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華之處,卻少有人知

華夏子孫自誕生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已經經過了5000多年,我們從奴隸社會到封建主義社會,再過渡到現如今的社會主義社會,中間發生了太多的人和事,也因此,我們中國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在語言文字方面,我們不僅有成語俗語,還有諺語,歇後語等各種詞語,所以想必很多人都在生活中聽過這樣一句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中國的父母對於子女是十分關愛的,他們往往會用自己的一生去照顧自己的孩子,看著他從小長到大,哪怕孩子成人了,在父母心中,他們依然是孩子。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華之處,卻少有人知

但是當時子女長大成人後,他們往往會選擇去追求自己的人生,這個時候父母通常會無奈地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但是大家知道嗎?這句俗語後面還有一句,而且,這不為人熟知的後半句才是這個俗語的精華所在,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個俗語的後半句。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華之處,卻少有人知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華之處,卻少有人知

有一次,秀才從外鄉回來,看到自己的孩子已經七八歲了,想著孩子應該也能認識一些字,便想著考他一些古詩詞。但是秀才沒有想到,孩子在這方面並不是很擅長,可以說是有點笨,秀才原本將能中狀元的希望是託付在兒子身上的,現在沒想到兒子比較笨,所以秀才萬念俱灰,便遁入佛門。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華之處,卻少有人知

在秀才去當和尚以後,妻子很傷心,但是她認為只有將孩子培養成一個優秀的人,他才可以勸丈夫還俗,所以妻子一邊忙著家中的家務,一邊拿出家中積攢多年的積蓄,為孩子請一個老師,後來在孩子多年的努力學習之下,這個笨兒子竟然真的中了狀元。已經皈依佛門多年的羅秀才聽到了這個消息,他便喜不自禁地趕回了家,到家後他對著妻子和兒子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華之處,卻少有人知

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下半句才是整句話的精粹所在,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不要為了孩子而放棄自己的生活,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與其花費巨大心血培養孩子,不如輕鬆對待,讓孩子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做父母的只需要引導他們不要走錯路,走歪路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