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生廉死儉的孫謙

為官生廉死儉的孫謙

為官生廉死儉的孫謙

廉儉

為官生廉死儉的孫謙

為官生廉死儉的孫謙

生廉死儉

孫謙為郡守時,正確處理蠻族關係,使郡內秩序井然。他勤於政事,廉潔自律,生活簡樸,樂於助人。他93歲高齡時自感不久於人世,便留下遺書,要“將我幅巾束髮,免冠下葬”、以平時乘之車為靈車、平時臥床為靈床,實現生廉死儉。

孫謙(424-516),字長遜,山東莞莒(今山東莒縣)人。他仕宋、齊、梁三朝,宋朝時曾任大司馬、大宰府幕僚、句容縣令、明威將軍、巴東和建平二郡太守、梁州刺史、徵北司馬府主簿;齊朝時曾任寧朔將軍、錢塘令、冠軍長史、江夏太守;梁朝時曾任零陵太守、光祿大夫等職。“恪守清廉,造福於民”,是他一生做官處世的原則。

孫謙在60多歲的時候,到蠻族聚居的地方去做官。當時蠻族人民以種植穀物為主要生產活動,他們分為許多部落,多由蠻族自己為酋豪渠帥進行管理。南朝各代在這裡設立左郡左縣,徵收捐稅,封建王朝還常派軍隊進行圍剿,將被俘的蠻民當作奴隸役使。於是,蠻族常武裝反抗,刺殺朝廷派去的官吏。因此,一般到那裡任職的官吏,朝廷都授予軍銜,配以武裝部隊。孫謙到那裡赴任之前,齊明帝特下敕令,讓他隨帶一千武士。孫謙上書道:“蠻夷之所以不肯順服朝廷,主要原因是朝廷命官在那裡的統治過於苛暴。我帶領上千武士去赴任,只會增加蠻夷的反感,而且勞民傷財,增加國家負擔。”朝廷認為他說得有理,就同意不帶武裝部隊去了。

孫謙上任後,對以前的治理制度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除去苛法,廣施惠政。他下令將以前抓捕的準備運往京城等地當作奴隸的蠻民全部釋放,恢復他們的自由。過去郡衙的許多開支都由蠻民負擔,如眾多的官府雜徭、大小官吏的大部分薪俸祿秩,都來自當地百姓,孫謙下令全部免除。任職三年,郡內秩序井然。

孫謙十分鄙視那些阿諛奉承,投機鑽營,不顧百姓死活,只想當官發財的人。齊明帝在登位之前,就已大權獨攬,主持朝政,許多大臣附炎趨勢,投靠在他的門下。孫謙卻泰然處之,毫不動心。齊明帝將行廢立,自己稱帝,知道70多歲的孫謙很有聲望,就想拉攏利用他。當時,孫謙處於閒職,沒有實權。齊明帝為收買人心,任命孫謙兼衛尉,配給警衛甲仗人員百名。但孫謙卻不願背上無功受賞、投機取巧的名聲,遣散了警衛甲士,不認真述職。

入梁以後,孫謙又曾在地方和朝中任職,那時他已年過80歲了,仍然勤於政事,廉潔自律。他雖官居高位,但生活簡樸,簡陋的居室,床上鋪著葦蓆,間壁屏風也是竹編。冬天是粗布被褥,夏天不掛華美的帷帳。孫謙樂於助人,其從兄多病常寄養於他家,不論自己政務多麼繁忙,總要問候和照顧其兄;對於貧病無依無靠的流浪者,孫謙則待以人道,給以賑濟,如遇死喪,則以通行之禮妥為安葬。

天監十五年(516年),孫謙已九十二歲,自感身體不執,將不久於人世,便給兒子們寫下了一封遺書。遺書寫到:“我年輕時本沒有追求世俗富貴的心意,因而不求出人頭地。後來,仕歷三代,官成兩朝,以我這樣的資歷和名位,按照慣例,死後可能會得到朝廷的封賜。待我氣絕之後,你們就馬上將我幅巾束髮,免冠下葬(此為當時一種既節儉、又素雅的喪葬形式),以存儉率。以往見人辦喪事,靈車過於精美,非我平素志趣。古人士安以葦蓆裹葬,楊王孫裸身下埋,雖可謂有儉樸之節,然太不通人情。葬我之時,棺材能夠藏身,墓穴能夠置柩就可以了。送葬時引路的魂幡之類可以省去,以我平時所乘之車為靈車,平時所臥之床為靈床,裝了粗製竹蓆以備必要禮節,其他皆可免去”。這是多麼感人的遺囑!孫謙死後,其子遵照這個遺囑為他辦理了喪事,實現了他生前廉潔、死後節儉的遺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