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學者為何稱康熙為千古一帝,不為別的,只因他“自毀長城”

愛新覺羅·玄燁,也就是康熙皇帝,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皇帝,他8歲登機,14歲親政,親政之後現實剷除了鰲拜,然後又在軍事上和政治上一舉消滅了三藩和明鄭政權,讓清朝的政權實現了高度的統一和集中,也為國家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對外,他擊敗了沙俄,維護了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他三次出征噶爾丹,將西北地區穩定了下來。

有些學者為何稱康熙為千古一帝,不為別的,只因他“自毀長城”

在經濟上,康熙重視漕運,注意休養生息,他廢止了圈地。輕徭薄賦,實行墾荒免稅的政策。在文化上,他注重西學,尊儒尚孔,他本是就是一個博學多識的大家,他親臨山東曲阜拜謁孔子,創辦博學鴻儒科,籠絡漢族學子,但是也製造過11起文字獄。

有些學者為何稱康熙為千古一帝,不為別的,只因他“自毀長城”

有學者認為康熙是具備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素質的,除了以上的這些正確正政策之外,康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對多民族的統一和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1691年,康熙率諸大臣,皇子和內蒙王公召開了一次史稱為“多倫會盟”的大會,這個大會不僅標誌著喀爾喀的歸順,還將漠北一舉納入了中國的版圖。自此北部和西北都實現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統一,多年來懸而未決的蒙古問題也正是宣告瞭解決。對此,康熙皇帝曾高興的說過:蒙古部落,三皇不治,五帝不服,今已中外無別矣。

有些學者為何稱康熙為千古一帝,不為別的,只因他“自毀長城”

在這次多倫會盟之後不久,當時鎮守古北口的總兵蔡元上報朝廷,說古北口一帶長城已年久失修,希望朝廷可以撥款修繕,但是康熙卻拒絕了他,他認為,長城還是廢棄了的好,要它根本沒用!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長城在歷史上很少能起到阻擋遊牧民族的作用,曾經那位被奉為“天可汗”的李世民也曾公開提及過這一點,認為長城作用並不大。

有些學者為何稱康熙為千古一帝,不為別的,只因他“自毀長城”

其次,康熙一生奉行的都是他的爺爺皇太極,他的父親順治所提出的“滿漢一家”的思想,這個思想後來在康熙這裡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了“天下一家”的大一統思想。而長城的存在,戶無疑問會將北方的遊牧民族隔絕在外,就像曾經的柏林牆一樣,這是不利於國家的統一的。沒有長城的話,滿漢和“三北”的少數民族才能真的融合在一起,從而沒有了內外之分。清朝才能成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康熙說,歷代都注重修建長城,但是都無一例外的滅亡了,可見長城修好了也沒多大的用,只要讓百姓富足無憂,才是真正的治國安邦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