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了三年牛皮的 Magic Leap,現在卻被人戳破了

在我們眼中,當初 Magic Leap 展示的宣傳視頻內容,也如同是在演示魔法一樣。它並不是另一個 VR 眼鏡,而是更類似於微軟 Hololens 那樣的 AR 頭戴式設備,所有的交互都是基於現實世界場景而建立的。

吹了三年牛皮的 Magic Leap,現在卻被人戳破了

比如說這個從籃球場地板上鑽出一隻鯨魚的效果圖,然後落下激起千層如雪的浪花,在當時也是震驚了不少消費者。

吹了三年牛皮的 Magic Leap,現在卻被人戳破了

又或者是坐在辦公桌前就能直接查閱各種信息,而且完全是 3D 化立體顯示的。

吹了三年牛皮的 Magic Leap,現在卻被人戳破了

而這種光槍射擊遊戲自然也是重點宣傳的對象了。

事實上,這些視頻都是 Magic Leap 在 2015 年放出來的,展示的內容彼時看來確實很科幻,但現在再看驚喜和震撼則十分有限了。畢竟經歷了幾年 VR/AR 技術的洗禮,我們都清楚知道這些所謂的 “黑科技” 並沒有那麼的遙不可及。

吹了三年牛皮的 Magic Leap,現在卻被人戳破了

而 Magic Leap 設備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的部分,它在 2017 年末才被官方公佈出來,近期則正式在美國地區上架開售。和之前公佈的信息一樣,它主要由一副名為 “Lightwear” 的眼鏡,一個有點類似 CD 機的圓盤狀 “Lightpack” 主機,以及獨立的觸控手柄組成。

表面上看,Magic Leap 的外觀算不上好看的那一類,但設備的體積算是控制得比較理想了,戴上眼鏡後並不會有明顯的重量感,因為主要負責性能處理和運算的部分都移到了那個圓盤主機上,而且實際使用時可以直接別在腰間上。

吹了三年牛皮的 Magic Leap,現在卻被人戳破了

說到這個主機,它的內部搭載的是來自 NVIDIA 的 Tegra X2 芯片,你可以理解為是任天堂 Switch 遊戲機芯片的升級版;此外還有 8GB 的運存和 128GB 的存儲空間,內置的電池可以供 Magic Leap 連續運行 3 小時左右。

所以,比起那些需要 “腦後拖著幾根線還得小心不要被絆倒” 的笨重 VR 設備,單論設計, Magic Leap 顯然要更為合理和親民。

至於我們最關心的體驗部分,Magic Leap 真的能夠如視頻演示的那樣,實現那種如夢似幻的場景嗎?

很可惜,至少現在還不能。

吹了三年牛皮的 Magic Leap,現在卻被人戳破了

▲ 圖片來自:CNET

幻想總有落入現實的那一刻。目前國外有多家媒體都對這次的量產版 Magic Leap 進行了實機體驗,雖然口頭上都稱 “Magic Leap 是現在你能體驗到的最好的 AR 設備”,但他們也都提到了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當你真正戴上這副眼鏡時,雙眼所能看到的虛擬內容,其實遠比你從視頻中看到的要少。

綜合他們的描述,Magic Leap 並無法展示我們在視頻中看到的那種 “被全息投影建模包圍” 的世界,實際上投射到你雙眼中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其它的區域仍然是空白的,大概就像是透過一扇小窗去看外面的世界。

所以如果距離太近,某些建模就會被 “砍斷”,然後出現 “只能看到其中一小部分” 的情況;如果你想看到更多的虛擬畫面,只能後退幾步從稍遠距離才能看到。

吹了三年牛皮的 Magic Leap,現在卻被人戳破了

▲ 大概就類似這種情況,視角一偏就看不到虛擬物體的全貌了

而在畫面質量上,雖然我們確實可以從 Magic Leap 中看到 3D 建模,但看上去並沒有當初視頻展示的那樣清晰,反而會更偏透明,也就是說質感不足。The Verge 還稱 “在邊緣區域和文字顯示部分存在抖動和模糊的情況”;還有一個問題是場景上的限制,CNBC 則說一旦四周的光線情況變得複雜起來,Magic Leap 就沒辦法正常運作了,所以它現在只適合用於室內。

吹了三年牛皮的 Magic Leap,現在卻被人戳破了

▲實際能看到的虛擬圖像的區域只有中間那一小塊,想看全就得離遠一點

核心的視野受限問題,其實和之前微軟 Hololens 遭遇到的情況差不多,都是被 “Field Of View” 也就是 “視場角度” 所限制,而視場角度的大小決定了你實際可以看到的虛擬場景的範圍區域。

說白了,如果你過於接近某個虛擬物體,並超出了設備的視場範圍,就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而非它的整體。

吹了三年牛皮的 Magic Leap,現在卻被人戳破了

根據 Magic Leap 官方的數據來看,目前量產版可以提供水平 40 度,垂直 30 度的視場角度,這個數字僅僅比微軟的 Hololens 大一點,這也意味著你很難獲得理想狀態下的 “沉浸式體驗”。

正如 Wired 所認為的那樣,Magic Leap 確實 “造出了一個非常接近於我們理想狀態的硬件設備,但它的效果有比其它競品更讓人感到興奮嗎?並沒有”。

作為對比,目前像 PSVR 這類 VR 設備已經可以提供大於 100 度的視角範圍,兩者具體的差距有多大,體驗過 VR 設備的朋友都可以根據下圖腦補一下。

吹了三年牛皮的 Magic Leap,現在卻被人戳破了

這已經不是行業內第一次對 Magic Leap 這家公司和其設備產生質疑了。早在 2016 年 12 月時,The Information 就曾撰文對 Magic Leap 進行了抨擊,聲稱最初的那些宣傳視頻很多都是基於特效製作的,公司盲目誇大了現階段技術所能實現的效果。

此後,該公司為了回應質疑,展示了一套原型設備,那時候眼鏡連接的還不是現在這個小圓盤,而是一個佈滿電路板的揹包。

吹了三年牛皮的 Magic Leap,現在卻被人戳破了

▲圖片來自:Business Insider UK

至於現在的 Magic Leap One Creator 則是首個對外發售的版本,雖說面向的主要還是開發者和商業用戶,但 2295 美元的價格依舊非常感人,而早 2 年開賣的微軟 Hololens 價格也不過才 3000 美元。

過去幾年裡,這家來自硅谷的初創公司一直都籠罩在莫名的光環和炒作之下,並先後獲得了來總計 20 多億美元的投資,而且還都是來自 Google 和 阿里巴巴的錢;更重要的是,這些融資行為都是在 Magic Leap 還處於研發時期發生的,實際的產品長什麼樣,根本沒多少人見過。

在原本的預想中,我們都期望 Magic Leap 能夠展現出一些引領業界的 “大招”,畢竟過去的視頻演示和創始人對未來技術的構想都說服了不少的媒體和消費者,但現在我很難再這麼想了。如果說目前公開的技術就是 Magic Leap 的全部家底,難免讓人對這家明星公司的未來打上一個新的問號 —— 這和當初說好的 “顛覆性”、“革命性” 體驗,可不一樣啊?

吹了三年牛皮的 Magic Leap,現在卻被人戳破了

同樣是明星公司,另一家專注於 VR 領域的 Oculus 也曾在初期的宣傳中對自己的技術進行了高調的宣傳,還被 Facebook 花了 30 億美元收入囊中。

可結果呢?Rift 頭盔的銷量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當初我們所期待的 VR 浪潮也沒有到來。現今不管是 PS VR 還是 HTC Vive,面向的仍然只是一個幾百萬玩家的小眾群體,普通消費者裡有多少是真正擁有並堅持每天數小時體驗虛擬現實頭戴式設備的人?更別說那些能跑動 Steam VR 遊戲的高配置電腦,可能全世界的佔比連 5% 都不到。

而 Magic Leap 所代表的 AR(或者說 MR)亦是如此,雖說在蘋果和 Google 的推動下,AR 的前景會比 VR 更光明一些,但在技術未成熟的階段,這兩個巨頭也不敢冒險去做獨立設備,而是更傾向於基於智能手機做適配,並進行內容積累。

吹了三年牛皮的 Magic Leap,現在卻被人戳破了

所以拋開那些酷炫的大場面不說,現在只要你手頭上有臺像樣的 iPhone 或是 Android旗艦,就能在應用商店裡就能找到各種 AR 遊戲和應用,比如之前 iOS 平臺著名的 AR 遊戲《The Machines》,實際效果也不見得比 Magic Leap 裡的遊戲差,關鍵是用戶還不用再額外花幾千美金買個眼鏡。

吹了三年牛皮的 Magic Leap,現在卻被人戳破了

▲圖片來自:MIT Technology Review

事實上,我依舊看好 Magic Leap 所專注的 AR 領域,甚至對第二代乃至是第三代產品保持著期待,但問題在於,Magic Leap 是否真的如當初它所宣稱的一樣,擁有能夠改變世界的 “光場技術”?

如果僅僅只是做一款比三年前 HoloLens 好一點的輕量化產品,還存在著應用場景等一系列問題,也不知道怎麼將它帶到消費者市場上,那麼它最終的命運可能只會和 Oculus 一樣,打包自己的技術,然後被蘋果 Google 或是隨便哪家巨頭 “招安”,成為別人家實驗室裡的技術儲備。

也許,我們還是等蘋果做一款 “Apple Glass” 比較現實?

所以說,一家科技公司的命運確實是不可預料,有的是靠自我奮鬥,有的則是做幾張 PPT 就能吹上幾年。說到底,什麼改變世界的黑科技,口頭說說是沒問題,真想要落地,還是得迴歸理性,多多考慮客觀技術的發展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