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生廉死俭的孙谦

为官生廉死俭的孙谦

为官生廉死俭的孙谦

廉俭

为官生廉死俭的孙谦

为官生廉死俭的孙谦

生廉死俭

孙谦为郡守时,正确处理蛮族关系,使郡内秩序井然。他勤于政事,廉洁自律,生活简朴,乐于助人。他93岁高龄时自感不久于人世,便留下遗书,要“将我幅巾束发,免冠下葬”、以平时乘之车为灵车、平时卧床为灵床,实现生廉死俭。

孙谦(424-516),字长逊,山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他仕宋、齐、梁三朝,宋朝时曾任大司马、大宰府幕僚、句容县令、明威将军、巴东和建平二郡太守、梁州刺史、征北司马府主簿;齐朝时曾任宁朔将军、钱塘令、冠军长史、江夏太守;梁朝时曾任零陵太守、光禄大夫等职。“恪守清廉,造福于民”,是他一生做官处世的原则。

孙谦在60多岁的时候,到蛮族聚居的地方去做官。当时蛮族人民以种植谷物为主要生产活动,他们分为许多部落,多由蛮族自己为酋豪渠帅进行管理。南朝各代在这里设立左郡左县,征收捐税,封建王朝还常派军队进行围剿,将被俘的蛮民当作奴隶役使。于是,蛮族常武装反抗,刺杀朝廷派去的官吏。因此,一般到那里任职的官吏,朝廷都授予军衔,配以武装部队。孙谦到那里赴任之前,齐明帝特下敕令,让他随带一千武士。孙谦上书道:“蛮夷之所以不肯顺服朝廷,主要原因是朝廷命官在那里的统治过于苛暴。我带领上千武士去赴任,只会增加蛮夷的反感,而且劳民伤财,增加国家负担。”朝廷认为他说得有理,就同意不带武装部队去了。

孙谦上任后,对以前的治理制度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除去苛法,广施惠政。他下令将以前抓捕的准备运往京城等地当作奴隶的蛮民全部释放,恢复他们的自由。过去郡衙的许多开支都由蛮民负担,如众多的官府杂徭、大小官吏的大部分薪俸禄秩,都来自当地百姓,孙谦下令全部免除。任职三年,郡内秩序井然。

孙谦十分鄙视那些阿谀奉承,投机钻营,不顾百姓死活,只想当官发财的人。齐明帝在登位之前,就已大权独揽,主持朝政,许多大臣附炎趋势,投靠在他的门下。孙谦却泰然处之,毫不动心。齐明帝将行废立,自己称帝,知道70多岁的孙谦很有声望,就想拉拢利用他。当时,孙谦处于闲职,没有实权。齐明帝为收买人心,任命孙谦兼卫尉,配给警卫甲仗人员百名。但孙谦却不愿背上无功受赏、投机取巧的名声,遣散了警卫甲士,不认真述职。

入梁以后,孙谦又曾在地方和朝中任职,那时他已年过80岁了,仍然勤于政事,廉洁自律。他虽官居高位,但生活简朴,简陋的居室,床上铺着苇席,间壁屏风也是竹编。冬天是粗布被褥,夏天不挂华美的帷帐。孙谦乐于助人,其从兄多病常寄养于他家,不论自己政务多么繁忙,总要问候和照顾其兄;对于贫病无依无靠的流浪者,孙谦则待以人道,给以赈济,如遇死丧,则以通行之礼妥为安葬。

天监十五年(516年),孙谦已九十二岁,自感身体不执,将不久于人世,便给儿子们写下了一封遗书。遗书写到:“我年轻时本没有追求世俗富贵的心意,因而不求出人头地。后来,仕历三代,官成两朝,以我这样的资历和名位,按照惯例,死后可能会得到朝廷的封赐。待我气绝之后,你们就马上将我幅巾束发,免冠下葬(此为当时一种既节俭、又素雅的丧葬形式),以存俭率。以往见人办丧事,灵车过于精美,非我平素志趣。古人士安以苇席裹葬,杨王孙裸身下埋,虽可谓有俭朴之节,然太不通人情。葬我之时,棺材能够藏身,墓穴能够置柩就可以了。送葬时引路的魂幡之类可以省去,以我平时所乘之车为灵车,平时所卧之床为灵床,装了粗制竹席以备必要礼节,其他皆可免去”。这是多么感人的遗嘱!孙谦死后,其子遵照这个遗嘱为他办理了丧事,实现了他生前廉洁、死后节俭的遗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