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史學界公認的一代明君,若非英年早逝,成就可能超過唐太宗

他是一代明君,若非英年早逝,成就可能超過唐太宗。

全文7892字,預計閱讀時間10分鐘。

01

【繼位登基】

柴榮是郭威老婆柴夫人的侄子,從小就跟隨姑姑生活在郭威家。

他性格少言寡語,性情敦厚老實,小小年紀就幫助郭威處理各種事務,深得姑父郭威的喜愛,被收為養子。

柴榮小時候,姑父家的家境並不富裕,柴榮為了貼補家用,就外出經商,做點小買賣,個子還沒有貨擔高的時候,就天南地北、走街串巷的招攬生意了,因此柴榮少時也吃了不少苦,經歷了很多磨難,同時也鑄就了堅毅沉穩的性格(小時候吃苦並非壞事!),郭威對他的感情很深,可以說不是父子勝似父子。

柴榮從小就很聰明,喜歡讀書,自學了很多儒家經典著作以及古代歷史書籍,再加上他受郭威的影響,對於弓箭騎射也很感興趣,練就了一身不俗的武藝,等到長大成人的時候,就棄商從軍了。

從此以後,柴榮就跟隨養父征戰天下。

公元951年正月,郭威立國,建立後周,柴榮以佐命之功被任命為澶州刺史、鎮寧軍節度使、檢校太傅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並被正式過繼給郭威。

公元953年三月,郭威任命柴榮為開封市長(開封尹),御封晉王,正式確定了柴榮的繼承人身份。

公元954年正月,已經身染重病自知時日無多的後周太祖郭威任命晉王柴榮為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即以王判內外兵馬事”),同時火速任命戶部侍郎王溥為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任命鎮寧軍節度使鄭仁誨為國防部長(樞密使),以此二人作為柴榮日後親政的文武首輔。

人事任免安排妥當之後,郭威速詔中央殿前禁軍總司令(殿前都指揮使)——外甥李重進入宮,當面向柴榮行跪拜之禮,確定君臣名分,並囑咐李重進用心輔佐柴榮,共保江山。

當天,郭威於滋德殿駕崩。

柴榮隨即在郭威靈柩前繼位,是為後周世宗。

他是史學界公認的一代明君,若非英年早逝,成就可能超過唐太宗

02

【征戰四方】

剛剛登基的年輕皇帝馬上就遇到了一個決定生死存亡的大難題。

後周的世仇—— 北漢主劉崇,乘後周新喪之機,親率三萬漢軍,並聯合一萬遼軍,進逼潞州(今山西省長治市)。

潞州古稱上黨,號稱“天下之脊”,是連接山西和中原的重鎮。

打個比方,潞州就如同一根扁擔,一頭挑起山西,一頭挑起中原,其位置就如同遼瀋戰役時的錦州,戰略價值不言而喻。

這是一場決定後周生死存亡的關鍵之戰。

柴榮力排眾議,果斷決定御駕親征,終於一戰而定,穩固了新生的政權。(這場戰役的具體經過,可關注本號,參閱“高平之戰”一文。)

此戰之後,柴榮啟動軍事改革,並任命趙匡胤全權負責。

經過趙匡胤大刀闊斧的改革,後周禁軍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部隊面貌煥然一新,整體戰鬥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由是甲兵之盛,近代無比”。

面對當時割據政權林立的混亂局面,即位之後的柴榮,決心厲兵秣馬,一統中原。

為此,他專門下詔,要求大臣們各抒己見,廣開言路。

大臣王樸獻上了一篇《平邊策》,縱論大勢,撥雲見日,從內政到外事,從戰略到戰術,無不鞭辟入裡、入木三分,其立論之高、用意之深、經略之遠、謀劃之巧,令人歎服!足以堪稱五代之“隆中對”!

《平邊策》的戰略思想從此成為了柴榮乃至趙匡胤後來統一中國的基本藍圖。

得到王樸的這篇雄文,柴榮不禁大喜。

目光如炬,圖謀天下的後周世宗柴榮準備行動了!

後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5月,柴榮命鳳翔節度使王景為西部戰區總司令(西面行營都討使)同內務部長(宣徽南院使)向訓率軍攻伐南方後蜀政權佔據的秦、鳳、成、階四州。

兩個月之後,前線傳來捷報,秦、成、階三州歸降。

十一月,鳳州城破。

至此,四州之地盡歸後周,周軍完勝。

後周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十一月,柴榮下詔任命宰相李谷為淮南戰區前敵總司令(淮南道前軍行營都部署),王彥超為副總司令,統領韓令坤等十二位高級將領,率軍攻伐南唐政權的江北之地。

直到顯德五年(公元958年)四月,柴榮親率大軍歷時三年三徵淮南,終於令南唐——這個當時南方最為強大的割據政權徹底臣服,將南唐長江以北的十四個州、六十個縣收入囊中,大大擴充了疆域,增強了國力,奠定了日後統一全國的基礎。

而失去了江北富庶之地的南唐從此只能憑藉長江天險,在後周帝國的威懾下苟延殘喘,實際上等於被判了死緩,並最終由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完成了執行死刑的光榮任務。

同時,由於南唐的慘敗,引得四鄰震動,柴榮的威望急速飆升,南漢、南平、吳越等國都紛紛遣使向後周稱臣。

王樸《平邊策》中那句話:“得吳,則桂、廣皆為內臣,岷、蜀可飛書而召之”,果然應驗!

他是史學界公認的一代明君,若非英年早逝,成就可能超過唐太宗

03

【治國有方】

在策馬揚鞭,征戰四方的歲月裡,柴榮也沒有忘了國內的建設。

其實,道理很簡單:國與國之間的戰爭,說到底,就是綜合國力的較量。

不要以為僅靠兵強馬壯就能贏,畢竟肌肉再發達,沒有饅頭吃,照樣得玩完。

因此,柴榮軍事上的輝煌成功實際上是建立在國力穩步提升的基礎之上的。(就像我們玩三國遊戲總是先從內政開始一樣,科科。)

短短的五年時間,這位工作狂就從六個方面實行了強有力的改革措施。

第一,人事。

五代十國是個憑拳頭大小說話的時代,長期的軍閥割據局面造成了一種“重武輕文”的社會氛圍,作為當時封建社會最重要的國家人才選拔機制——科舉制度則被長時期地抑制,以致於國無良吏,君乏良臣。

作為唐太宗的超級FANS,柴榮當然明白“馬上得天下,焉能馬上治天下”的道理。

還是那句話:軍閥的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啊!

沒有人才,怎麼行!我柴榮再牛,能把活都幹了嗎?!

因此,柴榮即位之初,就四處蒐羅人才,並對後周帝國的人才遴選機制進行了深度的改革。

柴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顧群臣的反對,親手提拔非進士出身的魏仁浦為樞密使,執掌軍國大事,以示其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決心。

接著,柴榮下詔重新開科取士,恢復科舉制度,並親自出題,親自考核,量才而取,唯才是用。

也正是柴榮在人事制度方面的銳意改革、大膽創新,才使得王樸、魏仁浦、趙匡胤等人得以脫穎而出,在短短的數年之內躋身朝廷高級官員的行列。

第二,民生。

五代混亂的局面一方面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生產力,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大量百姓流離失所。為躲避戰亂,很多人遁入空門,皈依佛祖,佛教在這一時期形成了一種畸形的快速發展勢頭。(中國人得意的時候是儒家,失意的時候是道家,絕意的時候就成了佛家。)

其實,面對戰火紛飛的亂世,面對繁重苛雜的賦稅徭役,老百姓也是無可奈何,反正不管是看破紅塵還是留戀紅塵,出家都似乎成了最好的選擇。

然而,這種狀況勢必導致躲進寺廟中只吃飯不幹活的和尚尼姑越來越多,造成社會勞動力匱乏,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帝國已經不堪重負。

“唯物主義者”柴榮同志,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決定拿佛教開刀,於是一場史稱“世宗滅佛”的運動展開了。

首先,嚴把審核關。

以後無論當和尚還是尼姑,都實行嚴格的市場準入制。

想當和尚是吧?好的,先填個表。

姓名、年齡、性別……

性別?!我當然是男的啦!女的我就當尼姑去了!

少廢話,讓你填你就填,上頭有規定!

表填完了是吧,OK,找你爺爺、奶奶籤個字先。

簽完了是吧,OK,找你姥爺、姥姥籤個字先。

簽完了是吧,OK,找你爹地、媽咪籤個字先。

##¥%¥%@#&*&*……

其次,實行冗員淘汰制。

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大規模的寺廟裁員,所有的假和尚、假尼姑全部勒令還俗,該服兵役的服兵役,該生孩子的生孩子。

同時全國各大寺院必須編制詳細的人事報表,每年報請國家審核,凡是有出公差奔往西方極樂世界的,空出的名額一律註銷。

再次,實行寺院政府審批制。

凡是未經政府批准而設立的寺院一律視為非法,全部予以取締,相關寺廟裡的金身佛像全部融化鑄成銅錢,充實國庫。

柴榮對此有一個生動的闡釋:佛教不是講究佈施嗎,現在大家都窮得叮噹響了,佛祖當然應該舍下金身,佈施百姓,拯救蒼生啊。

經過這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後周境內當年就廢除寺院三萬多所,僧尼還俗六萬多人,對於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北宋名臣司馬光(就是那位砸缸的小盆友)對這場轟轟烈烈的“唯物主義運動”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若周世宗,可謂仁矣,不愛其身而愛民;若周世宗,可謂明矣,不以無益廢有益。”

他是史學界公認的一代明君,若非英年早逝,成就可能超過唐太宗

04

第三,財政。

鑑於戰亂頻繁,導致田地荒蕪的情況,柴榮因地制宜地實施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措施。

首先,對於外出逃難的農民,實行年限差別對待制。

三年內回來的,可以拿回一半的土地,即保留50%的股權;

五年以內回來的,可以拿回三分之一的土地,即保留33.3%的股權;

而五年以上回來的,對不起,除了自己的墳地外,一概沒收充公!

當然,如果是被可惡的契丹人逼走的,那麼政策放寬,十五年之內回來,國家還給你保留33.3%的股權。

這下子,出去逃難的農民都恨不得立刻飛回來,把自己的土地趕緊攥到手裡,僅此一條,就引發了一股難民迴歸潮。

其次,允許無地的農民向國家承包土地耕種,只須繳納必要的田租即可,並且大規模的招募流民,鼓勵墾荒,開發土地,吸引了大量的勞動力迴歸,此舉導致鄰近諸國如南唐、北漢、後蜀的饑民也紛紛歸附,既增強了後周的國力,也同時削弱了鄰國的實力,真可謂一舉兩得。

再次,頒佈《均田圖》,按照田畝數量徵收田租,廢除正稅之外的一切稅收,防止地方豪強、官紳將國家賦稅轉嫁到農民身上,甚至連歷代享受優待的曲阜孔氏也被取消了免稅特權。(柴榮:納稅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此舉一方面增加了國家的稅收,另一方面緩和了階級矛盾,收到了一石二鳥之效。

這些措施實行的當年就得到了南北各地幾十萬勞動力,穩定了社會經濟秩序,極大地提高了後周帝國的經濟實力。

第四,水利。

中國人自古靠天吃飯,一年的收成多半指望風調雨順,萬一有個洪澇災害,那麼一年的辛苦無疑就打了水漂。

而後周處於中原腹地,黃河從帝國中央蜿蜒而過,這條哺育中國人的母親河在滋潤兩岸的同時,也給中原百姓帶來了莫大的威脅。

治理黃河是歷朝歷代的頭等大事,柴榮當然也不例外。

為治理黃河水患,柴榮數次親臨一線視察河防,並徵發數萬民工,整修黃河河堤,基本保證了黃河水道運行的安全,為後周帝國的農業生產提供了保障。

同時,為了確立以開封為中心的水路交通網,柴榮命人興修水利,疏通漕運,先後疏浚了胡盧河、汴河、五丈河等,“導河流達於淮,於是江淮舟楫始通”,使山東和江淮等糧食主產區一帶的米糧、貨物均可以通過水道暢通無阻地直達京城開封。

水路交通樞紐地位的確立,為今後開封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開啟了中國走向商業文明的大門。

第五,城建。

自從那位恬不知恥的兒皇帝石敬瑭獻出燕雲十六州後,中原大地已經無險可守,而開封作為後周帝國的政治中心,無疑將遭受北面契丹鐵騎的嚴重威脅,為了加強開封的城防,提升開封城的軍事功能,柴榮在位期間,對開封城進行了不間斷的拓展與修建。

負責城建工作的正是那位《平邊策》的作者——王樸。

王樸不僅文章寫得好,房子也修得漂亮,每次柴榮在外打仗,都命令他負責看家——任命他為開封留守。

工作一向積極的王留守就興致勃勃地搞起了城市建設,經過長達數年的修建、改造,王樸將原來的開封城池擴大了足足一倍有餘,並按功能區分外城、內城、皇城以及生活區、工作區等等。

王樸修築的城牆高大厚實,城市建築規整有序,既漂亮又穩固,為無險可守的開封城築起了層層的軍事防線。

卓越的城建工作,使得開封成為當時全國規模最大、設施最完備的城市,這也成為了後來北宋定都於此的重要原因。

第六,軍事。

軍事方面的改革,其實從高平之戰後就一直在進行,主要原則就是“兵在精不在多”,目的在於提升後周軍隊的整體戰鬥力,負責人正是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經過這場軍事改革,後周軍隊的實力突飛猛進,位列當時所有割據政權之首。

改革家柴榮所實施的強力變革對後周乃至有宋一代都產生了長遠的影響,後周帝國迅速成為了當時所有地方割據勢力中最為強大的政權,其國力蒸蒸日上,氣象萬千,國勢的強盛給了柴榮足夠的底氣,他雄心勃勃地提出了“十年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願景,心懷天下的柴榮又將目光瞄向了更遠的地方……

他是史學界公認的一代明君,若非英年早逝,成就可能超過唐太宗

05

【歷史的遺憾】

三徵淮南之後,南唐已經徹底臣服,後蜀則做了縮頭烏龜,而南方的其他割據勢力只是盼望柴榮能和自己和平共處,根本不敢惹是生非。

倒是後周的老冤家——契丹人,和必死之寇——北漢總是喜歡勾勾搭搭,在背後搞點小動作。

早在柴榮征伐南唐之時,北漢就曾聯合契丹來騷擾中原,想趁機撈點油水,好在被後周大將李謙溥以一出五代版的空城計給嚇跑了,陰謀才沒有得逞。

說到底,南唐、後蜀只是疥癬之疾,而契丹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

佔據了燕雲十六州的契丹就像一個小流氓,時不時搞點攔路搶劫,入室盜竊什麼的,惹得房東柴榮心頭直冒火。

現在,是時候了,出兵北伐,收回那片令中原人民想想都心痛的燕雲十六州!(該死的石敬瑭!)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三月二十一日,柴榮正式下詔北伐契丹,並任命趙匡胤為水軍總司令(水路都部署),韓通為陸軍總司令(陸路都部署),水陸齊發,親率大軍向北開拔。

短短的四十二天時間,柴榮率數萬大軍在沒有損失一兵一卒的情況下,兵不血刃,平定燕南,共得三州十七縣,一萬八千三百六十戶,取得了驕人的戰績。

這也是五代以來,中原對契丹用兵的最大勝利!

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取得了如此輝煌的戰績,氣吞萬里如虎,柴榮不禁龍顏大悅,豪情勃發。

燕南三關已下,北部重鎮幽州(今北京,當時的遼國“南京”)的大門豁然洞開。

一旦攻破幽州,則燕雲十六州也就一戰可定,威脅中原的這把尖刀將刀口向外,再次成為中原對付契丹的利器。

雄心勃勃的柴榮皇帝傳令三軍,繼續北進!

目標很明確:將契丹人趕回關外喝西北風去!

5月3日,李重進奉命率兵先行出發,很快攻佔固安(今河北省固安縣),拿下了進攻幽州的橋頭堡。

柴榮隨後率大軍進抵固安,並親臨固安北面安陽河,下令修築浮橋,準備渡河。

當天傍晚,心情不錯的大周皇帝柴榮,率領群臣,興致勃勃地登上了固安城邊的一個小山頭。

極目遠眺,幽州城似乎已經依稀可見。

柴榮望向北方,若有所思。

這是一片屬於中原的土地,從來都是。

如今,這片土地的主人回來了!

是時候了,就在明天,直取燕雲!

想到這,柴榮的嘴角不禁泛起一絲自信的微笑。

此時,固安城的父老鄉親,聽說大周皇帝蒞臨,紛紛簞食壺漿前來慰勞。

柴榮格外地高興,親切地拉著一位老大爺的手,問道:“老人家,此地叫何名字啊?”

老者回答:“此地歷代相傳,號稱:病龍臺。”

柴榮聞言心裡“咯噔”一下,頓時臉色大變,默然不語。

在中國古代,皇帝都被視為真龍天子,此地名叫“病龍臺”,對於大周皇帝柴榮來說,自然是個很犯忌諱的事兒。

於是,柴榮一言不發,立刻上馬飛奔回營。

巧合的是,晚上果然出事了。

就在這一天的晚上,歷史留下了一個深深的遺憾:永遠不知疲倦的柴榮突然患病!

至於具體患上的是何種疾病,史書記載不詳,只有一句:“世宗不豫”。

不過,從柴榮平時的工作風格來看,我們不難推測,他多半是累出來的毛病。

短短5年時間,選人才,均田賦,清吏治,整禁軍,限佛教,務農耕,復漕運,修水利……

三徵淮南,北伐契丹,柴榮更是親力親為,御駕親征。

柴皇帝就像一個上緊了發條的鬧鐘,一刻都停不下來,而正是這種拼命三郎的工作方式嚴重地影響了柴榮的身體健康。

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柴榮一直處於亞健康狀態。

長期隱藏的疾患終於在這一刻爆發,超級工作狂柴榮終於支撐不住了。

北伐大軍被迫停止前進,無可奈何之下,柴榮只好將瓦橋關改名為雄州,益津關改名為霸州,用兩個充滿著無限豪情壯志的名字權且向世人展示其雄霸天下、匡扶九州的偉大抱負!(巧合的是,一千年前柴榮從契丹人手裡奪回的雄州和霸州,一千年後,正是如今號稱“千年大計”的雄安新區!)

隨即,柴榮下令大將陳思讓鎮守雄州,韓令坤鎮守霸州,三軍開拔返回首都開封。

就在部隊匆匆南返的路上,一件史上有名的懸案發生了。

據《宋史·太祖本紀》記載: 在大軍南撤途中,柴榮閱覽四方上呈的奏章時,發現其中混有一隻皮囊,囊中盛有一段長約三尺的木牌, 上面題寫“點檢作天子”五個大字,柴榮覺得很是詫異。(“世宗在道,閱四方文書,得韋囊,中有木三尺餘,題雲‘點檢作天子’,異之。”)

是誰狗膽包天,敢冒掉腦袋的風險在皇帝的文書中做手腳?

柴榮心裡雖然滿腹狐疑,但是又不便聲張,畢竟這種事情不能擺到桌面上來,因為在迷信思想濃厚的封建社會,這種讖(chèn)言之類的靈異事件是相當敏感的。

那張刻著讖(chèn)言的神秘小木牌顯然已經成為柴榮的一塊心病。

讖言幾乎就是伴隨著中國歷史改朝換代一起發展的。

歷朝歷代都不乏這些莫名其妙的讖言,遠的如秦朝末年的“大楚興,陳勝王”,近的如漢朝末年的“千里草,何青青”等等。

無論是事實還是杜撰,但結果都一樣,即在社會上造成了很大的輿論影響,併成為了野心家上臺的最佳背景音樂。

何況,二十多年前,石敬瑭就是以後唐駙馬爺的身份篡奪帝位的,而現在,張永德的身份正是後周的駙馬爺!

不論怎樣,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所以,柴榮回京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解除張永德的兵權。

柴榮以明升暗降的方式,“賞”了張永德一個名譽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檢校太傅的虛職,卻免了其殿前都點檢的實權,改授澶州節度使,即刻赴任,調離京師。

那麼空出來的殿前都點檢一職應該由誰來接任呢?

對於柴榮來說,這是一個關係帝國未來命運的抉擇,因為一個嚴峻的事實擺在眼前,兒子柴宗訓年僅七歲!(當年劉承佑將郭威的兒子和柴榮的兒子均殺了個一乾二淨,柴榮的這個兒子是郭威稱帝之後才生的。)

這麼小的孩子能坐穩帝位嗎,能鎮得住那幫資歷老、威望高的前朝元老嗎?

而殿前都點檢,這個掌握著中央禁軍核心權力的重要職位,交到誰的手裡最放心呢?

最終,在反覆的權衡之後,柴榮選擇了趙匡胤。

柴榮下詔擢升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兼檢校太傅,執掌中央殿前司禁軍大權。

很顯然,柴榮希望自己一手培養和提拔的這個新人能承擔起託孤的重任,而趙匡胤相對較淺的資歷和聲望,又不至於造成功高震主、尾大不掉的局面,這讓柴榮覺得很安心。

當然趙匡胤在歷次戰役尤其是高平之戰中,忠心耿耿的表現更是加重了柴榮心中的砝碼。

接著,柴榮擢升韓通為中央侍衛禁軍副總司令(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加檢校太傅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榮譽頭銜),與殿前司的趙匡胤一老一少搭配,構成了新的中央禁軍領導核心。

柴榮同時任命範質、王溥、魏仁浦三人為宰相,輔佐朝政,匡扶幼主。

這樣的人事安排,體現了柴榮的良苦用心,既對位高權重的老臣加以必要的限制,又使帝國的權力架構保持了相對的制衡。

三位文臣,兩員武將,五根擎天大柱撐起了後周帝國的天空,戎馬一生的柴榮終於感到滿意和放心了。

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就在這五根帝國支柱的周圍,趙校長六年前撒下的種子卻已經在生根發芽,悄然生長……

他是史學界公認的一代明君,若非英年早逝,成就可能超過唐太宗

06

【一聲嘆息】

五月八日,柴榮從瓦橋關折返回京,三十日抵達京城開封。

僅僅半個多月後,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十八日,一代英主周世宗柴榮病逝,年僅三十九歲。

柴榮的英年早逝,令史學界幾乎異口同聲地為之惋惜。

歐陽修評價其“區區五六年間,取秦隴,平淮右,復三關,威武之聲震懾夷夏,而方內延儒學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禮》、定《正樂》、議《刑統》,其製作之法皆可施於後世,……,其英武之材可謂雄傑,及其虛心聽納,用人不疑,豈非所謂賢主哉!”

薛居正感嘆:“江北燕南取之若草芥,神武雄略,及一代之英主也。……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

而一代大儒王夫之則不無遺憾:“天假之年,中原其底定乎!”

是啊!天假之年,中原其底定乎!

可是,歷史不容許假設。

面對歷史,人們往往只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

從顯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登基,到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辭世,柴榮在位僅僅五年零六個月的時間,然而其所開創的豐功偉績及其對中國歷史所造成的影響卻是巨大而深遠的。

正是柴榮在位期間所實施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迅速地提升了後周帝國的綜合國力,強化了中原政權的軍事實力,為後來北宋的統一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和軍事基礎。

然而時至今日,人們津津樂道的依然是趙匡胤戡(kān)平亂世、一統九州的不世之功,卻忽略甚至漠視柴榮南征北戰、嘔心瀝血所開拓的治亂之基,這就是歷史的無奈。

柴榮就像是這廣袤歷史天空中一閃而過的流星,光芒雖然無比絢麗,可惜只是匆匆一瞬。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哎!一聲嘆息……

他是史學界公認的一代明君,若非英年早逝,成就可能超過唐太宗

歡迎關注,給你有料、有趣、有意思的歷史。

在這裡遇見最樸素的情懷

在這裡遇見最有趣的歷史

月潤江南

純歷史|新解讀|很有趣

快,關注這個號,一起漲姿勢~

他是史學界公認的一代明君,若非英年早逝,成就可能超過唐太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