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電影《回民支隊》挑選演員的背後故事

1958年,電影《回民支隊》挑選演員的背後故事

1959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故事影片《回民支隊》,導演;馮一夫、李俊。作曲;高如星、特技;王寅、主演;裡坡、賈六、胡朋、劉季雲、王潤身。

1958年,電影《回民支隊》挑選演員的背後故事

1958年,電影《回民支隊》挑選演員的背後故事

1957年,為了籌拍國慶十週年獻禮片,八一電影製片廠上上下下充滿了創作熱情。日後因拍攝《閃閃的紅星》、《農奴》、《歸心似箭》和《大決戰》而出名的導演李俊,也在尋找突破口,嘗試拍攝自己的第一部故事片。有一天,他收到八一廠通訊部馬融寫的一個關於令日寇聞風喪膽的回民支隊司令員、著名民族英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的馬本齋的劇本大綱。劇本大綱思想包容量很大,由於取材抗日戰爭,既包含中日民族矛盾,也涉及共產黨和國民黨、農民和地主、回族和漢族等之間的矛盾。李俊看後,感覺故事取材不錯,可塑性強,人物形象典型,有值得挖掘的潛力。李俊產生了一股創作慾望,準備著手創作關於馬本齋的劇本。

李俊把自己的想法向廠長陳播彙報後,得到支持。陳播說:“李俊啊,你就好好寫吧,爭取進入國慶十週年獻禮片計劃。為了加強力量,我推薦馮一夫導演也進入編劇組吧。”馮一夫是陳播的戰友,又名馮毅夫,後來任八一廠故事片室主任,此前拍攝過多部紀錄片。李俊覺得有個經驗豐富的老同志加入,自己心裡也會踏實一些,就愉快地答應下來。

1957年夏秋之際,李俊、馬融、馮一夫三人開始重新收集材料,他們採訪過馬本齋的警衛員金雅如和回民支隊的政治部主任等人,也去過馬本齋的老家河北獻縣東辛莊村,還扎進“回民支隊”的原型38軍生活了很長時間,獲得很多創作靈感。他們瞭解到馬本齋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幼年家境貧苦,只上了兩年私塾,便輟學務農。後來,他流浪到東北,但仍然沒有出路,就到舊東北軍中當了兵,到東北講武學堂學習。結業後被派到張宗昌部隊任排長,不久升任團長。張宗昌死後,馬本齋因軍隊改編被革職回家,繼續務農。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馬本齋領著幾十名群眾,為了保衛家鄉,抗擊敵寇,組織了回民抗日武裝,同日本侵略者進行鬥爭。1938年7月,馬本齋在呂正操支持下,成立了回民幹部教導總隊,馬本齋任總隊長。1939年初,華北城鎮相繼淪陷,馬本齋仍在河北河間、青縣、滄縣一帶堅持抗日鬥爭。1939年秋,回民教導總隊改名為回民支隊,馬本齋任支隊司令員。由於馬本齋指揮有功,戰果顯著,八路軍冀中軍區授予回民支隊“攻無不克,無堅不摧,打不挎,拖不爛的鐵軍”的錦旗。為了招降馬本齋,消滅回民支隊,1941年秋天,敵人包圍了東辛莊,抓走了馬本齋的母親。敵人威逼馬母,讓她說服兒子放下武器,但受到了馬母的痛斥。馬母拒不進食,最後光榮犧牲。1944年初,回民支隊奉命調往延安。但是多年來的戰爭生活,使馬本齋積勞成疾。那時,他患有急性肝炎,不能隨部隊一起行動。其間,毛澤東非常關心馬本齋的病情,曾從延安發電慰問。但在當時艱苦的環境下,醫療條件有限,馬本齋病情日漸加重。1944年2月7日,馬本齋在山東莘縣逝世,終年43歲。馬本齋逝世後,延安各界300多人舉行了追悼大會,毛澤東題了“馬本齋同志不死”的輓聯,朱德的輓聯是“壯志難移回漢各族模範,大節不死母子兩代英雄”。從此“母子兩代英雄”的故事開始流傳。

採訪結束了,一個活生生的民族英雄形象也在李俊等創作者心中樹立起來。

1958年夏初,《回民支隊》攝製組宣告成立,馮一夫、李俊任導演,曹進雲任攝影,蔡繼謂為副攝影。

演員是影片成功的一半。李俊和馮一夫都非常重視主要演員的選拔,他們認為,選擇演員的主要標準是神似與氣質。攝製組聯繫了幾家電影廠和話劇團,考察了很多演員,但扮演馬本齋的演員仍然沒有著落。有一天,李俊和馮一夫正在看話劇,他們被一位扮演部隊政委的演員吸引了,他身材魁梧、氣宇軒昂,很有首長風度。話劇結束後,李俊他們才知道這名演員叫裡坡,過去是總政話劇團的演員,剛剛被陳播挖過來。裡坡曾在《英雄虎膽》、《永不消逝的電波》、《海鷹》等影片中飾演過角色,表演潛質不錯。李俊和馮一夫合計後,當下拍板由裡坡扮演馬本齋。

1958年,電影《回民支隊》挑選演員的背後故事

1958年,電影《回民支隊》挑選演員的背後故事

賈六

在物色飾演郭政委的演員時,有人推薦說,東北軍區的賈六很符合角色氣質,人長得消瘦,又是一個三八式老幹部。李俊見過賈六後,感覺他正是自己心中尋找的那個人物。賈六是東北軍區文工團演員,個子瘦小,兩眼有神,像經過長征的老紅軍,非常符合郭政委的氣質。經過試戲,賈六表演得自然生動,李俊當場定下由賈六扮演郭政委。通過這次合作兩人還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後來,李俊導演《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時,又邀請賈六主演許茂,演得相當精彩。

1958年,電影《回民支隊》挑選演員的背後故事

(張亨利中尉正蹲在地上在幫坐著的劉季雲中校掛軍銜)

1958年,電影《回民支隊》挑選演員的背後故事

馬本齋的母親由北影的胡朋飾演,她善於塑造善良、正直、堅強的農村老大娘形象後來扮演過《槐樹莊》中的郭大娘。

1958年,電影《回民支隊》挑選演員的背後故事

戲份較多的韓福順則由八一廠的年輕演員王潤身扮演,他長相硬朗,富有潛力。後來,王潤身還在《林海雪原》中成功塑造了楊子榮的角色。

警衛員由張亨利(1955年授中尉軍銜)扮演、後來在《野火春風斗古城》中飾演高自萍、劉季雲(1955年授中校軍銜)飾演李老漢,回來劉季雲飾演過《戰上海》中城府極深的劉司令、《暴風驟雨》中狠毒的韓老六、《奪印》中陰險狡猾的壞分子陳景宜、《秘密圖紙》中的老牌特務古大夫、《林海雪原》中的河神廟老道等片。

1958年,電影《回民支隊》挑選演員的背後故事

主要演員定下來後,李俊對小角色也很重視,白守才由王孝忠扮演。哈少福由楊成軒扮演、山本由劉江扮演,回來劉江在《地道戰》飾演湯司令、《閃閃的紅星》飾演胡漢三、白富貴由孟慶芳扮演。每個演員他都儘量親自把關。

人馬齊備後,攝製組趕赴河北河間縣拍外景。當時正是1958年“大躍進”的年代,沿途看到村子裡到處寫著“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標語。受“大躍進”的影響,《回民支隊》沒有導演案頭劇本,直接按電影文學劇本拍攝。攝製組力求實現速度和質量雙保險,因此影片拍得非常艱辛。那時候,國家經濟困難,物資奇缺,攝製組伙食費也很低,有時候大家甚至餓著肚子拍攝。拍攝所在的農村衛生條件極差,又是酷暑難耐的季節,吃飯的時候蒼蠅亂飛。中午,大家想睡會兒覺,蒼蠅直往臉上撞,晚上還有蚊子叮咬。

拍攝任務很重,大家非常辛苦。在拍攝一場戰壕戲的時候,鏡頭搖到演員裡坡時,導演卻發現他靠在戰壕邊上一動不動。李俊感到奇怪,大聲喊道:“嗨!裡坡怎麼了?精力集中得太誇張了吧,怎麼一動不動了?”裡坡毫無反應。其他人趕忙跑過去,發現裡坡站在那兒靠著戰壕睡著了。李俊知道里坡連續拍戲,實在太累。李俊愛將心切,小聲說:“別打擾裡坡了,讓他眯一會兒吧!”

儘管拍戲辛苦,攝製組合作得卻很愉快,遇事總能群策群力。真實的馬本齋剽悍、勇猛,精於騎術,身輕如燕,上馬從不蹬馬鐙,作戰時還經常從這個房頂跳到那個房頂。導演想讓裡坡表現馬本齋矯健的一面,但是裡坡身體重,騎馬又不老練,表現起來有一定難度。在拍攝馬本齋縱馬追白守仁一場戲時,裡坡被馬狠狠地摔了下來。

裡坡就勢躺在地上對李俊說:“李導,我看,我是不行了。”李俊又好氣又好笑,開導裡坡說:“起來吧,人掉下馬來,戲可不能掉下來啊!不行,咱們可以找替身嘛。”

裡坡心裡暗暗叫苦,同時也憋足了一股勁兒,橫下心來決不找替身。後來裡坡想出一招:先把他綁在一輛汽車頭上,並做出騎馬的樣子,然後汽車在凹凸不平的路上奔馳,攝影師跟拍他的上身鏡頭,遠景再接上替身揚鞭飛奔的鏡頭,近景遠景反覆交替,一場騎馬追敵戲應該可以完成。李俊聽後覺得有道理,就採納了裡坡的意見,馬上實拍。當時,大家還捏了一把汗,不知這場馬變汽車的戲會拍成什麼樣。結果成片出來真假難辨,非常成功。

為了復原戰鬥真實場面,劇組大膽使用真炸彈做爆破點。有一場戲是馬本齋在屋頂疾步跳躍,下面炸點在不斷炸開,以營造出一種激烈的戰鬥場面。在拍攝過程中,一個離裡坡最近的炸點突然引爆,裡坡被氣浪一下子掀翻在地,褲子頓時成了布條。幸好裡坡沒有受傷,他站起身來,大喊:“快給我褲子!”大家先是被爆炸場景驚呆了,繼而被裡坡這句話逗得大笑。

在河北拍完外景,轉入八一廠拍內景,速度大大加快。前後不到三個月,《回民支隊》就封鏡了。

  電影局長大叫好《回民支隊》獻禮片

1959年國慶十週年之際,文化部舉辦“國產新片展覽月”,一向關心電影工作的周總理親自領導了國慶獻禮片活動。《回民支隊》和《林則徐》、《林家鋪子》、《五朵金花》等17部新故事片參加展出。《回民支隊》上映後,以其鮮明的藝術形式和民族風格贏得了掌聲,成為“文化大革命”前觀眾最喜愛的影片之一。當年是中國電影的一個豐收年,不管是電影內容,還是藝術形式,國慶十週年獻禮片都達到了一定高度。周總理非常高興,親自在北京飯店設宴招待各大劇組。

電影局局長陳荒煤大聲叫好:“不錯,這是正兒八經寫人物的。”《回民支隊》的人物的確刻畫得很有色彩,許多角色都有性格,鮮活生動,讓人難以忘懷,逐漸成長的馬本齋,正直勇敢的馬母,貌不驚人但沉著成熟的郭政委,還有熱誠的小劉。就是反面人物也各有特點,匪氣十足的白守仁,遊手好閒的哈少福,一個個都生動形象,使人一閉眼就能想起來。

《回民支隊》使得演員裡坡名聲大振,他是漢族人,演完馬本齋後,回族人都把他當做回民英雄對待。在隨後的三年自然災害中,裡坡因此打了不少牙祭,每次去回民餐館總是受到盛情招待,甚至免費就餐。


分享到:


相關文章: