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名新IEEE Fellow名單曝光!華人雄霸1

安妮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295名新IEEE Fellow名單曝光!華人雄霸1/3,大陸36人入選


IEEE Fellow又放榜了!

這個全稱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的組織,是當今世界電子、電氣、計算機、通信、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領域最著名、規模最大的非營利性跨國學術組織。

IEEE建會於1963年,總部在美國紐約市。在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擁有40多萬會員和39個專業分會,是信息技術領域最重要的創新驅動源之一。

其各專業分會的出版物是國際上最具權威性的學術刊物,是各國電子電氣領域科學家和學者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的首選之一。

在電氣及電子工程、計算機及控制技術領域中,IEEE發表的文獻佔了全球將近1/3。

IEEE Fellow

而IEEE Fellow為協會最高等級會員,是該組織授予的最高榮譽,在學術科技界被認定為權威的榮譽和重要的職業成就,每年由同行專家在做出突出貢獻的會員中評選出,當選人數不超過IEEE會員總人數的0.1%。

由於每年當選的IEEE Fellow數量較少,決定了當選科學家基本都是在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內取得重要成就的傑出科學家。

值得一提的是,華人科學家也是IEEE Fellow的核心力量,目前國內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YC中國總裁陸奇、百度總裁張亞勤、聯想集團CTO芮勇、MSRA院長洪小文等,均是IEEE Fellow.


295名新IEEE Fellow名單曝光!華人雄霸1/3,大陸36人入選


2019新入選名單曝光

日前, IEEE Fellow 2019入選名單對外曝光,這是一份源自11月召開的2018年IEEE董事會會議後文件。

根據曝光文件,295名全球學者入選IEEE Fellow,其中華人群體佔比約1/3,包含36名中國大陸學者。

這其中有不少“熟悉面孔”。

既有國內功成名就的高校校長,如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同濟大學校長陳杰,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龍騰等教授。

也有業內聲名赫赫的資深科學家,如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星弼、清華大學魏少軍、CMU教授及Petuum創始人邢波等。

還有身處產業的科研高管,如京東AI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何曉冬、京東AI研究院副院長梅濤、出門問問AI Lab 負責人黃美玉,阿里巴巴VP周靖人等。

於是杜克大學教授、IEEE Fellow陳怡然也在朋友圈評價,大陸地區高校和企業的新晉Fellow之數,非常引人注目。

而出門問問創始人李志飛則自豪表示:問問出了一位IEEE Fellow!

京東AI負責人周伯文也感慨:這是京東歷史上第一次在職科學家晉級IEEE Fellow。

總之,IEEE Fellow之榮譽地位,可見一斑。

更詳細情況整理如下:


295名新IEEE Fellow名單曝光!華人雄霸1/3,大陸36人入選


大陸入選科學家

龍騰

現任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北理工信息與電子學院博導,1989年本科畢業於中科大,1991年碩士畢業於北理工,1995年博士畢業於北理工。

入選原因:高分辨率雷達系統方面貢獻。

褚慶昕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廣東省天線與射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天線與射頻技術研究所所長

入選理由:在小型寬帶天線方面做出的貢獻。

楊帆

現任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1997年本科畢業於清華,1999年碩士畢業於清華,2002年博士畢業於UCLA

入選原因:電磁領域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微波與天線研究所所長

入選理由:在天線界面電磁學方面的貢獻。

鄧曉鐵

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ACM Fellow,千人計劃特聘專家。本科畢業於清華,碩士畢業於中科院,博士畢業於斯坦福大學。

入選原因:算法複雜性理論、計算經濟學方面貢獻。

金海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1994年博士畢業於原華中理工大學。

入選理由:在點對點(peer-to-peer)和雲計算系統領域的貢獻。

張大慶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入選國家“千人計劃”,1996年博士畢業於意大利羅馬大學。

入選理由:在 context-aware 移動和普適系統領域做出的貢獻。

周靖人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先後學成於中科大、哥倫比亞大學。

入選理由:在雲計算和查詢處理方面所做的貢獻。

周禮棟

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碩博畢業於康奈爾大學。

入選理由:在可信分佈式計算方面所做的貢獻。

魏少軍

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雙聘教授,前大唐電信總經理。學成於清華大學、比利時蒙斯理工學院。

入選理由:在智能卡和可重組設備上對集成電路工程做出的貢獻。

楊小康

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1994年本科畢業於廈門大學,1997年碩士畢業於中科院,2000年博士畢業於上海交大。

入選理由:在視覺信號處理和感知建模上做出的貢獻。

趙巍勝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獲法國南巴黎大學物理學博士。

入選理由:在自旋電子集成電路設計上做出的貢獻。

侯增廣: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研究員,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博士生導師,複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入選理由:在神經網絡最優化和復原控制做出的貢獻。

孫富春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先後學成於清華大學、海軍航空工程學院。

入選理由:在用於機器人操縱的非線性系統的神經網絡控制方面的貢獻。

吳朝暉

浙江大學校長、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博士畢業於浙大計算機系。

入選理由:在智能服務計算方面的貢獻。

謝勝利

廣東工業大學自動化學院百人計劃特聘教授,智能信息處理研究所所長,先後學成於華中師範、華南理工大學,

入選理由:在盲信號分離及其應用方面的貢獻。

陳積明

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2005年獲浙大博士學位。

入選理由:在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的資源分配和優化方面的貢獻。

江濤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學成於華中科技大學。

入選理由:在編程、調製和認知無線電系統設計方面的貢獻。

宋令陽

北京大學教授,本科畢業於吉林大學,博士畢業於英國約克大學。

入選理由:在協作通信和網絡方面的貢獻。

陶梅霞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博士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

入選理由:在寬頻無線網絡的資源分配方面所做的貢獻。

陳星弼

中國科學院院士, 教授, 博導,中國功率半導體器件領路人, IEEE ISPSD先驅獎獲得者。

入選原因:在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方面的貢獻。

李樹濤

現任湖南大學校長助理、研究生院院長,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博導,曾獲得中國科技進步二等獎。

入選原因:遙感圖融合與分類方面有貢獻。

吳廣寧

現任西南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力系統及自動化。

入選原因:在高速電氣化鐵路牽引供電設備診斷做出貢獻。

張保會

現任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出版過教材《電力系統繼電保護》。

入選原因:對電力系統暫態穩定性預測的貢獻。

劉進軍

現任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電力電子與新能源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入選原因:在電氣系統建模和控制方面做出貢獻。

姚曉天

現任天津大學教授,光偏振研究中心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及國家“千人計劃”專家

入選原因:在光電振盪器和光偏振器件方向做出貢獻。

喬紅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目前擔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

入選原因:在機器人操作及機器人認知方面有貢獻。

陳杰

現任同濟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福建福清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要研究方向是複雜系統多指標優化與控制、多智能體協同控制等。

入選原因:在複雜系統的優化及控制方面做出貢獻。

劉曉平

現任北京郵電大學自動化學院執行院長、現代郵政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博導。主要從事物流自動化技術與裝備、安全生產智能監測監控、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系統參數辨識等方面的研究與開發。

入選原因:在系統識別和網絡遙控操作領域做出貢獻。

伍乃騏

現任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方向為製造系統及設計、離散事件系統及Petri網理論、智能交通系統等。

入選原因:對離散事件生產系統做出貢獻。

徐澤水

現任四川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導,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長期從事決策理論與技術、信息集成理論和聚類算法、模糊數學與優化算法等研究。

入選原因:在決策制定方法方向做出貢獻。

何曉冬

現任京東AI平臺與研究部AI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並擔任深度學習及語音和語言實驗室主任,在國際知名會議及期刊已發表論文超過百篇。

入選原因:在人類語言和視覺技術中的多模態信號處理做出貢獻。

黃美玉

現任出門問問工程副總裁、Mobvoi AI Lab 負責人,CMU博士。

入選原因:在語音/語言技術領域的突出貢獻而入選。

梅濤

現任京東AI平臺與研究部AI研究院副院長,並擔任計算機視覺與多媒體實驗室主任,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多媒體搜索與挖掘組資深研究員。

入選原因:在多媒體分析和應用方面做出貢獻。

王亮

現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動態圖像序列分析與理解、圖像視覺模式分析與理解和模式分析基礎理論和方法等。

入選原因:在視頻個體識別與動作分析領域做出貢獻。

張平

現任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北京郵電大學網絡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博導,2018年何梁何利基金獎獲得者。

入選原因:在無線技術理論、標準化和應用方面做出貢獻。

華剛

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視覺計算機組組長,博士。

入選原因:在圖像及視頻的面部識別領域做出貢獻。

海外華人入選者

(援引機器之心整理統計)

Hongbin Li李宏彬

史蒂文斯理工學院教授

入選原因:雷達信號相關貢獻。

Steve Gao

肯特大學教授

入選理由:在低成本方向圖可重構天線和寬帶印製天線領域做出的貢獻。

Xianming Qing

新加坡資訊通信研究院成員

入選理由:在無線射頻系統天線方面的貢獻。

李志鵬

現任國立中山大學教授

入選原因:數字廣播和無線傳輸相關貢獻。

Paul Chow

多倫多大學教授

入選理由:FPGA相關貢獻。

Shaoying Liu 劉少英

日本法政大學教授

入選理由:在面向對象的結構化形式語言方面做出的貢獻。

Dawn Song 宋曉冬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系教授

入選理由:在系統安全和隱私方面做出的貢獻。

Chi-keung Tang 鄧智強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

入選理由:在計算機圖形學應用中的交互式分割算法方面的貢獻。

Zhuowen Tu 屠卓文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副教授

入選理由:在計算機視覺、醫療成像和深度學習領域做出的貢獻。

Xiaofeng Wang

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教授

入選理由:在系統安全和數據隱私方面做出的貢獻。

Eric Xing 邢波

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院教授、Petuum 創始人

入選理由:在機器學習算法和系統領域做出的貢獻。

Ming-hsuan Yang

加州大學默塞德分校教授

入選理由:在目標追蹤和人臉識別領域的貢獻。

Yizhou Yu 俞益洲

香港大學教授

入選理由:在幾何建模和基於圖像的建模方面做出的貢獻。

Lin Zhong 鍾林

美國萊斯大學教授

入選理由:為有機發光二極管開發能源高效的驅動電路方面所做的貢獻。

Yap-peng Tan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

入選理由:在視覺數據分析和處理方面做出的貢獻。

Wen-chung Kao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入選理由:在開發電泳顯示技術上做出的貢獻。

Yun Fu

美國東北大學副教授

入選理由:在流形學習和人臉、姿態識別方面做出的貢獻。

Tingwen Huang黃廷文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教授

入選理由:在神經網絡動態分析方面的貢獻。

Chia-feng Juang莊家峰

國立中興大學教授

入選理由:在數據驅動模糊系統(fuzzy system)領域做出的貢獻。

Mengjie Zhang

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教授,工程學院副院長

入選理由:在進化學習和優化方法方面的貢獻。

Pin-han Ho

滑鐵盧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

入選理由:在光骨幹網故障恢復方面的貢獻。

Yonghui Li

悉尼大學教授

入選理由:在協作通信技術方面的貢獻。

Xin Liu劉昕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計算機系教授,國際知名的無線通信技術領域學者

入選理由:在蜂窩技術和認知無線電網絡的跨層資源分配算法設計方面的貢獻。

Alex Liu

密歇根州立大學教授

入選理由:在防火牆設計和分析方面的貢獻。

Shiwen Mao

美國奧本大學教授

入選理由:在無線多媒體網絡方面的貢獻。

Yi Qian

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教授

入選理由:在無線通信網絡和智能電網通信架構所做的貢獻。

Jian Tang

雪城大學教授(Syracuse University)

入選理由:在優化無線網絡和移動眾包系統所做的貢獻。

Yanchao Zhang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副教授

入選理由:在無線和移動安全領域所做的貢獻。

Min Wu

入選理由:在複雜系統的控制和自動化方面所做的貢獻。

Irwin King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入選理由:因機器學習在社會計算領域的理論與應用上貢獻而入選。

Xing Bi Chen

入選理由:為功率超結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所做的貢獻。

Kangguo Cheng

IBM Research 首席工程師

入選理由:在貧化絕緣硅片互補的 Metal-Oxide 半導體處理技術上所作的貢獻。

Lijun Jiang

香港大學副教授

入選理由:為寬帶計算電磁方法所做的貢獻。

Xuejun Fan

拉瑪爾(Lamar)大學教授

入選理由:為電子包裝設計的建模和表徵所做的貢獻。

Tommy Chow

香港城市大學教授

入選理由:因其對控制系統診斷的智能計算技術方面的貢獻而入選。

Qing-long Han

斯威本科技大學教授

入選理由:因其對網絡系統控制與過濾領域的貢獻而入選。

Donghua Zhou

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

入選理由:因其對動態系統可靠性與維護方面的貢獻而入選。

Kaizhong Gao

阿貢國家實驗室

入選理由:因其對數據存儲技術的貢獻而入選。

Chih-huang Lai

國立清華大學

入選理由:因其對磁信息存儲和自旋電子元件的貢獻而入選。

Jonathan Sun

IBM

入選理由:因其對旋轉移力矩磁性隨機內存方面的貢獻而入選。

Yuanxun Wang

入選理由:對時變、非線性電磁裝置和系統的貢獻。

Jiyuan Fan

入選理由:引領配電系統應用的研究。

Z Chen

丹麥奧爾堡大學教授

入選理由:為風能轉換的電力電子技術做出的貢獻。

Shuo Wang

入選理由:為減少電子系統中的電磁干擾而作出的貢獻。

Richard Zhang

GE Grid Solutions 公司

入選理由:因領導電力電子轉換器的開發。

Hui Cao

耶魯大學應用物理系

入選理由:因激光空間相干性工程的貢獻。

Hon Tsang

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教授

入選理由:在非線性硅光子學及高級波導光柵耦合器方面的貢獻。

Chee Wei Wong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氣和計算機工程教授、介觀光學與量子電子實驗室成員

入選理由:在硅納米光子學方面的貢獻。

Jianfeng Gao

微軟研究院合夥人研究經理

入選理由:因其在網頁搜索、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方面的貢獻而入選。

Qi Li

入選理由:在語音信號處理和說話人驗證方面的貢獻。

Yan Sun

美國羅德島大學教授

入選理由:在網絡物理安全信任模型以及統計信號處理領域的貢獻。

Yimin D Zhang

天普大學副教授

入選理由:在高分辨率測向與雷達信號處理領域的貢獻。

Cha Zhang

微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入選理由:在圖像與數據處理機器學習方面的貢獻。

Mengfan Zhang張孟凡

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入選理由:在嵌入式系統靜態與非易失存儲器領域的貢獻。

Qifa Zhou周歧發

美國南加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及眼科系和 NIH 超聲技術研究中心教授

入選理由:在醫學超聲換能器和多模態圖像領域的貢獻。

Deming Chen陳德銘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UIUC ECE)教授

入選理由:因其在 FPGA 高階綜合的貢獻而入選。

Hai Li李海

杜克大學進化智能中心聯合主任

入選理由:因其在神經形態計算系統的貢獻而入選。

Harkhoe Tan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

入選理由:因在合成半導體光電子學材料和設備方面的貢獻而入選。

互動一則

最後,欲知此次曝光的完整名單,歡迎在量子位公眾號(Qbitai)內回覆“IEEE”4個字母。

再次恭喜此次新晉的IEEE Fellow們~

誠摯招聘

量子位正在招募編輯/記者,工作地點在北京中關村。期待有才氣、有熱情的同學加入我們!相關細節,請在量子位公眾號(QbitAI)對話界面,回覆“招聘”兩個字。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簽約作者

վ'ᴗ' ի 追蹤AI技術和產品新動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