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朱標當上一天的皇帝,繼承給兒子,朱棣也不敢造反,對嗎?

關中叨客的叨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守仁君認為,如果朱標只當一天的皇帝就撒手了,朱標他兒子,不管是不是朱允炆,他要擔心的就不是藩王會不會造反,而是大明王朝還姓不姓朱。


這個問題很嚴重。

首先,朱元璋搞藍玉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朱標的死。

朱標洪武二十五年死,藍玉案洪武二十六年爆發。原因是什麼,藍玉雖然囂張跋扈,但是他是太子朱標的堅定支持者。朱標當皇帝,留藍玉輔佐朱標。朱標死,藍玉必死。


現在好了,朱標敖過了朱元璋,藍玉也隨著朱標等到了朱元璋死亡。沒想到朱標一天就死了。留下個初諳朝政的皇帝和一幫囂張跋扈,位高權重的三遍元老。藍玉忠於朱元璋,忠於朱標,但是他怎麼會服這個乳臭未乾,躺在自己先輩功勞簿上的孫子輩呢?

至於朱棣,首先他肯定是不會反了,朱棣之造反,一來皇位的繼承讓他感到不公平,大兒子死了,你還有我呀,我文治武功一點不差,憑什麼要把皇帝給個什麼都沒有的孫子。二來則是削藩讓朱棣感到了生命危機,必須要反。

但是現如今朱標再怎麼說也當了一天皇帝,他傳位給兒子是合理合法的,朱棣他不會感到不公平,只會感到有一點不服氣。但是這種不服氣很快就會被壓下去,朝廷裡有藍玉,有一大幫和他老子朱元璋打天下的人,朱棣雖然自恃武功,他也沒膽子去反。


而且如果一削藩,那麼不僅是藩王的末日,也很有可能是大明王朝的末日。

如果朱標他兒子夠聰明,他會在皇位上安生待著,什麼也別看,慢慢熬死這幫老臣,更不會去削藩。因為他需要他這幫叔叔來抗衡制衡朝內元勳。

如果削藩,那只有可能是藍玉等人已動謀逆之心,要剪除皇帝羽翼,藩王之中,只有朱棣和寧王有一戰之力,但是面對藍玉等人,又有多少勝算?


守仁看劇


我的觀點是!不是不敢造反,是不會造反,因為沒有造反的動機!為什麼呢?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朱標的為人!

朱標從小接觸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有過錯,朱標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在諸王中威信最高。弟弟們對他也很信服!


那麼我們說下朱棣造反的導火索,就是消藩,以朱標的性格為人來說,肯定不會消藩,如果他在世讓位給朱允炆,他也絕對會勸住朱允炆實行消藩,而以朱允炆的性格也肯定會聽他父親朱標的話,從而放棄消藩!朱棣也就不會被點燃火藥桶!

而且朱棣也是從小接受儒家教育的!父母過世,兄長在世如父,如果造反那就是不忠不孝,估計他自己心裡都接受不了!

以上就是我的愚見!有不同意見的歡迎關注留言!謝謝


曾經站過崗的人


向敬之

如此問,應該是想更好地解決名正言順的繼統問題。

其實,建文帝朱允炆,為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死後,被太祖朱元璋立為皇太孫。這合乎嫡長子皇位繼承製的宗法制觀念,不存在名不正言不順的問題。

但朱棣造反的問題,雖有不滿侄兒登基的因素,但主要出在朱允炆登基後,根基未穩,卻操之過急:盲目削藩。

朱允炆有帝王心術,即位僅數月,就考慮通過削弱藩王勢力來集中和強化皇權。但心智不高,他利用或有或無的罪名對較為弱小的皇叔藩王,採取寡情的過激行為,在一年內相繼廢儲甚至幽禁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岷王朱楩,革除王爵,貶為庶人,其間還出現了朱柏畏罪自焚事件。

而第一個倒臺的周王朱橚,為燕王朱棣胞弟,建文帝率先對朱橚動手,就是對朱棣警告,逼迫他請罪臣服,或鋌而走險。

與此同時,建文帝重新任命北平布政使,重建北平都指揮使司,意在進一步監控燕王朱棣的勢力。建文元年六月,建文帝謀臣齊泰將朱棣一部將下獄訊問,命其供認朱棣造反狀,並命北平都指揮使司張信逮捕朱棣。張信原為朱棣部下,主動臣服,激發朱棣蓄勢待發。

朱棣也曾投鼠忌器,但經過道衍的勸說和激勵,終於打出了遵祖訓、誅奸臣、為國靖難的旗號造反。

建文帝所忌諱的藩王擁兵自重,也是太祖留下的歷史問題。朱元璋為了向大將們奪權,兩次封王諸子,命他們鎮守一方,方便了他們擁兵自重。同時,朱元璋血洗諸將,也造成了建文削藩無將可派,僅有六旬老將耿炳文、草包大將李景隆臨危受命。

回到問題,除非朱標登基後製定一套詳細撫藩制藩方略,建文帝嚴格執行,或許倖免於難。


以禮觀書


朱棣為什麼會造反,如果站在朱棣的角度來看,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朱元璋將皇位傳給了朱允炆,這本身就不符合繼位的傳統與標準,即“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兄終弟及”,沒有朱元璋這裡的“隔代傳”以及朱棣所謂的“賢者為王”,這些都不符合傳統和立嗣標準,所以這祖孫三代搞出了帝位隔代傳,也出現了唯一的一次叔父藩王造反奪位,都是因為沒有按照繼位標準來的過,這也讓朱棣的造反收穫了一定的輿論以及合法性基礎。

其次,朱允炆沒有朱元璋的心智和手段,卻想做朱元璋的事情,朱元璋為了穩固帝位殺功臣,而朱允炆也想穩固帝位奪取他的這些藩王叔叔們的兵權,這直接威脅到了朱棣手中的權利和政治前途,甚至是威脅到了他和家人的自由和生命,這是朱棣所不能接受的,這也成為了造反的直接原因和導火索。

最後,朱棣發起“靖難之役”的理由是“清君側”,正是因為皇帝朱允炆身邊有小人,有佞臣,而朱允炆也沒有做到“攘外必先安內”就直接開始挑戰他的叔叔們,最終留下了隱患以及藩王造反的理由。

所以,如果朱元璋傳位給朱標,朱標再傳位給朱允炆,那麼朱允炆獲得帝位的合法性會得到認可,會得到多一些的支持與同情。但是,合法性的問題只是一個藉口,清君側也只是一個口號,最關鍵的還是在於朱允炆在自己羽翼未豐,並在自己沒有做好萬全準備以及獲得天下人共同認可的情況下,就貿然扯藩,直接挑戰了到了他這些藩王叔叔們的極限,與其說是朱棣造反,不如說是被朱允炆逼反的更為合適。


雍親王府


朱允炆已經當上了皇帝,為什麼還會敗的一塌糊塗?

我認為,主要還是書生誤國!

朱允炆當上皇帝的時候,還特別的年輕,根本就沒有什麼執政經驗,加上從小受到嚴格的儒家文化薰陶,性格仁弱,缺乏主見,所以嚴重依賴方孝孺、黃子澄這一撥只會舞文弄墨的翰林院培養出來的書生。

這幫衷心的大臣,他們看到了藩王日益崛起,尾大不掉的嚴峻形勢,但是卻嚴重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低估了對手。

這場戰爭,實際上是皇室內部的權力之爭,朱允炆本來佔據道德的高地以及主動權,但是一系列做法的失誤,最終讓他喪失了優勢。

為什麼這樣說呢?

朱允炆從孫子上位,本身就會引發很多人不滿,尤其是那些手握兵權,經驗豐富的年長藩王叔叔們。他們本來互相牽制,誰也不服誰,但是此時朱允炆一騎絕塵,把各位叔叔全都踩翻在地,各位叔叔們,怎麼能服氣?

所以,朱允炆上位,引發了20來位叔叔的集體不滿!

一個毛頭小子,獨挑20位年富力強的叔叔,這是多麼恐怖的局面啊!

此時的朱允炆,剛剛上任,人心不定,羽翼未豐,經驗不老,就推動全國性的削弱藩王的運動,這簡直就是哪壺不開提哪壺,點燃已經潛伏了多年的火藥桶。

假如朱允炆是個心狠手辣的主兒,一開始就顯出雷霆手段,把那幾個厲害的年長的,又經驗豐富,手握大軍鎮邊的藩王,譬如燕王、秦王、蜀王,找個理由圈養起來,在悄悄的毒死,或者乾脆直接找罪名殺了,雖然舉國譁然,議論紛紛,但是強行壓制,也就沒什麼事了。畢竟成王敗寇嘛。

當然,以上是下策。

上策呢,當然是朱允炆採取和柔政策,開始厚待,然後慢慢地穩固政權,再拉攏一批,對抗一批藩王,再用時間熬死一批叔叔,那麼這樣的削藩運動,就可以安然渡過了。

其實,當年朱元璋之所以選擇朱允炆繼承大統,除了他是皇長孫的優勢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當了皇帝,他的那些叔叔們,大多數人會安然無恙。如果是朱棣或者秦王上位當了皇帝,朱元璋那些眾多的兒子,一定會死一大片的。

所以,朱允炆這個仁慈的主兒上位,那些兒子們才能免遭殺身之禍!後來的事實,也是如此。朱允炆並沒有殺他的叔叔們,只是削藩而已。

那幫書生,壓根不會老成謀國,操之過急,選擇了下下策。書生誤國,這是大忌!

也怪朱元璋,把老成謀國的功勳元老,有才之士,全都給禍害了,朝中無人,只好庶子成名了。

朱棣造反,打的旗號是清君側。這說明,朱棣也很清楚,他不能反對朱允炆當皇帝,因為朱允炆是他老爸朱元璋指定的合法繼承人,這個他沒辦法改變,只能打擦邊球,以反對奸臣的名義,起兵造反。

所以,朱標當不當皇帝,不重要。朱允炆的合法性,是來自於朱元璋的確認。證書擺在那兒,是誰都不敢推翻的。後來南京城被攻陷,朱允炆不見了,朱棣這才假惺惺的推卸了一番,登上大位的。

不過朱標當皇帝的關鍵點,不在合法性上,而在於時間上。朱棣死了近十年,朱元璋才掛掉。如果朱標不那麼早死,起碼能熬死一幫藩王兄弟,朱標還能保住一撥元老功臣,留給朱允炆用。而經過學習,朱允炆奔三了,三十而立,也就更加成熟了。

這樣的話,朱棣再起兵,基本上是沒有多大勝算的。只要有多幾個功勳元老留存,朱棣根本就沒有可能起兵,更不可能靠著不到三1萬的家底,起兵打到南京。

~~三生有畫,畫中有話,歡迎關注哦~~


三生有畫


關於朱棣的問題,我始終堅持我自己的看法。那就是:無論如何,在沒有到生死存亡的關頭前,朱棣不會反。

朱允炆繼位後火速削蕃,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一年之內以周王為首的五王迅速倒下,但在面對燕王朱棣的時候卻一次又一次的優柔寡斷婦人之仁,以至於丟了皇位成了失蹤人口。

如果朱標能活著,哪怕只當一天皇帝。我認為絕不會出現以上情況,朱棣絕不會反,也絕不會有條件反。朱標活著,很大可能藍玉,馮勝,傅友德等名將不會被朱元璋殺掉。要知道朱標是很得軍方信任的。朱標完全有能力有魄力鎮的住這些後起的將軍們。

那麼,我設想中的結果就是這樣:朱元璋駕崩後,朱標繼位,還沒來得及施展抱負便隨朱元璋而去,這時候不論朱標有沒有立太子,都一定是朱允炆在軍方的簇擁下坐上皇位。

而削蕃的問題,很可能會不了了之。而因此,朱棣絕不會造反。朱棣不是神,他不可能用一個北平來對抗有著藍玉等人的實力完好的大明朝建文帝。

在之後,年輕氣盛的建文帝會採用方孝孺等老儒的建議削弱以藍玉為首的軍方勢力。而以藍玉連朱元璋都敢忤逆的性格,一定不會坐以待斃。

照樣天下大亂,諸藩王發兵勤王。但這個時候不論皇帝是誰,主角都輪不到朱棣了。

綜上所述,我的觀點就是:哪怕朱標只當一天皇帝,朱棣都一定沒膽也沒理由造反(或者說清君側)。



一隻講道理的兔子


對於這個問題我持否認的態度。

朱標做不做皇帝,跟朱棣反不反,是兩個問題。只是如果朱標做皇帝,朱棣起兵造反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

再說,如果朱標做皇帝,立王儲的話,也不一定會是朱允炆。朱允炆只是在朱標死時,用“演技”征服了朱元璋,才被立為王儲。為什麼急於“削藩”?還不是想“名正言順”。最終逼急了朱棣,才落如此下場。





孤獨玖賤


建文帝是朱棣的老爹朱元璋欽定的繼承人,擋住朱棣造反了麼?何況是他哥指定的繼承人呢。以今人的上帝視角來看,總結某個歷史事件總是不免由此及彼,即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違背常識跳過兒子一輩直接從孫子輩裡選擇朱標兒子朱允炆想當皇帝,引起朱棣不滿,認為太子一死自己必然是最合理的繼承人,從而直接導致朱棣有膽子造反,坐上了夢寐以求的龍椅,從頭到尾好像都是朱棣掌握主動權。

實際上並不是朱棣敢不敢的問題,朱棣造反根本上還是地方和中央博弈的體現,從歷史上看任何一個政權的中央政府如果處理不好地方勢力都會引發地方勢力對中央的反噬。比較著名的由西漢的七國之亂、東漢的三國鼎立、唐代的安史之亂。地方勢力干預造反最根本的還是一個實力問題,要不然就是中央控制力衰弱,要不然就是地方勢力做大,而非一個簡單的領導人敢不敢的問題。

放在朱棣身上,我覺得應該是朱允炆對於削藩操之過急,前期削藩的順利讓建文帝過於自信,而且被削藩的王爺都被建文帝給逼死了。此時中央政府控制力強大,朱棣手下也沒有多少兵馬,如果僅僅是因為朱棣不服氣相當皇帝就敢造反,那朱棣就純粹就是以卵擊石不自量力。可現實情形是如果朱棣不造反就只能坐以待斃,實際上皇帝已經派人監視朱棣的一舉一動,隨時都會抄家滅門。朱棣為了麻痺中央政府,裝瘋賣傻,大熱天穿一身裘皮大衣靠著火盆還直喊冷,跑到集市上裝瘋漢搶小商販的東西。

朱棣自己也應該明白,地方勢力對抗強大的中央政府,歷史上就沒有成功的先例。何況 歷史上比較著名的叛亂好歹都是地方諸侯或者軍閥級別的,掌握著一方軍政經濟大權,有權調配地方的一切資源。而朱棣只有800親兵,連地方政府官員都不聽自己招呼。但是造反至少還能有主動掌握一線生機,不造反就只能等死了,而且也不一定死的比造反更好看。如此一來朱棣若想活下來就只有造反一條路可走,不成功便成仁。

而且造反之路也並不是眾望所歸勢如破竹,而是險象環生九死一生。在靖難戰役中,總共刮過三次大風,而且每次大風颳的都是極為奇特,在最為關鍵的時間、最為重要的地點颳起,而且這三次大風都救朱棣於關鍵的時刻,使得原本朱棣必敗的情勢順勢扭轉。勝利的因素固然是朱棣膽識過人雄才大略,但是若沒有這些偶然因素朱棣也是必敗無疑。因為當時的明朝中央政府控制力實在是太過強大,即便前朝重臣都已經被朱元璋屠戮殆盡,面對鐵板一塊毫無衰落跡象的中央王朝,也不可能僅僅因為不服氣就敢於造反。朱棣作為一個成熟的軍事家政治家,絕對是以利益為首,意氣用事是絕無可能。我想,若不是建文帝把朱棣逼得實在無路可走,朱棣是絕對不會想做造反這種天天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事情的。


楊某人雜家派


歷史沒有假如,硬要說的話只能講不管朱棣反不反,朱標都能擺平他,朱標是歷史上少有的在太子時期就擁有實權的人,從政經驗豐富,且受文武兩方擁戴,同時在兄弟中也極具長兄威望,他如果能活到上位,很可能不會削番,或者是用一種溫和的方式來削弱藩王的實力。總之不會鬧得圖窮匕見。


閒談風月


朱棣起兵口號是靖難!也就說殺奸臣,他反的是齊泰,方孝孺!只是他沒料到朱允炆會逃亡!按他的想法估計是先幹掉齊方等人,先掌控朝廷,逐步逼朱允炆禪讓皇位以達正統!沒想到朱允炆下落不明,這就很讓朱棣為難了,因為這就說明他皇位不正。所以無論朱標是否是皇帝,他都是那個敢想敢做的一代雄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