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的“總指揮”是諸葛亮還是周瑜?

夜間情感


赤壁之戰,自始至終,都是東吳軍隊主導的,劉備只是助攻。

烏林之戰是赤壁之戰的前哨戰,曹操與周瑜首度交鋒。由於曹操不習水戰,首戰不利。為了解決北人暈船的現象,曹操把戰船相連,首尾相接,這樣就如履平地了。

在東吳一方,黃蓋針對曹軍的佈局,提出火攻之戰術。但是,要怎麼打呢?要焚燒曹操的戰船,用火箭是沒有用的,火太小,一下子就會被撲滅。勢必要使用火船靠近,但是要靠近敵方艦隊,顯然不容易。於是周瑜與黃蓋策劃了一個詐降計劃。

黃蓋炮製出一份詐降書,派人交到對岸曹操手中。曹操看了信後,心中有所懷疑。他決定從信使身上下手,旁敲側擊,詳加察問。信使一一回答,滴水不漏,無懈可擊。曹操最後認為,雙方實力懸殊,敵人前來投降實屬正常。

此時黃蓋正做火攻的準備。他把蒙衝戰船改造為火船,一艘蒙衝戰船比一艘火船要大,燒起來更猛;二來要作出投降的樣子,當然不可能搭乘火船。經過改造的蒙衝戰船有數十艘,船內堆滿木柴、乾草,灌進膏油,然後用帷幕遮住,以免被曹操窺破,船上還升起牙旗,看上去像是一艘真正的戰船,其實只是一艘經過偽裝的大火船。每艘大船後面還拖著幾艘小船,這是逃生用的。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在《三國演義》中,有草船借箭、孔明借東風等膾炙人口的故事,這些畢竟是小說,不能當歷史來看。

周瑜確實是要等待東風的出現。所謂的東風,實際上是東南風。中國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一般是西北風,而夏季盛行東南風。只是時值農曆十月,這是已是冬天,主要風向是西北風,而不是東南風。也就是說,風向對周瑜是非常不利的,偏北風要多於偏南風。倘若在偏北風下發動火攻,那麼火勢將向南蔓延,不僅不能重挫曹操船隊,甚至可能毀了東吳水師。

因此,一旦風向轉為東南風,必須堅決、快速地投入戰鬥,否則誰也不會知識風向什麼時候會逆轉。可以肯定的是,東南風持續的時間,一定不會很久。

起風了。

東南風。

必須馬上行動。

黃蓋把數十艘改裝為火船的蒙衝戰艦集合起來,掛上自己的旗號,向江心奔去。到了江中時,黃蓋下令把風帆升起,此時風力正勁,揚帆的蒙衝戰艦行進速度更快了。此時黃蓋讓戰船上的眾兵士衝著對岸大喊:“我們是來投降的。”一時間,喊聲震天。曹操兵營的士兵們聽說東吳人來投降了,誰也沒做戰鬥準備,大大紛紛探頭觀望,指指點點,談笑風生。誰也沒懷疑這將是一場輕鬆的戰爭,這不,敵人不戰而降了。

蒙衝戰船離曹操艦隊越來越近,此時黃蓋親率的十艘大船行在最前面,後來還有一二十艘。大約距曹營兩裡時,黃蓋手持火把,把上了膏油的木柴乾草點燃,然後迅速撤向小船。很快,數十艘船變成數十座移動的火堆。東吳士兵棄了大船,大船在風力的作用下仍慣性前行,直衝向停泊在北岸的曹操艦隊。

那些看熱鬧的士兵一下子傻了眼了,誰也沒想到他們迎來的不是投降的東吳士兵,而是一艘艘如烈焰沖天的火船。明明看到火船漂過來,卻怎麼閃躲呢?自家的船,左右相貫,首尾相連,根本不可能拔碇而走,只能眼睜睜看著火船撞上來。

曹操亦不禁大叫道:“不好,中計了。”

可是已經遲了,悲劇不可避免了。

所有的戰船都是木製的,被熊熊之火一燒便著,加上東南風的助力,一艘接一艘地燒起來。許多士兵被活活燒死,還有許多人跳入冰冷的江中,不是被掩死就是被凍死。不僅如此,火勢還蔓延到江岸,把曹軍設在江邊的大營也燒個精光。大家都知道,在火災中,很多人不是被燒死的,而是被煙薰死的,所以跑得慢的人,即便沒有引火上身,也可能斃命。

周瑜可不會僅僅滿足於一把火。

他早已有安排。在火燒曹營的同時,他已經集結了一支精銳部隊。曹操的軍隊是從西向東進軍,逃跑時定會向西逃竄。此時曹操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無法制止軍隊的潰逃了。周瑜立即出動水師,向西挺進,截擊曹軍。

周瑜以輕型戰船從水陸追擊,而劉備也把關羽的精銳部隊投入戰鬥。原來已經混亂不堪的曹操大軍,完全失去戰鬥力,一路棄屍累累。這時曹操的艦隊已經覆沒,他已經不能沿長江北岸撤退,否則只有被周瑜追著打的份。他挑選了一條狹窄難行之路以擺脫追兵,這條通道就是華容道。

當然,歷史上的華容道不曾發生過關羽釋曹操的故事。

但華容道還是成為曹操的心頭之痛。

這條華容道不僅狹窄,還有大片沼澤地,泥濘難行。十餘萬大軍進了這裡,幾乎沒辦法通行。更糟的是,天公不作美,竟然狂風大作。莫非一代梟雄曹操就要被困死在這荒郊野嶺麼?曹操自然不肯束手待斃,無論代價多大,都要想法子突圍才行。他下了一命狠命令,以老弱殘兵開路,讓這些人揹著薪草填平沼澤,為後續部隊鋪路。這些戰士本來就體力不支,不小心就陷在沼澤中,更慘的是,在他們後面騎兵們的馬匹幾乎失去控制,一旦落入沼澤中,便胡亂踩踏,造成大量的傷亡。

而周瑜與劉備的追兵還要不停地騷擾、追殺。曹操且戰且退,兵敗如山倒,一直撤到南郡,方才依城固守,總算可喘一口氣了。

在赤壁之戰整個過程中,曹操軍隊被燒死、淹死、殺死以及餓死、病死、被踩踏死者,人數超過一半。曹操自稱有八十萬人馬,而周瑜的估計是二十三、四萬。保守算來,曹操軍隊死亡人數超過十二萬人。這在曹操軍事生涯中,是從未有過的大敗戰。

這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會戰,也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之所以經典,在於對手是偉大的曹操。有偉大的對手,才有偉大的傳奇。這一戰也成就周瑜一代名將的美名。“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此役打破了曹操一統天下的美夢,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礎。在此之前,曹操橫行北方,摧強折銳,所向無敵。他挾中原雄兵猛將、驅荊州降兵,以雷霆霹靂之勢,直取江夏、進窺東吳,但卻遭當頭一棒,擴張也嘎然而止步。


君山話史


正史裡面赤壁之戰的總指揮,毫無疑問的是周郎。說是諸葛亮的,只能說是連演義都沒有看明白。



在《三國演義》裡面,雖然寫赤壁之戰前後一共用了八回的濃墨重彩,但是有一點還是比較寫實的。那就是在真正戰役層面來看,諸葛亮是靠邊站的,站在船頭指揮部隊往前衝的,只有周瑜。他是軍隊的總指揮,而諸葛亮更像是劉備方面派過來援助的高參而已。無論是借東風還是借箭,都只是為周瑜指揮作戰提供便利而已,真正仗怎麼打,那還是周瑜的事情。



那麼正史裡面呢?《三國志》中,孫權接見諸葛亮是有的,諸葛亮跟周瑜備陳厲害是有的,但是草船借箭什麼的,那是都沒有的!實際上,在整個作戰層面上的,《三國志》都沒有一句有關諸葛亮涉足的記載。那麼,又怎麼能說是諸葛亮指揮了這場戰爭呢?



另外說一句,雖說是“孫劉聯軍”,但根據現有的史料,和曹操打的基本上都是東吳的部隊,劉備這邊基本沒人上。你讓諸葛亮去指揮周瑜的部隊,就算周瑜沒意見,就他手下的人幹嗎?



青言論史


赤壁之戰的總指揮當然不是諸葛亮,赤壁之戰是以孫吳為主導的,劉備集團在戰役中也是屬於從屬的地位,而赤壁之戰的勝利的關鍵也是周瑜率領的三萬水軍以火攻成功擊潰曹操水軍主力,再加之疫病的盛行,迫使曹操燒燬剩餘戰船,率軍北歸。


而諸葛亮對於戰爭最大的貢獻是在劉備被曹操逼得無路可走時,成功說服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擊曹操,促成了雙方的軍事聯合,為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條件。而之後的具體戰事,諸葛亮是參與的極少的,其實在劉備活著的時候,諸葛亮都沒有什麼獨自領兵作戰的機會,唯一的一次也只有龐統身死後,與張飛分兵入川,不過都沒遇到什麼大的阻力。

而且即使在把諸葛塑造成妖孽般人物的《三國演義》裡,赤壁之戰的總指揮仍然是周瑜,諸葛亮只是客居於周瑜的軍中,雖然被塑造得智計百出,但羅貫中也沒讓諸葛取代了周瑜的總指揮的位置。所以,這個問題是毋容置疑的,赤壁之戰的總指揮是周瑜,而不是諸葛亮。


笑談文史


歷史上赤壁之戰的總司令長是孫權,總參謀長是周瑜!這兩位是赤壁之戰勝利最主要最關鍵的因素!

恕在下直言,和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等沒有太大的關係! 相對的正史是這樣記載,不信的可以自己查查啦!


樂觀的三國迷


竟然有人問這種問題嗎,,,哎,嗚呼哀哉啊,就算通俗演義裡也很明白吧,雖然各種黑公瑾歌頌孔明,但依然沒有泯滅點周公瑾的雄姿英發,首先遵循歷史,,,赤壁之戰前諸葛亮確實舌戰群儒,一張嘴把東吳以張昭為代表的的一群老臣說的無地自容,足以見得諸葛亮的外交才能,足可以與古之藺相如相比,有辯才,功勞是促成孫劉聯軍,不過這裡又有點誇張,人家東吳的事情,你說的再明白,也無法左右人家的意志,道理不用講,所以魯肅(東吳第二任都督)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當時的都督周瑜更是如同官渡時的荀彧郭嘉,有必勝的把握,給足孫權信心。之後就沒諸葛亮的事兒了,再說演義,借東風借箭把孔明先生刻畫的如妖魔一般,可嘆人家一生鞠躬盡瘁,真君子,諸葛一生嚴謹無奇謀,軍事領域治軍練兵頗有建樹,打仗有點春秋禮戰的意思,記得有人說什麼為什麼劉邦打下天下而劉備沒有,韓信是打仗的奇才,而諸葛亮不是,好事者不用拿北伐說事,魏國當時是有兩大戰場的,演義否定東吳存在,歷史不會否定。再就是魏國還有曹氏與士族的內部戰爭




暖言一句三冬暖


答:根據《武帝紀》記載,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孫權為備攻合肥。公自江陵徵備,至巴丘,遣張熹救合肥。權聞熹至,乃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由此可見,赤壁之戰是曹操與劉備的一場遭遇戰!總指揮是劉備;此時,孫權在合肥方向發起進攻,策應劉備。沒完,根據裴松之引東晉歷史學家孫盛的《異同評》“按《吳志》,劉備先破公軍,然後權攻合肥,而此記雲權先攻合肥,後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吳志》為是。”

這就說明,所謂的赤壁之戰無非就是曹操與劉備之間在赤壁地區發生的一場遭遇戰!其規模和影響力小的可憐,根本不能與合肥方向比!以至於雖然合肥之戰在後,但是,影響力要超出所謂的赤壁之戰多多……故,陳壽都把合肥之戰放到了赤壁之戰的前面來記載。

至少我們可以知道,赤壁之戰是曹操打劉備!什麼周瑜、孫權、魯肅、諸葛應該不會在赤壁。孫盛說:“《江表傳》之言,其時吳人慾專美之辭。”更進一步表達了對陳壽引用《江表傳》之言並不具備歷史的真實性意見。


中行偃1


非要找一個總指揮的話,那是周瑜。不過無論如何沒諸葛亮什麼事。

(但就算是《三國演義》裡,總指揮仍然是周瑜啊,諸葛亮不過是個客座參謀。也不知道某些人咋看的書……)

陳壽寫《三國志》,把魏蜀吳三國分開寫,這樣有一個意外的好處,就是對於同一件事,兩個(或者多個)勢力的說法未必一致,從中可以窺見各方的態度。

赤壁之戰東吳是主力,又是贏家,因此關於此戰的記載最為詳細。各種記載,都說是周瑜和程普為都督,率軍對抗曹操。

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

——《吳主傳》

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

——《周瑜傳》

但周瑜當時的地位高於程普。《江表傳》說:

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

既然是“容下”,那程普地位必然低於周瑜。

而且赤壁之戰的實際指揮也是周瑜在做,程普傳裡啥也沒有……

那麼,就像我一開頭說的,要找一個總指揮的話,周瑜是最合適的人選了。

但是且慢,剛才說過,各方看待事物的視角未必相同。《武帝紀》是這麼說的:

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曹操的對手變成了劉備,這裡面沒孫吳什麼事了。

最可氣的是《山陽公載記》:

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

連燒船的功勞都歸了劉備了。

蜀漢這邊的說法呢,也是周瑜和劉備併力對抗曹操,不過先後次序顛倒了一下,這也很正常。《先主傳》寫:

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㈡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諸葛亮傳》的說法:

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併力拒曹公。

《關羽傳》又說得好像劉備是主力,周瑜是助手:

孫權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軍退歸。

總之綜合孫劉兩家說法,可見在赤壁之戰中,兩家都出了力。並且時常提到“併力”,那麼兩家應該是聯軍的關係,互相保持獨立,不存在一個總指揮。

在孫權方面,周瑜是當然的最高指揮官。但——想當然——他應該指揮不了劉備軍隊。

至於曹操方的記載,為何說和劉備交戰,只能推測。可能因為赤壁之戰的緣起,是曹操下荊州,追擊劉備,所以才這麼寫吧。


北門猿


不論是正史三國志還是小說三國演義都沒說諸葛亮是赤壁之戰的總指揮!赤壁之戰的主力是孫吳,吳國軍隊指揮權怎麼會交給外人?再說真實歷史中當時的諸葛亮還是一個未被劉備重用的毛頭小子,在劉備手下頂多管管後勤,當個使者什麼的!從來沒帶過兵的人怎麼可能讓他指揮這麼大的戰役,要真讓他指揮估計連趙括都不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