,心胸寬廣,凡事都有寬舒平和的氣象,所以福氣聚集而仁澤廣泛。鄙俗的人心胸狹窄斤斤計較,所以福薄而恩澤短暫。

精工言語,於行事毫不相干,

照管皮毛,與性靈有何關涉!


[譯文]:能說會道與認真做事沒有關連,外面的皮毛與內在心靈毫無關係。


中華大智慧《格言聯璧》全文,值得收藏


金纓,又名山陰金先生,姓金,山陰人,清代學者,真實姓名和生平不詳,其所編《格言聯璧》一書,用意在於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鐘之警,即用聖賢先哲的至理格言來鞭策啟迪童蒙,從小懂得做人的道理、樹立遠大的人生志向、努力進取、長大以後成為於國於家有用的人。該書說理之切、其舉事之賅、其擇辭之精、其成篇之簡,皆萃古今。每一條事理內涵豐富,廣博精微,言有盡而意無窮,先哲的聰明智慧和無限期望盡在這聯珠妙語之中。一冊在手,揣摩研讀,細心體會,必能駕馭人生的真諦,遊刃於生活空間,既能修身齊家,又能報效社會,不失為難得的濟世良藥,人生指南,因而其成書問世後即為宮廷收藏,流傳民間,遠播海外,成為影響深遠、讀者眾多,歷久不衰的蒙學讀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